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王储之位。
佛陀望了他一眼,没有回答,罗侯罗继续跟著说: “世尊,请把您的财产施给我吧! ]
佛陀转身牵著罗侯罗的手,慈祥温和的说: “ 罗侯罗,你何必求世上那些不能长久、必定消灭的东西呢? 让我给你那些世上永久不会亡失的东西吧! 那是我在菩提树下聚积到的财宝,我可以全部给你做财产。]
就这样,佛陀把罗侯罗带出王宫,回到尼拘律园,要舍利弗尊者做罗侯罗的亲教师,为罗侯罗剃度,教育他如何修道。罗侯罗年岁太小,不能算是比丘,因此成为教团中第一个小沙弥。
佛陀于度化罗侯罗后,下一个度化的物件是难陀——他的异母弟、他继母波阇波提的儿子。也许,这是佛陀下一次回乡的事。一天,佛陀故意托著钵走到难陀的家门前,因为是佛陀亲临,守门者忙进去通报,难陀匆匆赶到门口,向佛陀行礼问侯。佛陀问他:
[ 难陀,你最近忙些什么? ]
[ 我和孙陀利快要结婚了,她是国内有名的美人,我得整天陪著她,以免她不开心。]
佛陀也不说话,把手中的钵放在地上,转身往尼拘律园而去。难陀忙拿起钵,入内装满了饭菜,追在佛陀身后到了尼拘律园。他想放下饭菜,赶回去陪孙陀利。
当他把钵送到佛陀面前时,佛陀对他说:
[ 难陀啊! 你是我的弟弟,我照顾一切众生,就不能不照顾你,你了你永久的幸福, 你随我出家好不好? ]
难陀以为佛陀是试探性的问话,他就随口应到: “ 好啊! ]
佛陀马上命身旁的弟子为难陀剃度,难陀见佛陀竟然认真,不禁大吃一惊,但他在佛陀面前也不敢反抗,就这样心不甘情不愿出了家。
据说,做了比丘的难陀,仍然整日想念孙陀利姬,佛陀以神通力带难陀到天界,令他看美貌如花的天女,问他:“ 这些天女和释迦族的女子比较起来,那些比较美丽?”
[ 比起这些天女来,世间女子就有如猿猴一般了。]难陀回答。
佛陀说:“ 难陀! 努力修行,我保证你将来可以得到这些天女。]
以后难陀果然精进不懈。后来他终于开悟了,他主动去见佛陀,取销前约。佛陀知道,开悟后的难陀,给他天女他也不要了。
或问,佛陀出家时,他的父亲净饭王已十分伤心,如今在老父老迈之年,又把他的次子、幼孙也带去出家,是不是有点不近人情? 要解释这一点,就要从当时的国际情势说起。那时国际兼并,习以为常。迦毗罗卫蕞尔小邦,而族人骄矜自大,自诩为日之种姓,高人一等。加以朝中君老臣惰,一味奢侈宴安。年轻一辈的王子,履丰席厚,不辨麦菽,王弟难陀,庸碌无能,沈缅女色; 罗侯罗年幼无知,难当大任。佛陀为了国家前途,唯有接引二人出家,俾国家由贤者继任,或可挽救国家之危亡。这就是佛陀所以接引二人出家的原因。观三十年后,释迦族卒以骄惰亡国,为拘萨罗国毗琉璃王所灭,城破之日,王族被杀,几无遗类,可见佛陀之先知。
三、 游化中的小故事
佛陀一生游行教化,发生过不计其数的小故事,都充满了趣味性和启发性,我们于此选录出几段来看看。
佛陀在鹿野苑度化五比丘之后,往伽耶度化三伽叶,途中天气炎热,在一座树林的大树下休息。这时,一群青年人闯进来,东寻西找的,看见佛陀坐在树下,就问佛陀道:
[ 有没有看见一个女人,逃到这里来? ]
佛陀询问之下,原来他们都是附近的良家子弟,今天都带著妻子到这里来游玩。其中一个还没有结婚的青年,他找了一个妓女带著来参加。不意大家正玩得高兴时,那妓女偷了他的财物逃走了,因此他们才来追寻那个妓女。
佛陀说:“ 年青人呀! 你们以为,是寻回逃走的女人要紧呢? 还是寻回自已要紧呢?]
