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人间佛陀▪P4

  ..续本文上一页陀若提子把存在分为灵魂的存在和非灵魂的存在, 灵魂的存在不但包括人和动物, 甚至于连植物、地、水、火、风等无生物也是灵魂的存在; 非灵魂的存在则有法( 运动原理 )、非法(静止原理)、空间、物质要素四种。而此四者亦是常住不变的存在。此四者加上灵魂, 共有五种实体元素, 称之为五有身。

  形而上的本体, 有一元、有多元; 而本体的存在, 有认为永恒的存在, 有认为存在并不是永远的, 终归于断灭空无。佛教称前者为常见, 后者为断见。常见者认为灵魂在今生肉体死亡后, 来生之前是常恒存在; 断见者认为人受生之时, 灵魂从空无转于肉体, 肉体死亡, 灵魂亦随之消灭。这完全是唯物论的论点, 肉体之外没有灵魂的存在。阿夷多翅舍钦婆罗即是这种主张。在此常见断见之外, 还有既不属常见又不属断见的, 即既不肯定也不否定的, 散阇耶毗罗胝子就这一派的领袖。

  后来佛教把这些不同的理论归纳起来, 有六十二种之多, 即所谓[ 六十二见论 ]——六十二种错误的谬见。这六十二见再加以归纳, 就是后来佛陀所不予置评的十无记或十四无记。

  五、 邪说充斥、思想混乱的时代

  西元前六世纪, 佛陀出世前后, 印度的国际情势, 是十六大国、无数小国林立, 互相征伐兼并, 有如我国的战国时代( 西元前六世纪,也正是我国东周的战国时代。)兵连祸结, 生灵涂炭, 社会动汤不安。而四姓制度的森严, 政治地位的不平等, 经济分配的不平均, 首陀罗种姓的贱民, 过著牛马不如的生活。尤其是当时的思想界, 邪说充斥, 思想混乱——外道否定因果, 否定人生努力的意志, 使人生价值迷失, 甘于堕落。真所谓漫漫长夜, 何时出现光明。

  然而, 就在这混乱迷失的时代, 佛陀出世了, 他以真理之光, 照澈了黑暗的世界; 他以万法缘起理论, 肯定人生努力的价值; 他以十二缘起说明生死轮回, 他以诸行无常、诸受皆苦、诸法无我的三法印说明人生真像; 他以四圣谛八正道, 指示出人生解脱法门。使人生有了目标, 有了希望。

  佛陀, 是天人师, 是众生父, 是一代圣哲。他是历史上实有的人物, 是由人成佛的典范。下一章, 我们将以人间的佛陀、历史上的佛陀, 来介绍佛陀的一生。

  第三讲 长夜中的真理之光——佛陀证道

  一、 人间佛陀

  人类自有历史以来,为世人所公认[四大圣哲],是释迦牟尼、孔子、苏格拉地、耶稣。

  中国人称颂孔子, 有谓:“ 天不生仲尼, 万古如常夜 ]。我想、这句话如果用在人间佛陀释迦牟尼身上, 也是十分妥切。正如三宝歌所云:“ 人天长夜, 宇宙甚闇, 谁启以光明? ”是谁呢, 是人间佛陀释迦牟尼。

  我们在此一再强调[ 人间佛陀 ], 那是有别于后代经典中圣化后的佛陀。

  佛教传入中国已逾两千年, 中国人多具“大乘根性], 所以盛行大乘佛教。早期译经师虽也把原始佛教的 <四阿含经> 译为汉文, 但中土的大乘行者, 极少有人注意及所谓[ 小乘经典 ]。因之我人在大乘经典影响下, 认为小乘行者是[ 自度自利 ]; 是[ 蕉芽败种 ]。因此连带对小乘经典也不屑一顾。

  以此之故, 我们所认识的佛陀, 是为后世佛弟子圣化后的、大乘经典上的佛陀, 而不是历史上的、由人证道的佛陀。由人证道的佛陀, 是两千五百余年前, 出生在北印度伽毗罗卫国的乔答摩、悉达多太子。他有感于人生生老病死的苦恼, 十九岁出家修道。他曾历访各派宗教哲学人士, 不得要领, 最后在苦行林中自行参究, 终于证悟了真理, 成了人间佛陀——人间的觉者、智者。他后来被尊为[ 释迦牟尼 ], 意谓[ 释迦族的圣者 ]。

  佛陀涅槃后, 由于后世弟子对于佛陀的崇敬与怀念, 或为了宗教上的原因, 把佛陀圣化、神化、梵化、塑造成了大乘经典中理想化的佛陀。这位理想化的佛陀, 具有不可思议的神通与法力, 他超越了人间, 上升到天界。他不是人间的觉者和智者, 而被塑造成了神——众神之上的神, 有如造物主似的上帝。有些经典中夸张的称: 佛陀居则金刚宝座, 行则地涌莲花, 外出则梵天执伞, 帝释前导; 讲经则天龙八部护持左右。于特殊事故, 则大地震动, 天雨香花。这种超乎常情的渲染, 绝不是佛陀生前的真面目。

  人间佛陀的真面目是什么样子呢? 他有如中国的孔子, 是一代圣哲, 是人间伟大的教化师。他成道之后, 四十五年游行传道, 席不暇暖, 汲汲于宣示真理。他游化期间, 身著坏色之衣,手持乞食之钵, 千里远行, 赤足徒步, 直到八十岁最后一次游化仍是如此。他没有权势, 没有武力, 也没有钱财。但是, 在当时诸国林立的印度社会中, 上至国王大臣, 中至工商人士, 下至贱民奴隶, 都对他有著至高无上的祟敬与信仰。

