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人,但大部分是仆役及奴隸。各種姓的職業都是世襲的,種姓之間不許通婚,尤其禁止首陀羅和其他種姓通婚。如果首陀羅男子和其他種姓女子生下了混血種,在法律上訂有一種特別名稱,稱爲[旃陀羅](Condala ),又稱爲[不可觸者]——即可可接觸之人。這種人一生只能操最微賤的職業,如屠夫、劊子手、扛死屍者等………。印度現在有七千萬[不可觸者種姓]的人,他們也常遊行請願爭取他們的權利。
四姓階級漸次形成,界限愈來愈森嚴,婆羅門階級高高在上,專司祭祀,有解釋經典的權利。刹帝利階級主管軍國大事,和婆羅門同爲統治階級。吠舍族是一般人民,受上二種姓統治及壓迫。而首陀羅族的地位愈來愈低下,成爲賤民、奴隸,受上叁種姓的奴役。並且,上叁種姓是[再生族],都是婆羅門教的信徒,首陀羅是[一生族],沒有信奉宗教的權利,死後沒有來生。
婆羅門教形成之後,四吠陀成爲天啓的聖典。建立了所謂[吠陀天啓]、[祭祀萬能]、[婆羅門至上]的二綱領。婆羅門高高在上的地位更爲鞏固。這以後,印度文化進入梵書時代。梵書時代大約是西元前八至七百年間。如昧把四吠陀視同佛教的經,梵書就是根據經所造的論。詳細一點說,四吠陀本典,全是祭祀時的聖歌,而梵書是在適用上——即祭祀上加以明白的解說。所梵書是附屬于各吠陀本典的神學書。
梵書之後,繼之有森林書的出現。森林書,是離開村落在森林中傳授者,內容是敘述秘密的祭祀儀式和神秘的教義。它相當于佛教經論的注釋。不過有一點要加以說明的,四吠陀、梵書、森林書,全是口口相傳的傳下來,並沒有文字記錄,因爲那時印度尚沒有書寫的工具。
四、 梵書時代神格的升沈
婆羅門教繼承吠陀教,也是一個多神的世界。四吠陀時代,衆神分布于天空地叁界,有叁十叁神、即叁十叁天之說。除此之外,尚有名目繁多的低級神祗,如乾闼婆、梨布斯等。而叁界的主神,常隨著時代的需要而有所升沈。雅利安人移居恒河流域後,征服土著的戰爭漸形減少,戰神因陀羅因之失勢,代之而起的是生主神。生主神是宇宙最高的原理,是宇宙的支配之神,也是祭祀的主神。生主神生天空地叁界,支配叁界的太陽神、風神、河神。生主神生叁吠陀,生叁光明,生人類及生類——生類,是人類以外有生命的動物。生主神從它的口、胸、股、足等處,生出不同的神和人。總之,生主神是宇宙的本源,也是宇宙的主宰。這到後來演變成[梵]是創造宇宙萬物的主宰,梵從口口生出婆羅門,從脅部生出刹帝利,從腹部生出吠舍,從足部生出首陀羅。以此定四種姓的貴賤,這是創造神的旨意,這也爲種姓製度建立了根據。後來佛經中稱聖化後的佛陀是由右脅而生,那是一種[通說],凡是刹帝利種姓全可說成是右脅而生的。
到梵書時代的中期,生主神漸次失去了主宰的地位,代之而起的是[梵]。梵成了宇宙的最高原理,當然這其間尚經過相當複雜的演變。最初,梵是附屬于生主神的,叫做[ 初生梵]。後來逐漸演變成梵和生主是一,成爲[生主是梵”。最後梵代替了生主的地位,成爲宇宙最高的原理——梵生諸神,梵是天地之主,天地由梵所護持。至此,梵完全取代了生主神的地位,具有創造神兼主宰神雙重性格,此時稱爲[自存梵]。至了奧義書時代,演變爲[梵我不二]、[梵我一如]的理論。
梵書和森林書時代,印度的文化中心是在恒河中遊,且繼續向下遊拓殖。這時雅利安人之間也不斷發生內戰,部族間酋長的小王,合並小部落而成爲大國王。存留的小國也成爲大國的附庸。大國的王權擴大,許多本來是選舉製的王國,也代之以家傳世襲。個人擁有土地財産,國王課人民六分之一的租稅,這就逐漸演變成有如中國古代封建社會。
婆羅門種姓高居四種姓的首位,後來佛經中提到四種姓時,改變了四種姓的順序,把原來居于首位的婆羅門改爲第二位,變成刹帝利、婆羅門、吠舍、首陀羅。是有意貶抑婆羅門的地位,但與傳統習俗就不符了。
在婆羅門種姓中,僧侶——即是司祭者,是特權階級。婆羅門也有爲王室服務的,但都是王師、大臣高位。也有是教師、地主等職業。僧侶是世襲的(當然要娶妻生子),他們主司祭祀、教育、文化,有解釋經典的大權,他們把經典解釋得神秘難懂,把祭祀儀式改變成繁瑣萬端。到後來,刹帝利王族爲了解除婆羅門主義加給自身的束縛,策動開明的婆羅門學者,發動思想上的革新動動,這樣,就有了反對儀式主義的奧義書的産生。
五、 奧義書時代
初期奧義書的出現,是西元前七百年間的事。
奧義書Upanisad,音譯優波尼沙陀,有[近侍]、[侍坐]的意思。意謂這是師徒近坐,所傳達的秘密教義。奧義書不是一個人和一個時代的作品,那是曆時數百年,無數婆羅門學者思想結晶。近代學者研究,總數有二百余種,後世所傳者通常謂一百零八種。以其文體、語法內容來區分,可分爲叁個時期:
