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陀像,全是佛陀入滅數百年後,曆代後人想像出來的,所以不禁使我們想到,佛陀的容色,究竟是什麼樣子?
<論語>一書中,有幾處刻畫孔子容色的句子,十分傳神:
<述而篇 >: 子溫而厲,威而不猛,恭而安。
——厲是嚴肅,不是嚴厲。
<子張篇 >: 君子有叁變,望之俨然,即之也溫,聽其言也厲。
——望之俨然,是莊重貌。聽其言也厲,厲在此是言辭正確的意思。
<子罕篇 >: 顔淵喟然歎曰: 仰之彌高,鑽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後,夫子循循然,善誘人………
<論語>,是孔門弟子記錄夫子的言行錄。而<四阿含經>,是佛陀弟子是記錄佛陀的言行錄。何以前者生動,而後者卻是千篇一律的:“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呢?那是因爲孔子時代,我國有普遍使用的文字和書寫的工具; 而佛陀的言行,是以口傳耳傳下來的,不得不把格式固定下來,以便于記憶。所以,我們如果想從經典中捕捉佛陀的容色,我們可以從文字的精神中,來想像佛陀的莊嚴與慈悲。
佛陀身心健康,感情理智平衡——即所謂[ 悲智圓融 ]。經典中說,佛陀證道後,有十種法樂。如: 永恒而絕對信心所産生的法樂; 最深禅定境界所引發的法樂; 無限慈悲心所引發的法樂; 解脫系縛和煩惱而獲得的法樂………。因此,經典中有贊佛的偈子曰:
佛面猶如淨滿月,亦如千日放光明,圓光普照于十方,慈悲喜舍皆具足。
佛陀有如孔子,望之俨然——莊嚴; 即之也溫——慈悲。佛陀領導僧團,從不以[ 教主 ]自居。佛陀說:“ 我不攝衆 ]。意思是領導僧團的,不是佛陀個人,而是如來的教法和戒律。佛陀有教無類,誨人不倦,是偉大的教師; 佛陀演說正法,拯人慧命,是衆生的慈父。可是很遺憾的是,由于後代弟子對佛陀的崇敬與懷念,因而不斷的聖化、神化、偶像化,模糊了佛陀的真面目,也拉遠了佛陀與衆生的距離。在<四阿含經>和<四分律>中,記載了許多很有人情味的小故事,如佛陀爲病比丘洗浴,佛陀爲肓比丘穿針,佛陀掃地,佛陀自修房門等等,都十足刻畫出人間佛陀的真面目。茲舉一例,以見其余:
佛陀住祗園精舍的時候,僧團中有一比丘生病。佛陀去探視他,見病比丘身有汙垢,佛陀就扶他到池邊,爲他洗浴,洗拭畢,並爲他洗衣; 然後到病比丘住處,把臥處舊草丟棄,打掃幹淨,牆壁破處以泥漿補好,鋪上新草,扶病比丘睡臥好,再爲他蓋上袈裟。
以上這個故事,出之于<四分律>。玄奘叁藏的<大唐西域記>稱:“ 祗園東北有塔,即如來洗病比丘處。]
二、 十大弟子
佛陀證道之後,教團成立之初,有弟子一千二百五十余人。以後一生遊行教化,四十余年,究竟有多少出家弟子,經無明文,不得而知。大約說,總應發展至初期人數的十倍或更多。在這衆多弟子中,有一些極爲傑出的弟子,即早期經典中所稱的[ 十大弟子 ],他們各有專長,在教團中號稱第一, 茲介紹這十大弟子的事迹如下:
