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人,但大部分是仆役及奴隶。各种姓的职业都是世袭的,种姓之间不许通婚,尤其禁止首陀罗和其他种姓通婚。如果首陀罗男子和其他种姓女子生下了混血种,在法律上订有一种特别名称,称为[旃陀罗](Condala ),又称为[不可触者]——即可可接触之人。这种人一生只能操最微贱的职业,如屠夫、刽子手、扛死尸者等………。印度现在有七千万[不可触者种姓]的人,他们也常游行请愿争取他们的权利。
四姓阶级渐次形成,界限愈来愈森严,婆罗门阶级高高在上,专司祭祀,有解释经典的权利。刹帝利阶级主管军国大事,和婆罗门同为统治阶级。吠舍族是一般人民,受上二种姓统治及压迫。而首陀罗族的地位愈来愈低下,成为贱民、奴隶,受上三种姓的奴役。并且,上三种姓是[再生族],都是婆罗门教的信徒,首陀罗是[一生族],没有信奉宗教的权利,死后没有来生。
婆罗门教形成之后,四吠陀成为天启的圣典。建立了所谓[吠陀天启]、[祭祀万能]、[婆罗门至上]的二纲领。婆罗门高高在上的地位更为巩固。这以后,印度文化进入梵书时代。梵书时代大约是西元前八至七百年间。如昧把四吠陀视同佛教的经,梵书就是根据经所造的论。详细一点说,四吠陀本典,全是祭祀时的圣歌,而梵书是在适用上——即祭祀上加以明白的解说。所梵书是附属于各吠陀本典的神学书。
梵书之后,继之有森林书的出现。森林书,是离开村落在森林中传授者,内容是叙述秘密的祭祀仪式和神秘的教义。它相当于佛教经论的注释。不过有一点要加以说明的,四吠陀、梵书、森林书,全是口口相传的传下来,并没有文字记录,因为那时印度尚没有书写的工具。
四、 梵书时代神格的升沈
婆罗门教继承吠陀教,也是一个多神的世界。四吠陀时代,众神分布于天空地三界,有三十三神、即三十三天之说。除此之外,尚有名目繁多的低级神祗,如乾闼婆、梨布斯等。而三界的主神,常随著时代的需要而有所升沈。雅利安人移居恒河流域后,征服土著的战争渐形减少,战神因陀罗因之失势,代之而起的是生主神。生主神是宇宙最高的原理,是宇宙的支配之神,也是祭祀的主神。生主神生天空地三界,支配三界的太阳神、风神、河神。生主神生三吠陀,生三光明,生人类及生类——生类,是人类以外有生命的动物。生主神从它的口、胸、股、足等处,生出不同的神和人。总之,生主神是宇宙的本源,也是宇宙的主宰。这到后来演变成[梵]是创造宇宙万物的主宰,梵从口口生出婆罗门,从胁部生出刹帝利,从腹部生出吠舍,从足部生出首陀罗。以此定四种姓的贵贱,这是创造神的旨意,这也为种姓制度建立了根据。后来佛经中称圣化后的佛陀是由右胁而生,那是一种[通说],凡是刹帝利种姓全可说成是右胁而生的。
到梵书时代的中期,生主神渐次失去了主宰的地位,代之而起的是[梵]。梵成了宇宙的最高原理,当然这其间尚经过相当复杂的演变。最初,梵是附属于生主神的,叫做[ 初生梵]。后来逐渐演变成梵和生主是一,成为[生主是梵”。最后梵代替了生主的地位,成为宇宙最高的原理——梵生诸神,梵是天地之主,天地由梵所护持。至此,梵完全取代了生主神的地位,具有创造神兼主宰神双重性格,此时称为[自存梵]。至了奥义书时代,演变为[梵我不二]、[梵我一如]的理论。
梵书和森林书时代,印度的文化中心是在恒河中游,且继续向下游拓殖。这时雅利安人之间也不断发生内战,部族间酋长的小王,合并小部落而成为大国王。存留的小国也成为大国的附庸。大国的王权扩大,许多本来是选举制的王国,也代之以家传世袭。个人拥有土地财产,国王课人民六分之一的租税,这就逐渐演变成有如中国古代封建社会。
婆罗门种姓高居四种姓的首位,后来佛经中提到四种姓时,改变了四种姓的顺序,把原来居于首位的婆罗门改为第二位,变成刹帝利、婆罗门、吠舍、首陀罗。是有意贬抑婆罗门的地位,但与传统习俗就不符了。
在婆罗门种姓中,僧侣——即是司祭者,是特权阶级。婆罗门也有为王室服务的,但都是王师、大臣高位。也有是教师、地主等职业。僧侣是世袭的(当然要娶妻生子),他们主司祭祀、教育、文化,有解释经典的大权,他们把经典解释得神秘难懂,把祭祀仪式改变成繁琐万端。到后来,刹帝利王族为了解除婆罗门主义加给自身的束缚,策动开明的婆罗门学者,发动思想上的革新动动,这样,就有了反对仪式主义的奥义书的产生。
五、 奥义书时代
初期奥义书的出现,是西元前七百年间的事。
奥义书Upanisad,音译优波尼沙陀,有[近侍]、[侍坐]的意思。意谓这是师徒近坐,所传达的秘密教义。奥义书不是一个人和一个时代的作品,那是历时数百年,无数婆罗门学者思想结晶。近代学者研究,总数有二百余种,后世所传者通常谓一百零八种。以其文体、语法内容来区分,可分为三个时期:
