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金银, 你们均极富有。
这样来生你们才会拥有更多的财富。
而这些国王, 居然听信了婆罗门的话,
不但举行马的献祭礼, 还举行人的献祭礼,
不但展开铺张的欢宴, 还允许肉体的欢献………
等到汇集所有的财富和宝藏后,
他们因达到目的而窃喜, 并将那些珍宝储藏起来。
由于利欲薰心的缘故, 对爱欲的渴望,
在他们心中燃烧的更加炽烈。
当戒律不再有效,敌意在奴隶和群众间升起。
武士和贵族分裂而互斗,妻子们也轻视他们的丈夫。
这些武士、贵族、和婆罗门,还有其他受种姓制度庇荫的人,
对于他们的血统、地位不再顾虑许多,
而任由他们自已沉迷于淫逸和欢乐中。
这就是西元前五六百年, 释迦牟尼出世前后已经堕落了的婆罗门。由于婆罗门的堕落,加以社会环境的改变, 在佛陀出世前后, 印度社会出现了许多[ 自由思想家 ]——即所谓[ 沙门集团 ], 这包括著后代所称的[ 六师外道 ]——各有大批弟子及信徒的六个集团;“六十二见]——六十二种不同的理论见解;“ 三百六十三论师 ]——三百多位思想界的辩论家等等。
二、 百家争鸣——沙门集团的兴起
佛陀出生前的印度社会, 由于婆罗门的堕落, 社会上兴起了反婆罗门的风气, 出现了许多自由思想家。自由思想家的出现, 也有其时代背景。恒河流域的社会,不同于五河时代。恒河流域的土著民族,在比例土要比五河地区更多,相对的雅利安人比例就降低了。虽然规定上种姓之间不许通婚,但事实上种姓混合却愈来愈普遍。雅利安人为了巩固其对地方上的统治,允许土著部族的领袖,通过祭祀仪式,可以升格排入刹帝利种姓——这有如三百多年前满清入关,以少数统治多数,汉人——特别是有功的将领可以通过皇帝特许而 “入旗” 。原本是满汉不许通婚,到后来禁令松弛,也就成为具文了。
雅利安人自五河地区向东南拓殖, 这时定居在恒河中游, 在此建立了许多国家, 这在当时有十六大国之说, 还有许多城邦式的小国不在其中。恒河流域土地肥沃, 物产丰富, 人民的生产方式除了由畜牧改变为农业外, 手工业及商业亦日趋发达, 这样就出现了许多以工商业为主的城市。工商业者以经济力为后盾, 有否定传统的倾向。加以上述的因素,雅利安人是少数民族,其影响力已不如五河时代。再则由于婆罗门的作为不仅使人失望, 且亦使人反感。于是社会上出现了些以自由立场思索、修行, 以求解答宗教及哲学上问题的修道者。这种修道者日益增多, 他们托钵行乞, 栖止山林, 社会上称这种托钵行乞的修道者曰[ 沙门 ”Sramana。后来二十九岁出家修道的佛陀——释迦牟尼,当时就是众多沙门中的一个。
关于出家修道, 托钵乞食, 亦有其传统的背景。雅利安人拓殖到恒河流域后, 当地夏季极长, 气侯酷热, 使人的思想沉滞。这样婆罗门学者便提倡到清凉的山林中去修道。梵书之后的<森林书>, 就是在森林中编集的。这种森林生活, 最初只流行于婆罗门阶级, 后来扩及于上三姓, 在西元前六世纪之初, 把上三种姓一生应遵行的四期生活, 规定到<法经>中。但实际上仍是以婆罗门遵守为主。这一生四期生活制度, 称作梵行期、家居期、林栖期、云游期。其大约内容如下所述:
[一]、梵行期: 婆罗门种姓的儿童, 在八至十二岁之间, 要出家就师——住在师父家中, 研究<吠陀经>, 学习祭祀仪式, 修养品德。同时朝夕奉事圣火, 笃事师长。这种生活, 通常是十二年。师父如果是林栖者, 弟子亦随侍于林中, 并到聚落中乞食以奉师。
[二]、家居期: 梵行期满, 回家以营世间生活。结婚生子, 以慰祖先在天之灵。经营生计, 祭祀诸神, 接待宾客, 以尽本阶级的职责。
[三]、林栖期: 年岁既老, 人生义务已毕, 以家庭交付长子, 以财产分配诸子, 自已隐居于于森林中, 修苦行以练身心, 对四吠陀教义沉思冥想, 进修道业。
[四]、云游期: 到了老年, 剃去发鬓, 手持杖与水漉, 悬头陀袋, 云游四方。这种云游的人,被称为比丘、沙门、行者、或云游者。
当时社会上, 本来就有这种以饮食布施比丘沙门,而获功德福报的传统习俗。这就是新出现的沙门, 栖止山林, 托钵乞食而民众乐于布施的原因。后来佛陀领导的僧伽, 乞食制度即取法于此。所不同者, 是不经过前三期, 年轻时即直接成为比丘——托钵乞食的修道者。
三、 六师外道
佛陀出世的前后, 这种托钵乞食, 栖止山林的修道者为数极伙, 其中名气最大, 弟子众多的, 要以[ 六师外道 ]为代表。
