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人間佛陀▪P3

  ..續本文上一頁金銀, 你們均極富有。

  這樣來生你們才會擁有更多的財富。

  而這些國王, 居然聽信了婆羅門的話,

  不但舉行馬的獻祭禮, 還舉行人的獻祭禮,

  不但展開鋪張的歡宴, 還允許肉體的歡獻………

  等到彙集所有的財富和寶藏後,

  他們因達到目的而竊喜, 並將那些珍寶儲藏起來。

  由于利欲薰心的緣故, 對愛欲的渴望,

  在他們心中燃燒的更加熾烈。

  當戒律不再有效,敵意在奴隸和群衆間升起。

  武士和貴族分裂而互鬥,妻子們也輕視他們的丈夫。

  這些武士、貴族、和婆羅門,還有其他受種姓製度庇蔭的人,

  對于他們的血統、地位不再顧慮許多,

  而任由他們自已沈迷于淫逸和歡樂中。

  這就是西元前五六百年, 釋迦牟尼出世前後已經墮落了的婆羅門。由于婆羅門的墮落,加以社會環境的改變, 在佛陀出世前後, 印度社會出現了許多[ 自由思想家 ]——即所謂[ 沙門集團 ], 這包括著後代所稱的[ 六師外道 ]——各有大批弟子及信徒的六個集團;“六十二見]——六十二種不同的理論見解;“ 叁百六十叁論師 ]——叁百多位思想界的辯論家等等。

  二、 百家爭鳴——沙門集團的興起

  佛陀出生前的印度社會, 由于婆羅門的墮落, 社會上興起了反婆羅門的風氣, 出現了許多自由思想家。自由思想家的出現, 也有其時代背景。恒河流域的社會,不同于五河時代。恒河流域的土著民族,在比例土要比五河地區更多,相對的雅利安人比例就降低了。雖然規定上種姓之間不許通婚,但事實上種姓混合卻愈來愈普遍。雅利安人爲了鞏固其對地方上的統治,允許土著部族的領袖,通過祭祀儀式,可以升格排入刹帝利種姓——這有如叁百多年前滿清入關,以少數統治多數,漢人——特別是有功的將領可以通過皇帝特許而 “入旗” 。原本是滿漢不許通婚,到後來禁令松弛,也就成爲具文了。

  雅利安人自五河地區向東南拓殖, 這時定居在恒河中遊, 在此建立了許多國家, 這在當時有十六大國之說, 還有許多城邦式的小國不在其中。恒河流域土地肥沃, 物産豐富, 人民的生産方式除了由畜牧改變爲農業外, 手工業及商業亦日趨發達, 這樣就出現了許多以工商業爲主的城市。工商業者以經濟力爲後盾, 有否定傳統的傾向。加以上述的因素,雅利安人是少數民族,其影響力已不如五河時代。再則由于婆羅門的作爲不僅使人失望, 且亦使人反感。于是社會上出現了些以自由立場思索、修行, 以求解答宗教及哲學上問題的修道者。這種修道者日益增多, 他們托缽行乞, 棲止山林, 社會上稱這種托缽行乞的修道者曰[ 沙門 ”Sramana。後來二十九歲出家修道的佛陀——釋迦牟尼,當時就是衆多沙門中的一個。

  關于出家修道, 托缽乞食, 亦有其傳統的背景。雅利安人拓殖到恒河流域後, 當地夏季極長, 氣侯酷熱, 使人的思想沈滯。這樣婆羅門學者便提倡到清涼的山林中去修道。梵書之後的<森林書>, 就是在森林中編集的。這種森林生活, 最初只流行于婆羅門階級, 後來擴及于上叁姓, 在西元前六世紀之初, 把上叁種姓一生應遵行的四期生活, 規定到<法經>中。但實際上仍是以婆羅門遵守爲主。這一生四期生活製度, 稱作梵行期、家居期、林棲期、雲遊期。其大約內容如下所述:

  [一]、梵行期: 婆羅門種姓的兒童, 在八至十二歲之間, 要出家就師——住在師父家中, 研究<吠陀經>, 學習祭祀儀式, 修養品德。同時朝夕奉事聖火, 笃事師長。這種生活, 通常是十二年。師父如果是林棲者, 弟子亦隨侍于林中, 並到聚落中乞食以奉師。

  [二]、家居期: 梵行期滿, 回家以營世間生活。結婚生子, 以慰祖先在天之靈。經營生計, 祭祀諸神, 接待賓客, 以盡本階級的職責。

  [叁]、林棲期: 年歲既老, 人生義務已畢, 以家庭交付長子, 以財産分配諸子, 自已隱居于于森林中, 修苦行以練身心, 對四吠陀教義沈思冥想, 進修道業。

  [四]、雲遊期: 到了老年, 剃去發鬓, 手持杖與水漉, 懸頭陀袋, 雲遊四方。這種雲遊的人,被稱爲比丘、沙門、行者、或雲遊者。

  當時社會上, 本來就有這種以飲食布施比丘沙門,而獲功德福報的傳統習俗。這就是新出現的沙門, 棲止山林, 托缽乞食而民衆樂于布施的原因。後來佛陀領導的僧伽, 乞食製度即取法于此。所不同者, 是不經過前叁期, 年輕時即直接成爲比丘——托缽乞食的修道者。