一,智慧第一的舍利弗: 他是王舍城迦羅臂拿伽村人,婆羅門種姓,父親提舍是有名的論師,母親舍利也是有名的學者。他的舅舅長爪梵志,就是後來皈依佛陀的摩诃俱希羅。他早年出家學道,是刪阇耶吠羅胝子的弟子,因不滿于刪阇耶的懷疑派理論,就皈依于佛陀座下。在教團中,他是佛陀最得力的助手。祗樹給孤獨園,就是他負責監修的。佛陀晚年,提婆達多背叛,帶著數百名比丘另成立新教團。從來于新教團一次開會時,舍利弗突然出現于會場,以義正辭嚴的言詞說服了附和提婆達多的比丘,大部分的比丘又回到佛陀座下。佛陀晚年,他先佛陀入于涅槃,使佛陀頗爲傷感。
二,神通第一的目犍連: 他也是婆羅門種姓,和舍利弗同師事刪阇耶,後來和舍利弗一同皈依佛陀。據說他修得神通第一,佛陀晚年,拘薩羅國的毗琉璃王帶兵滅亡迦毗羅衛國,目犍連以神力飛入迦毗羅衛城,把五百名釋迦族青年男女攝入缽中,飛出城外開缽一看,缽中人已化爲血水。這是神通不抵業力的明證。他晚年出外傳道,途經山區,爲裸體外道向山上推下亂石砸死。這是舍利弗逝後不久的事。
叁,說法第一的富樓那: 富樓那辯才無礙,善于說法,且有忍辱的精神,他要到輸那國去傳道,佛陀以爲輸那國文化落後,民性凶悍,勸阻他不要去。富樓那聲稱無論他們打我罵我,刀杖加身,他決不與他們反目,且懷著感恩之心。佛陀贊歎他說: “善哉! 富樓那,良哉! 富樓那。你有如斯忍辱之心,必然能到那邊陲的輸那國,達到你的心願,去吧! 富樓那。]
四,解空第一的須菩提: 他出身于婆羅門富家,生性慷慨,好濟助窮人。他隨佛陀出家,善解法義。有一次佛陀外出,回到鹫嶺精舍時,別人爭相迎接,須菩提想: 佛陀的法身,並不在四大和合的肉體上,我奉行佛陀教法,體證諸法空理,不該爲事相迷惑才對。他就不去迎接。佛陀回到精舍,弟子們爭相迎接,其中有一個蓮花色比丘尼,跑到人前,跪接佛陀,並說: “ 世尊,弟子蓮花色第一個來迎接您。]
佛陀慈祥的說:“ 蓮花色,你不是第一個迎接我的人,須菩提才是第一個迎接我的人 。他在石窟中觀察諸法空性,見法的人,才是第一個見到如來、第一個迎接佛陀的人。]
五,論議第一的伽旃延: 伽旃延是南印度阿槃提國人,父爲國師,他曾從阿私陀仙人受學,仙人臨命終時,要他去皈依佛陀。他善于論議,言辭簡明。一個外道問他:“ 在這世間,人們不斷的鬥爭,是爲了什麼呢? ”他回答:“是我見和貪欲作崇。]
[ 請問,什麼人才能離開我見和貪欲呢? ]
[ 只有佛陀,他是無上正等正覺者,他沒有貪欲煩惱,沒有我見執著,他是天人的導師 。]迦旃延肯的回答。那問話的外道,就此去皈依了佛陀。
六,頭陀第一的大迦葉: 大迦葉生長婆羅門富豪之家,但隨佛陀出家後卻修頭陀苦行。住于冢間林下。有一次,他去見佛陀,身著糞掃衣,發須雜亂,新比丘根本不認識他。佛陀在座上看到了,喊他: “ 大伽葉,你過來,我這裏留了半座給你。”可見佛陀對他的重視。大迦葉年老時,佛陀勸他放棄苦行。舍利弗也勸他回僧團從事弘法利生。他說:
[ 弘揚正法,教化驕慢惡智的衆生,我沒有這份毅力和勇氣。我只能樹立一個修苦行的榜樣,讓後學者對于少欲知足的頭陀苦行、知道遵從和實行罷了。]
佛陀涅槃後,大迦葉主持第一次結集,並繼續領導僧團。