外道Tirthaka, 梵音底体迦, 译曰外道, 亦作外教、外学, 指佛教以外的一切宗教,是佛教称其他教派的名词。最早, 这一名称并不含有贬抑的意义。Tirthaka 的原意,系谓[ 神圣而应受尊敬的隐遁者 ], 意思是苦行者、正说者。佛教自称内道, 经典称为内典, 佛教以外的经典称外典。到了后世, 在这个名词上附加上了异见、邪说等意义, 就成为一个含有侮蔑意义的贬称了。
不过, 如果我们探讨外道的理论, 有许多教派的确是充满了邪说谬见。我们且来看看六师外道的理论:
[一]、富兰那迦叶 Purana Kassapa : 他是一位无道德论者, 他否认善恶和业报, 他说:斫伐残害, 煮炙割切, 恼乱众生, 愁忧啼哭, 杀生偷盗, 淫佚妄语, 逾墙劫贼,放火焚烧,………非为恶也; 若以利剑脔割一切众生, 以为肉聚, 弥满世间, 此非为恶, 亦无罪报。于恒水南岸脔割一切众生亦无有恶报, 于恒水北岸为大施会, 施一切众, 利人等利, 亦无福报。
[二]、阿夷多翅舍钦婆罗 Ajita Kesakambali :这是一位澈底的唯物论者, 也是否定因果、业报轮迥论者, 他不承认物质外有精神的存在。他说:受四大人, 取命终者, 地大还归地, 水还归水, 火还归火, 风还归风; 悉皆败坏, 诸根归空。人若死时, 床舁举身, 置于冢间, 火烧其骨, 如鸽色, 或变为灰土。若愚若智,取命终者,为断灭法。
[三]、婆浮陀伽旃延 Pakudha Kaccayana :他是唯物论者、无因论者, 否定善恶业报者。他说:
一切众生, 身有七分, 何等为七? 地、水、火、风、苦、乐、寿命。如是七法,非化非作。不可毁害, 如伊师迦草, 安住不动, 如须弥山。不舍不作,犹如乳酪。各不诤讼, 若苦若乐, 若善不善, 投之利刀, 无所伤害。何以故? 七分空中无妨碍。命亦无害, 何以故? 无有害者及死者故。无作无受, 无说无德, 无有念者, 及以教者。
[四]、末伽梨拘舍梨 Makkhali Gosala :他是一位宿命论者, 他认为人生苦乐不由因缘, 唯为自然所产生。他说:
人之善恶净秽, 悉由命定, 非由戮力懈怠而得故。世间无因果业报, 非自体, 非教作, 非精进所致, 非自由意志, 一切悉由命定。吾人之命运、环境、天性可别为:黑、青、红、黄、白、纯白等六,由此而受苦乐。贤愚不肖等、于历八百四十劫尽有漏业,以业尽故,众苦得尽自得解脱。
这种谬论,佛陀批评它是用人发织成的衣服,夏不吸汗,冬不保暖,毫无用处,却给社会带来迷惑与不安。这一派在当时又被称为邪命派。
以上四种外道, 全是否定因果, 否定业报轮回者。尤其是富兰那迦叶, 他不仅否定业报因果, 并且否定善恶, 破坏社会道德秩序。奇怪的是, 这种荒谬之见, 在当时竟成为一种哲学理论, 受到许多人的拥护。也许这是对当时社会阶级制度不平, 婆罗门假冒为善的一种抗议吧! 在迷失、混乱的时代, 这种破坏道德秩序的言论反易于为人接受。另外两种外道是:
[五]、散阇耶毗罗胝子 Sanjaya Belatthiputta:这是一位怀疑论者, 不承认认知有普遍的正确性, 而主张不可知论。他认为: 善行恶行的果报, 可说是有, 可说是无, 又可以说是有是无, 也可以说非有非无。可说是既不肯定也不否定的诡办论者。
[六]、尼乾陀若提子 Nirgrantha Natapata :他是耆那教的教主, 他的思想与佛教很接近, 主张有因果业报, 以修苦行为解脱方法。信徒须守五戒——不杀、不盗、不淫、不妄、无所有(财物)。耆那教的戒律严谨, 信徒有强固的向心力, 是传统的婆罗门教外, 与佛教并存的两大宗教。迄今印度尚有百数十万耆那教信徒。
四、 一元多元, 断见常见
当时的思想界, 对于人生问题, 否定业果轮迥, 否定善恶道德; 而对本体问题——形而上的本体界, 更是异说纷纭, 立论各异。有一元论、二元论、多元论种种。而对宇宙人生存在的形而上的本体, 有永恒实体之说, 有归于断灭之说, 这即所谓一元、多元,断见、常见。
早期的婆罗门教, 以创造支配宇宙人生的最高神为永恒的存在。这最高的神, 虽以时代不同而名称有所改变——如生主神, 梵, 但都是一元有神论的神祗。奥义书以哲学立场讨论此一问题, 以宇宙原理的[梵]与个人原理的[我]一体无别, 主张[梵我一如], 以此为永恒不变的本体, 这是哲学上的一元论。而自由思想家的沙门集团, 多是主张多元论。如六师外道中的婆浮陀伽旃延, 以地、水、火、风、乐、苦、寿命等七原素为七身, 此七原素是常恒不变的存在。末伽梨俱舍梨于七原素之外, 更加上空、生、死、得、失为十二种要素。尼乾…
《人间佛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