(一),初期的奧義書,出現在佛教與起以前,約在西元前七至六世紀間,全部是散文體裁。
(二),中期的奧義書,是西元前四百年至二百年間的作品,其中以韻文爲主,間有散文。
(叁),後期奧義書,是西元前二百年,至西元後二百年的作品,也是以散文爲主。
奧義書的興起,是開明的婆羅門學者對于傳統祭祀主義的反動。在傳統積習下,他們對吠陀經典之絕對權威,祭祀之萬能主義,及婆羅門之絕對尊貴,雖也大體承認,但時有否定的非婆羅門思想。如〈聖徒格耶奧義書〉中,尖刻諷刺婆羅門僧侶爲[群犬的腌聲],由此可見他們對婆羅門僧侶的反感。奧義書初期的婆羅門學者,他們上繼吠陀時代,繼吠陀末期的哲學思想,脫去祭祀儀式的外衣,深入的作哲學的探討。同時也繼梵書末期的[梵我不二]之說,加以充實而完成之。
[梵我不二]說,是說[梵]Brahman,是宇宙的原理;[我]Atman,是個人的原理——個人的精神原理。因此,我的本性和梵的本性同一不二。也就是在個人的我以外,建立宇宙的大我——梵。梵是宇宙的原理,是遍在的,有情界和物質界是梵的顯現。個人的我是小我,是[嘗蜜的]命我。嘗蜜,是精神攀緣外境的意思。
梵是宇宙的原理——本源,所以宇宙萬有都是梵的顯現。物質界的地水火風空五大,有情界的天、人、生物——胎卵濕化所生的生命體,人、象、牛、馬,全是梵所創造。不過,這期間仍然以人爲本。
梵本來是[原理],是[概念],但是後來神格化,演變爲梵天、大梵天王。
印度的輪回思想,起源頗早,最初是民間的下層信仰,或起源于土著的黑人。至梵書時代,爲吠陀學者所吸收,故在梵書末期已有此說,這是與[我]論相應而有的。但是成爲一種不易的理論,則是在奧義書時代。奧義書上說:人從欲而有,從欲而生意向,由意向而有業,從業而有果。有情的生命,以業分做兩個方向進行,一個方向是現象化的繼續,就是輪回;一個方向是回到本體——梵,就是解脫。
現象界的輪回有叁條途徑:一個人如果恭謹如儀的從事祭祀,死後便能由天道而生于太陽的世界,回歸于梵,獲得永恒的幸福;反之,如不能恭謹如儀的行祭祀,死後則經由祖道生于月的世界,轉生爲人;而行惡者則生于第叁道——獸道或地獄道。
這業與輪回的理論,後來佛教從俗的加以融攝,並變易了其內容。
第二講 百家爭鳴——思想混亂的時代
一、 婆羅門的墮落
印度古代的婆羅門——四吠陀時代的司祭者, 對于印度文化有值得肯定的貢獻。他們是人民的導師, 在日常生活上予人民以呵護及指導。在佛教原始經典<雜阿含>的<婆羅門經>、及巴利文<經集>中, 曾把古代的婆羅門和當代的婆羅門加以比較, 並且贊揚古代的婆羅門的德行。經文的大意說:
古代的婆羅門, 都是善行的人。他們個個都相當自製, 他們摒棄一切逸樂, 全力盡他們的義務。
古代的婆羅門, 他們沒有羊群, 沒有金子, 沒有財産和谷糧。他們的財富和糧食,就是持誦的經文,他們堅守著使他們成爲婆羅門的戒律。
曾經有堅守獨身四十八年的古代婆羅門, 爲的是追求他的信仰, 實踐他的信仰。
古代婆羅門不與其他種姓結婚, 他們不[買]妻子, 他們與妻子共用愛與和諧的婚姻生活。
古代婆羅門, 嚴守道德規律, 他們貞潔、誠實、柔順、忏悔與努力, 這些都是爲人所稱頌的。
古代的婆羅門, 舉止優雅, 身體宏偉, 名聲卓著, 行爲正當。他們不但熱衷于善行,而且竭力阻止邪惡。因此,他們使人民獲得無比的幸福與快樂。
以上是古代婆羅門的寫影。可是, 四姓階級確定, 婆羅門成爲特權階級以後, 他們高高在上, 養尊處優。一代一代傅下來, 婆羅門逐漸墮落了。權力使人腐化, 千古同出一轍。他們追求財富, 追求享受, 過著放逸宴安的生活。而卻又道貌岸然的勸人爲善, 勸人祭祀布施。他們使祭祀儀式複雜繁瑣, 以他們解釋經典的權力, 向人民勒索供物——牛、馬、羊、野羊, 甚至于女人。這樣, 不但使刹帝利階級難于忍受他們的束縛, 也使一般民衆感到失望。在南傳佛教的<經集>中, 繼上段贊頌古代婆羅門經文後, 有下列的記述:
隨著時日的消逝, 這些婆羅門逐漸誤入岐途。
他們只看到快樂, 國王般的豪奢生活, 和打扮美麗入時的美女。
他們的車蓬畫滿了圖畫, 邊緣另加飾彩, 並用上等馬拉車;
他們的大廈建在風景最優美、交通最方便的地方,
並設有層層重擁的門阙和花園。
世俗的財富, 無數的乳羊、珍美的事物和美女;
這些, 全都是婆羅門所想要的。
于是他們便杜撰經文, 然後到國王的根前說:
獻給我們財産, 你們有的是; 獻給我們…
《人間佛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