七,天眼第一的阿那律: 阿那律是甘露飯王的兒子,是佛陀的堂弟。他隨佛陀出家後。因在佛陀說法時打瞌睡,受到佛陀的呵斥。他發誓精進修行,通宵不眠。終以用功過度,致雙目失明。佛陀教導他修定可以重見光明,他如法修持,終于獲得了天眼。他熱心于布教活動,到沒有人弘法的地方去度化。許多人受了他的感化而皈依了佛陀。
八,持戒第一的優波離: 優波離是首陀羅種姓的賤民,在釋迦族的王宮中做理發匠。王宮中的七王子出家時,他也隨著出了家。他個性拘謹,佛陀製定的戒律,他一絲不苟的遵守,他也常向佛陀請示戒律的問題,一一的記下來。所以在僧團中他持戒第一。他年老時,經常調處僧團中的糾紛,由于態度公正,受到大衆的遵敬。後來大迦葉主持結集時,律藏部分就是他誦出來的。
九,多聞第一的阿難陀: 阿難陀是白飯王的兒子,是佛陀的堂弟,據說他小于佛陀叁十歲,二十余歲出家,隨在佛陀身邊做侍者二十五年之久。佛陀在精舍說法,或出外遊化,他隨時都在身邊,所以成就了他多聞第一。<增一阿含經> 中稱:[ 我聲聞中,第一比丘,知時明物,所至無疑,所憶不忘,多聞廣遠,堪忍奉上,所謂阿難比丘是。]
阿難相貌端莊,性情和善,佛經上說他: “ 相如秋滿月,眼似淨蓮花,佛法如大海,流入阿難心。]第一次佛經結集時,經藏部分是他誦出來的。
十,密行第一的羅侯羅: 他是佛陀的獨子,十余歲出家,在僧團中做小沙彌,舍利弗是他的親教師。佛陀怕他因身分特殊而心生喬慢,不時告誡他要忍辱修行,不得有喬慢心。據說,有一次他的住室爲一個比丘占住了,他不敢告欣佛陀和舍利弗,竟在廁所中端坐了一夜。他默默修持密行——修叁千威儀,八萬細行,因此被稱爲密行第一。經典中說羅侯羅早逝,不到叁十歲就入涅槃了。
叁、 落寂的晚年
隨著歲月的消逝,漸漸的,佛陀進入志耄之年了。
許多不如意的事都發生在佛陀晚年,大約都發生在佛陀七十歲以後那段時間。
第一件事是提婆達多的叛逆。提婆達多是阿難的哥哥,也是佛陀的堂弟。他早年隨佛陀出家,最初也頗爲精進。但到佛陀老年時,提婆的野心增長了,他想取代佛陀的地位,成爲僧團的領導者。這時摩揭陀國發生政變,阿阇世王子拘禁了他父親頻婆娑羅王,而取得政權,據說提婆也是支援政變的人。提婆曾公開要求佛陀交出僧團的領導權,爲佛陀斥退,他就帶著附和他的數百比丘離開了僧團。
另一件事,是佛陀祖國的滅亡。原來拘薩羅國波斯匿王未繼王位前,向釋迦族求婚,釋迦族自诩爲日之種姓,驕傲自大,不肯把王族之女下嫁別族,但又不敢拒絕,乃以女奴茉莉,僞稱是王族之女,下嫁波斯匿王子。後來波斯匿繼位爲王,茉莉夫人生有一子,就是後來的毗琉璃王。毗琉璃王子十余歲時,波斯匿王命他到迦毗羅衛城外家習騎射,那時適當佛陀某一次返鄉之前,族人特建了一座講堂,供佛陀說法之用。這講堂被視爲聖地,不許外人入內。毗琉璃王子一時好奇,就走了進去。事爲釋迦族人所見,認爲女奴之子亵渎了聖地,將毗琉璃王趕了出去,並將他所經之地,挖地換土。毗琉璃太子認爲是奇恥大辱,發誓言曰:“ 有一天我要滅掉迦毗羅衛國,殺盡釋迦族人。]
大約二十多年後,波斯匿王年已老邁,而毗琉璃…
《人間佛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