(一),初期的奥义书,出现在佛教与起以前,约在西元前七至六世纪间,全部是散文体裁。
(二),中期的奥义书,是西元前四百年至二百年间的作品,其中以韵文为主,间有散文。
(三),后期奥义书,是西元前二百年,至西元后二百年的作品,也是以散文为主。
奥义书的兴起,是开明的婆罗门学者对于传统祭祀主义的反动。在传统积习下,他们对吠陀经典之绝对权威,祭祀之万能主义,及婆罗门之绝对尊贵,虽也大体承认,但时有否定的非婆罗门思想。如〈圣徒格耶奥义书〉中,尖刻讽刺婆罗门僧侣为[群犬的腌声],由此可见他们对婆罗门僧侣的反感。奥义书初期的婆罗门学者,他们上继吠陀时代,继吠陀末期的哲学思想,脱去祭祀仪式的外衣,深入的作哲学的探讨。同时也继梵书末期的[梵我不二]之说,加以充实而完成之。
[梵我不二]说,是说[梵]Brahman,是宇宙的原理;[我]Atman,是个人的原理——个人的精神原理。因此,我的本性和梵的本性同一不二。也就是在个人的我以外,建立宇宙的大我——梵。梵是宇宙的原理,是遍在的,有情界和物质界是梵的显现。个人的我是小我,是[尝蜜的]命我。尝蜜,是精神攀缘外境的意思。
梵是宇宙的原理——本源,所以宇宙万有都是梵的显现。物质界的地水火风空五大,有情界的天、人、生物——胎卵湿化所生的生命体,人、象、牛、马,全是梵所创造。不过,这期间仍然以人为本。
梵本来是[原理],是[概念],但是后来神格化,演变为梵天、大梵天王。
印度的轮回思想,起源颇早,最初是民间的下层信仰,或起源于土著的黑人。至梵书时代,为吠陀学者所吸收,故在梵书末期已有此说,这是与[我]论相应而有的。但是成为一种不易的理论,则是在奥义书时代。奥义书上说:人从欲而有,从欲而生意向,由意向而有业,从业而有果。有情的生命,以业分做两个方向进行,一个方向是现象化的继续,就是轮回;一个方向是回到本体——梵,就是解脱。
现象界的轮回有三条途径:一个人如果恭谨如仪的从事祭祀,死后便能由天道而生于太阳的世界,回归于梵,获得永恒的幸福;反之,如不能恭谨如仪的行祭祀,死后则经由祖道生于月的世界,转生为人;而行恶者则生于第三道——兽道或地狱道。
这业与轮回的理论,后来佛教从俗的加以融摄,并变易了其内容。
第二讲 百家争鸣——思想混乱的时代
一、 婆罗门的堕落
印度古代的婆罗门——四吠陀时代的司祭者, 对于印度文化有值得肯定的贡献。他们是人民的导师, 在日常生活上予人民以呵护及指导。在佛教原始经典<杂阿含>的<婆罗门经>、及巴利文<经集>中, 曾把古代的婆罗门和当代的婆罗门加以比较, 并且赞扬古代的婆罗门的德行。经文的大意说:
古代的婆罗门, 都是善行的人。他们个个都相当自制, 他们摒弃一切逸乐, 全力尽他们的义务。
古代的婆罗门, 他们没有羊群, 没有金子, 没有财产和谷粮。他们的财富和粮食,就是持诵的经文,他们坚守著使他们成为婆罗门的戒律。
曾经有坚守独身四十八年的古代婆罗门, 为的是追求他的信仰, 实践他的信仰。
古代婆罗门不与其他种姓结婚, 他们不[买]妻子, 他们与妻子共用爱与和谐的婚姻生活。
古代婆罗门, 严守道德规律, 他们贞洁、诚实、柔顺、忏悔与努力, 这些都是为人所称颂的。
古代的婆罗门, 举止优雅, 身体宏伟, 名声卓著, 行为正当。他们不但热衷于善行,而且竭力阻止邪恶。因此,他们使人民获得无比的幸福与快乐。
以上是古代婆罗门的写影。可是, 四姓阶级确定, 婆罗门成为特权阶级以后, 他们高高在上, 养尊处优。一代一代傅下来, 婆罗门逐渐堕落了。权力使人腐化, 千古同出一辙。他们追求财富, 追求享受, 过著放逸宴安的生活。而却又道貌岸然的劝人为善, 劝人祭祀布施。他们使祭祀仪式复杂繁琐, 以他们解释经典的权力, 向人民勒索供物——牛、马、羊、野羊, 甚至于女人。这样, 不但使刹帝利阶级难于忍受他们的束缚, 也使一般民众感到失望。在南传佛教的<经集>中, 继上段赞颂古代婆罗门经文后, 有下列的记述:
随著时日的消逝, 这些婆罗门逐渐误入岐途。
他们只看到快乐, 国王般的豪奢生活, 和打扮美丽入时的美女。
他们的车蓬画满了图画, 边缘另加饰彩, 并用上等马拉车;
他们的大厦建在风景最优美、交通最方便的地方,
并设有层层重拥的门阙和花园。
世俗的财富, 无数的乳羊、珍美的事物和美女;
这些, 全都是婆罗门所想要的。
于是他们便杜撰经文, 然后到国王的根前说:
献给我们财产, 你们有的是; 献给我们…
《人间佛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