有一个青年人回答: “ 当然是寻回自已要紧啊! ]
[ 年青人呀! 你们坐下来,我来教你们如何寻回自己。]
一群青年人坐下来,佛陀很严肃的为他们讲说: 什么是正当的生活,什么是四圣谛和八正道。这群青年人都还相当纯洁,听了佛陀的说教,都皈依在佛陀座下。
另一个小故事,发生在王舍城附近,佛陀在灵鹫山精舍的时侯。
有一个富家子出家的输那比丘,也在山中林间修行,他十分精进,日以继夜的勤修。但由于修持过急,反而不易开悟。他心生退转,对同修说:“ 我这么努力,还不能开悟,何如回家过世俗生活,一方面享受欲乐,一方面拿财产做点布施功德。]
佛陀知道了,就到他修行的林中去看他,问他何以对修道有了悔意。输那很坦白的说出了自己的心事。佛陀问他:“ 输那呀! 听说你在家的时候会弹琴,是吗? ]
[ 是的,世尊,懂得一点弹法。]
[ 那么,我问你,弹琴的时候,如果琴弦拉得太紧,会怎么样呢? ]
[ 太紧的话,拉不出好音色。]
[ 那么,琴弦太松了又会怎么样? ]
[ 太松了也弹不出好音色,世尊。]
[ 怎样才能弹出好音色呢? ]
[ 世尊,弦不能太紧,也不能太松,要调整得适当合调,才能发出好的音色。]
[ 输那呀! 修道也是如此。操之太急,就心烦气燥; 放之过松,又会陷于懈怠。你要不急不缓,行于中道,这样才是正当的功方法。]
经过了这一番教训,输那掌握了正确的修行方法,后来终于断除烦恼,达到悟境。
四、 婆罗门的抵制
在印度,婆罗门教是传统的宗教,是上三种姓一致的信仰——首陀罗是奴隶族,没有信仰宗教的权利。但由于僧团发展迅速,许多婆罗门种姓的子弟,也都皈依到佛陀座下,这就引起了婆罗门的妒忌与敌视。所以佛陀一生游化,并不全是所到之处,天人拥护,也常遇到婆罗门种姓的抵制。据阿含经所载,佛陀有一次在婆罗门族的五苇村托钵,一粒米也没有要到,那叫做: “ 带著干净的钵回来 ]。有一次到那罗聚落乞食,一个名叫婆罗豆婆遮的婆罗门说:“ 沙门呀! 我们播种、耕田才得到食物,你为什么不播种耕田呢? ”
以上只是抵制,还有找上门挑衅的。佛陀在王舍城竹林精舍,有一天,一个婆罗门气势汹汹的到了精舍中,在佛陀面前粗言恶语的大骂——因为他族中有一个青年,皈依佛陀出家,他忍不下这口气,故而来找佛陀挑衅。
佛陀听著他诟骂,默然无言,直到那婆罗门骂够了,人也平静下来了,才平静的问他:“ 婆罗门呀! 你家中偶而也有亲友来访的时候吧! ]
[ 自然有呀! 那又怎么样? ”婆罗门说。
[ 那时候你会不会以酒食款待客人呢? ]
[ 那是当然的事呀! 瞿昙。]
[ 如果你备下菜肴,而客人不接受你的款待,那些菜肴应该归于谁呢? ]
[ 如果他们不吃的话,那些菜肴当然仍归于我呀! ]
[ 婆罗门呀! ” 佛陀注视著他说:“ 你刚才所骂我的那些话,我决定不接受它,还是归之你自己吧! 如果我和你对骂,就如同主客相对用飧一样,因此,我不接受这菜肴。]
经典中这种小故事很多,不再列举。当时,不止婆罗门对僧团抵制,各种外道也处处与僧团作对。如[ 旃阇带盂谤佛 ]的故事,就是一例。
五、 何谓贱者
印度的四姓制度中,上三种姓是再生族,依宗教生活可以获得新生命。而首陀罗种姓是奴隶,是贱民,没有权利进入宗教生活,没有来生,所以叫做[ 一生族 ]。
佛陀的教团中,没有种姓出身的限制,所以佛陀弟子中,有婆罗门学者,有刹帝利王族,有农工商业人士,也有贱民和奴藜。像十大弟子中持戒第一的优波离,就是奴隶种姓的理发匠出身。佛陀认为: 当我们说到[ 尊贵 ]或[ 卑贱 ]的字句时,我们所指的应该是[ 个人 ],而不是全体种姓。不能以出身阶级来决定一个人的尊贵或卑贱。下面就有一则佛陀和婆罗门争辩[ 何谓贱者 ]的故事:
一天,佛陀著衣持钵,在王舍城内乞食,到了一家婆罗门的门前。乞食时的惯例,到了那家门口,要先唱偈子,这就是传道。这时,佛陀尚未开口,房内一个名婆罗豆婆遮的婆罗门,正端著供品,要行祭祀仪式。他看到有托钵的沙门上门,便粗言恶语的喝斥:
[ 去、去,我正在做神圣的祭祀,贱者是不能进来的。]
佛陀出身刹帝利种姓,并不是贱者。也不会因对方轻视自己而有嗔恚之心。但这是原则问题——基于众生平等的原则,不能不辩。佛陀反问对方:
[ 你可知道,什么样的人是贱者? 什么样的人是人格低下的贱者? ]
这一问,使那位婆罗门瞠目结舌,回答不上来。他这时也认出上门托钵的沙门是谁了,他也用反问的方式说:“ 我不知道,沙门瞿昙,你知道吗? 你说说看。]
[ 我知道。”佛陀说。那婆罗门忙敷座请佛陀坐下,请佛陀为他解释何为贱者。佛陀乃为他说偈曰:
[ 嗔恚心怀恨,隐覆诸过恶,犯戒起恶见,
虚伪不真实,如是等士夫,当知领群特。]
像这样的偈子,佛陀共说了二十七首之多,归纳起来,主要是说:
对人嗔怒且怀恨者。
伪装为善且无惭愧心者。
伤害生命而无慈悯心者。
行为损人利己者。
掠夺有主无主之物而据为己有者。
妄语欺人诈取财物者。
作恶而自行覆隐者。
贡高我慢而藐视他人者。
自造过恶而诬谤他人者。
父母年老而不善加奉养者。
沙门婆罗门如法乞食而诃责不与者。
生于婆罗门种姓,习诵婆罗门经典,而行诸恶业者。
具有以上行为之一者,就算是领群特——领群特,是贱民的意思。最后的结论是:
不以所生故,名为婆罗门,业为领群特。
意思是说: 没有天生的圣者,也没有天生的贱民。应该是以其行为( 业 )来决定其为圣者,还是贱者。
第十一讲 佛陀的遗教——以己为洲、以法为洲
一、 佛陀的容色言行
佛陀住世时代,没有照相术,没有画像,佛陀涅槃,没有留下任何遗影。我们现在所看到绘制的、雕塑的种种佛…
《人间佛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