  佛陀是人间圣哲,人间圣哲被圣化、塑造成天上众神之神的时候,这就模糊了佛陀本来的面目。以指示月,若以为手指就是月亮,不惟失去了月亮,且亦失去了手指; 圣化为神的佛陀,不惟天上的神不是佛陀,且亦失去了人间的佛陀。这就是为什么西洋学者、不以为释迦牟尼是历史上实有的人物,甚至于说佛陀是神话中太阳神的化身。

  由于佛陀被后代弟子的圣化和神化,连带著佛教也变了质,变成了神佛不分的宗教。尤其是号称大乘之国的中国佛教,历来只是高僧大德、文人名士的佛教。而流传在民间的佛教,只是中国民俗化以后的佛教,所以给人的印象,是烧香、膜拜、求庇佑、求福报。以至于求子、求寿、求官、求财。这就与佛陀要人依正法而求智慧、求解脱的精神,完全背道而驰了。尤其是与民俗宗教合流,在葬仪中超度、荐亡、诵经、礼忏,使人讽之为完全是为死人服务的宗教,这就使佛陀的正法完全变了质。

  如果我们要想认识佛陀的真面目,想要了解佛陀的正法,我们必须自原始佛教的经典中去探索; 尤其是南传佛教的经典,有著与佛陀思想更接近,更较真实的资料。于此,我们就从早期的经典中来认识佛陀。

  二、 雪山南麓下的小城邦——迦毗罗卫国

  信仰佛教的人, 莫不知道佛陀是印度迦毗罗卫国的王太子, 这伽毗罗卫在什么地方呢? 印度的地形是[ 三垂大海, 北背雪山 ]。雪山就是喜马拉雅山, 实际上是在印度东北边境。雪山北麓是我国的西藏, 南麓是现在的尼泊尔, 古代的北天竺。

  在现代尼泊尔的泰来地区, 是一处高原性的盆地。于天气晴朗时, 由此远眺, 可以看

  到喜马拉雅山万年不化的积雪。夏季一部分积雪融化, 汇成许多条河流, 其中有一条罗泊提河, 向南流入印度第一大川——恒河。而迦毗罗卫国, 就是在雪山南麓, 罗泊提河东北的一片土地上。许多佛教书籍上称迦毗罗卫地大物博, 社会富饶。那是夸张之词, 迦毗罗卫土地约长二十公里, 宽十六公里, 面积约三百二十平方公里。据说这片土地上有十个城邦, 共有八万户人家, 约有五十万人。十城邦各有城主, 早先是由十位城主开会, 推出一位有德威声望的人为王——类似联邦制的主席, 后来演变为世袭, 这世袭的王就是迦毗罗卫城的净饭王——释迦牟尼的父王。

  释迦牟尼, 不是佛陀的名字, 是佛陀的称号, 意思是释迦族的圣者。所以释迦是族名。释迦族不是雅利安人, 圣严法师著<世界佛教史>, 称释迦族与跋耆族相近。他们不愿与雅利安人通婚, 视为非我族类。而后来释迦族与跋耆族出身的比丘, 都有以佛是我族而夸耀者。我国地理学家李学曾著<亚洲种族地理>, 书中分析不丹、锡金、尼泊尔都是蒙古西藏的民族, 故其人面部平坦, 肤色较黄 ( 佛经中说佛陀的身体是金色 ) ,与欧洲的白种人迥异。本来尼泊尔与西藏只一山之隔,释迦族与西藏民族有血缘关系,亦非不可能。

  佛陀的家世, 据说他的家族姓乔达摩Gotama(早期译为瞿昙), 祖父师子颊王有四子,即是净饭王、白饭王、甘露饭王、和斛饭王。佛陀出生时, 净饭王是迦毗罗卫的国王。佛陀就是净饭王的长子。佛陀的母亲摩耶夫人, 是罗泊提河西岸, 拘利族天臂城城主、阿拿释迦王的女儿。拘利族, 是释迦族的胞族——胞族, 是社会学上的名词,是由血亲氏族或亲属集团组成的群体。他们的结合是由于相信有一个共同的祖先, 或由于采用共同的祭礼。他们采近亲联婚制度, 以保持血统的纯净。据说阿拿释迦王的妃子, 就是师子颊王之妹; 而后来, 悉达多太子的妃子耶输陀罗, 又是摩耶夫人的侄女——她哥哥善觉王的女儿。

  佛陀入灭于西元前四八六年, 一般资料都认为佛陀八十岁涅槃, 则其出生年代应在西元前五六五年——关于佛陀生灭年代, 有数十种不同的异说, 前后相差数百年之久。印度是一个素来不重视历史的国家, 自古以来, 互相矛盾的传说, 任其同传并存而不以为怪。印度古代没有书写的工具, 一切经典、史传, 都是口口相传的传到后世。佛教的贝叶经,是西元前一世纪才出现的。所以对于佛教早期的史料, 也只能从众说纷纭中加以抉择了。本稿所称的生灭年代, 是在北传佛教中,为较多人所认同的、根据<善见毗婆娑律>所附的[ 众圣点记 ]所推算的年代。

  三、 乔达摩、悉达多太子

  写佛陀传记, 说容易很容易; 说难又十分困难。往容易地方说, 以大藏经中的佛传资料如: 佛本行经、过去现在因果经、十二游经、佛所行赞、或普曜经等等, 以[ 八相成道]的顺序, 平铺直叙的写下来, 就是一篇无懈可击的佛传。但我们是要探索人间佛陀的真面目, 当然不能用这种写法。说难呢, 在…

《人间佛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