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人間佛陀▪P16

  ..續本文上一頁王儲之位。

  佛陀望了他一眼,沒有回答,羅侯羅繼續跟著說: “世尊,請把您的財産施給我吧! ]

  佛陀轉身牽著羅侯羅的手,慈祥溫和的說: “ 羅侯羅,你何必求世上那些不能長久、必定消滅的東西呢? 讓我給你那些世上永久不會亡失的東西吧! 那是我在菩提樹下聚積到的財寶,我可以全部給你做財産。]

  就這樣,佛陀把羅侯羅帶出王宮,回到尼拘律園,要舍利弗尊者做羅侯羅的親教師,爲羅侯羅剃度,教育他如何修道。羅侯羅年歲太小,不能算是比丘,因此成爲教團中第一個小沙彌。

  佛陀于度化羅侯羅後,下一個度化的物件是難陀——他的異母弟、他繼母波阇波提的兒子。也許,這是佛陀下一次回鄉的事。一天,佛陀故意托著缽走到難陀的家門前,因爲是佛陀親臨,守門者忙進去通報,難陀匆匆趕到門口,向佛陀行禮問侯。佛陀問他:

  [ 難陀,你最近忙些什麼? ]

  [ 我和孫陀利快要結婚了,她是國內有名的美人,我得整天陪著她,以免她不開心。]

  佛陀也不說話,把手中的缽放在地上,轉身往尼拘律園而去。難陀忙拿起缽,入內裝滿了飯菜,追在佛陀身後到了尼拘律園。他想放下飯菜,趕回去陪孫陀利。

  當他把缽送到佛陀面前時,佛陀對他說:

  [ 難陀啊! 你是我的弟弟,我照顧一切衆生,就不能不照顧你,你了你永久的幸福, 你隨我出家好不好? ]

  難陀以爲佛陀是試探性的問話,他就隨口應到: “ 好啊! ]

  佛陀馬上命身旁的弟子爲難陀剃度,難陀見佛陀竟然認真,不禁大吃一驚,但他在佛陀面前也不敢反抗,就這樣心不甘情不願出了家。

  據說,做了比丘的難陀,仍然整日想念孫陀利姬,佛陀以神通力帶難陀到天界,令他看美貌如花的天女,問他:“ 這些天女和釋迦族的女子比較起來,那些比較美麗?”

  [ 比起這些天女來,世間女子就有如猿猴一般了。]難陀回答。

  佛陀說:“ 難陀! 努力修行,我保證你將來可以得到這些天女。]

  以後難陀果然精進不懈。後來他終于開悟了,他主動去見佛陀,取銷前約。佛陀知道,開悟後的難陀,給他天女他也不要了。

  或問,佛陀出家時,他的父親淨飯王已十分傷心,如今在老父老邁之年,又把他的次子、幼孫也帶去出家,是不是有點不近人情? 要解釋這一點,就要從當時的國際情勢說起。那時國際兼並,習以爲常。迦毗羅衛蕞爾小邦,而族人驕矜自大,自诩爲日之種姓,高人一等。加以朝中君老臣惰,一味奢侈宴安。年輕一輩的王子,履豐席厚,不辨麥菽,王弟難陀,庸碌無能,沈緬女色; 羅侯羅年幼無知,難當大任。佛陀爲了國家前途,唯有接引二人出家,俾國家由賢者繼任,或可挽救國家之危亡。這就是佛陀所以接引二人出家的原因。觀叁十年後,釋迦族卒以驕惰亡國,爲拘薩羅國毗琉璃王所滅,城破之日,王族被殺,幾無遺類,可見佛陀之先知。

  叁、 遊化中的小故事

  佛陀一生遊行教化,發生過不計其數的小故事,都充滿了趣味性和啓發性,我們于此選錄出幾段來看看。

  佛陀在鹿野苑度化五比丘之後,往伽耶度化叁伽葉,途中天氣炎熱,在一座樹林的大樹下休息。這時,一群青年人闖進來,東尋西找的,看見佛陀坐在樹下,就問佛陀道:

  [ 有沒有看見一個女人,逃到這裏來? ]

  佛陀詢問之下,原來他們都是附近的良家子弟,今天都帶著妻子到這裏來遊玩。其中一個還沒有結婚的青年,他找了一個妓女帶著來參加。不意大家正玩得高興時,那妓女偷了他的財物逃走了,因此他們才來追尋那個妓女。

  佛陀說:“ 年青人呀! 你們以爲,是尋回逃走的女人要緊呢? 還是尋回自已要緊呢?]