  叁、 六師外道

  佛陀出世的前後, 這種托缽乞食, 棲止山林的修道者爲數極夥, 其中名氣最大, 弟子衆多的, 要以[ 六師外道 ]爲代表。

  外道Tirthaka, 梵音底體迦, 譯曰外道, 亦作外教、外學, 指佛教以外的一切宗教,是佛教稱其他教派的名詞。最早, 這一名稱並不含有貶抑的意義。Tirthaka 的原意,系謂[ 神聖而應受尊敬的隱遁者 ], 意思是苦行者、正說者。佛教自稱內道, 經典稱爲內典, 佛教以外的經典稱外典。到了後世, 在這個名詞上附加上了異見、邪說等意義, 就成爲一個含有侮蔑意義的貶稱了。

  不過, 如果我們探討外道的理論, 有許多教派的確是充滿了邪說謬見。我們且來看看六師外道的理論:

  [一]、富蘭那迦葉 Purana Kassapa : 他是一位無道德論者, 他否認善惡和業報, 他說:斫伐殘害, 煮炙割切, 惱亂衆生, 愁憂啼哭, 殺生偷盜, 淫佚妄語, 逾牆劫賊,放火焚燒,………非爲惡也; 若以利劍脔割一切衆生, 以爲肉聚, 彌滿世間, 此非爲惡, 亦無罪報。于恒水南岸脔割一切衆生亦無有惡報, 于恒水北岸爲大施會, 施一切衆, 利人等利, 亦無福報。

  [二]、阿夷多翅舍欽婆羅 Ajita Kesakambali :這是一位澈底的唯物論者, 也是否定因果、業報輪迥論者, 他不承認物質外有精神的存在。他說:受四大人, 取命終者, 地大還歸地, 水還歸水, 火還歸火, 風還歸風; 悉皆敗壞, 諸根歸空。人若死時, 床舁舉身, 置于冢間, 火燒其骨, 如鴿色, 或變爲灰土。若愚若智,取命終者,爲斷滅法。

  [叁]、婆浮陀伽旃延 Pakudha Kaccayana :他是唯物論者、無因論者, 否定善惡業報者。他說:

  一切衆生, 身有七分, 何等爲七? 地、水、火、風、苦、樂、壽命。如是七法,非化非作。不可毀害, 如伊師迦草, 安住不動, 如須彌山。不舍不作,猶如乳酪。各不诤訟, 若苦若樂, 若善不善, 投之利刀, 無所傷害。何以故? 七分空中無妨礙。命亦無害, 何以故? 無有害者及死者故。無作無受, 無說無德, 無有念者, 及以教者。

  [四]、末伽梨拘舍梨 Makkhali Gosala :他是一位宿命論者, 他認爲人生苦樂不由因緣, 唯爲自然所産生。他說:

  人之善惡淨穢, 悉由命定, 非由戮力懈怠而得故。世間無因果業報, 非自體, 非教作, 非精進所致, 非自由意志, 一切悉由命定。吾人之命運、環境、天性可別爲:黑、青、紅、黃、白、純白等六,由此而受苦樂。賢愚不肖等、于曆八百四十劫盡有漏業,以業盡故,衆苦得盡自得解脫。

  這種謬論,佛陀批評它是用人發織成的衣服,夏不吸汗,冬不保暖,毫無用處,卻給社會帶來迷惑與不安。這一派在當時又被稱爲邪命派。

  以上四種外道, 全是否定因果, 否定業報輪回者。尤其是富蘭那迦葉, 他不僅否定業報因果, 並且否定善惡, 破壞社會道德秩序。奇怪的是, 這種荒謬之見, 在當時竟成爲一種哲學理論, 受到許多人的擁護。也許這是對當時社會階級製度不平, 婆羅門假冒爲善的一種抗議吧! 在迷失、混亂的時代, 這種破壞道德秩序的言論反易于爲人接受。另外兩種外道是:

  [五]、散阇耶毗羅胝子 Sanjaya Belatthiputta:這是一位懷疑論者, 不承認認知有普遍的正確性, 而主張不可知論。他認爲: 善行惡行的果報, 可說是有, 可說是無, 又可以說是有是無, 也可以說非有非無。可說是既不肯定也不否定的詭辦論者。

  [六]、尼乾陀若提子 Nirgrantha Natapata :他是耆那教的教主, 他的思想與佛教很接近, 主張有因果業報, 以修苦行爲解脫方法。信徒須守五戒——不殺、不盜、不淫、不妄、無所有(財物)。耆那教的戒律嚴謹, 信徒有強固的向心力, 是傳統的婆羅門教外, 與佛教並存的兩大宗教。迄今印度尚有百數十萬耆那教信徒。

  四、 一元多元, 斷見常見

  當時的思想界, 對于人生問題, 否定業果輪迥, 否定善惡道德; 而對本體問題——形而上的本體界, 更是異說紛纭, 立論各異。有一元論、二元論、多元論種種。而對宇宙人生存在的形而上的本體, 有永恒實體之說, 有歸于斷滅之說, 這即所謂一元、多元,斷見、常見。

  早期的婆羅門教, 以創造支配宇宙人生的最高神爲永恒的存在。這最高的神, 雖以時代不同而名稱有所改變——如生主神, 梵, 但都是一元有神論的神祗。奧義書以哲學立場討論此一問題, 以宇宙原理的[梵]與個人原理的[我]一體無別, 主張[梵我一如], 以此爲永恒不變的本體, 這是哲學上的一元論。而自由思想家的沙門集團, 多是主張多元論。如六師外道中的婆浮陀伽旃延, 以地、水、火、風、樂、苦、壽命等七原素爲七身, 此七原素是常恒不變的存在。末伽梨俱舍梨于七原素之外, 更加上空、生、死、得、失爲十二種要素。尼乾…

《人間佛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