  有一個青年人回答: “ 當然是尋回自已要緊啊! ]

  [ 年青人呀! 你們坐下來,我來教你們如何尋回自己。]

  一群青年人坐下來,佛陀很嚴肅的爲他們講說: 什麼是正當的生活,什麼是四聖谛和八正道。這群青年人都還相當純潔,聽了佛陀的說教,都皈依在佛陀座下。

  另一個小故事,發生在王舍城附近,佛陀在靈鹫山精舍的時侯。

  有一個富家子出家的輸那比丘,也在山中林間修行,他十分精進,日以繼夜的勤修。但由于修持過急,反而不易開悟。他心生退轉,對同修說:“ 我這麼努力,還不能開悟,何如回家過世俗生活,一方面享受欲樂,一方面拿財産做點布施功德。]

  佛陀知道了,就到他修行的林中去看他,問他何以對修道有了悔意。輸那很坦白的說出了自己的心事。佛陀問他:“ 輸那呀! 聽說你在家的時候會彈琴,是嗎? ]

  [ 是的,世尊,懂得一點彈法。]

  [ 那麼,我問你,彈琴的時候,如果琴弦拉得太緊,會怎麼樣呢? ]

  [ 太緊的話,拉不出好音色。]

  [ 那麼,琴弦太松了又會怎麼樣? ]

  [ 太松了也彈不出好音色,世尊。]

  [ 怎樣才能彈出好音色呢? ]

  [ 世尊,弦不能太緊,也不能太松,要調整得適當合調,才能發出好的音色。]

  [ 輸那呀! 修道也是如此。操之太急,就心煩氣燥; 放之過松,又會陷于懈怠。你要不急不緩,行于中道,這樣才是正當的功方法。]

  經過了這一番教訓,輸那掌握了正確的修行方法,後來終于斷除煩惱,達到悟境。

  四、 婆羅門的抵製

  在印度,婆羅門教是傳統的宗教,是上叁種姓一致的信仰——首陀羅是奴隸族,沒有信仰宗教的權利。但由于僧團發展迅速,許多婆羅門種姓的子弟,也都皈依到佛陀座下,這就引起了婆羅門的妒忌與敵視。所以佛陀一生遊化,並不全是所到之處,天人擁護,也常遇到婆羅門種姓的抵製。據阿含經所載,佛陀有一次在婆羅門族的五葦村托缽,一粒米也沒有要到,那叫做: “ 帶著幹淨的缽回來 ]。有一次到那羅聚落乞食,一個名叫婆羅豆婆遮的婆羅門說:“ 沙門呀! 我們播種、耕田才得到食物,你爲什麼不播種耕田呢? ”

  以上只是抵製,還有找上門挑釁的。佛陀在王舍城竹林精舍,有一天,一個婆羅門氣勢洶洶的到了精舍中,在佛陀面前粗言惡語的大罵——因爲他族中有一個青年,皈依佛陀出家,他忍不下這口氣,故而來找佛陀挑釁。

  佛陀聽著他诟罵,默然無言,直到那婆羅門罵夠了,人也平靜下來了,才平靜的問他:“ 婆羅門呀! 你家中偶而也有親友來訪的時候吧! ]

  [ 自然有呀! 那又怎麼樣? ”婆羅門說。

  [ 那時候你會不會以酒食款待客人呢? ]

  [ 那是當然的事呀! 瞿昙。]

  [ 如果你備下菜肴,而客人不接受你的款待,那些菜肴應該歸于誰呢? ]

  [ 如果他們不吃的話,那些菜肴當然仍歸于我呀! ]

  [ 婆羅門呀! ” 佛陀注視著他說:“ 你剛才所罵我的那些話,我決定不接受它,還是歸之你自己吧! 如果我和你對罵,就如同主客相對用飧一樣,因此,我不接受這菜肴。]

  經典中這種小故事很多,不再列舉。當時,不止婆羅門對僧團抵製,各種外道也處處與僧團作對。如[ 旃阇帶盂謗佛 ]的故事,就是一例。

  五、 何謂賤者

  印度的四姓製度中,上叁種姓是再生族,依宗教生活可以獲得新生命。而首陀羅種姓是奴隸,是賤民,沒有權利進入宗教生活,沒有來生,所以叫做[ 一生族 ]。

  佛陀的教團中,沒有種姓出身的限製,所以佛陀弟子中,有婆羅門學者,有刹帝利王族,有農工商業人士,也有賤民和奴藜。像十大弟子中持戒第一的優波離,就是奴隸種姓的理發匠出身。佛陀認爲: 當我們說到[ 尊貴 ]或[ 卑賤 ]的字句時,我們所指的應該是[ 個人 ],而不是全體種姓。不能以出身階級來決定一個人的尊貴或卑賤。下面就有一則佛陀和婆羅門爭辯[ 何謂賤者 ]的故事:

  一天,佛陀著衣持缽,在王舍城內乞食,到了一家婆羅門的門前。乞食時的慣例,到了那家門口,要先唱偈子,這就是傳道。這時,佛陀尚未開口,房內一個名婆羅豆婆遮的婆羅門,正端著供品,要行祭祀儀式。他看到有托缽的沙門上門,便粗言惡語的喝斥:

  [ 去、去,我正在做神聖的祭祀,賤者是不能進來的。]

  佛陀出身刹帝利種姓,並不是賤者。也不會因對方輕視自己而有嗔恚之心。但這是原則問題——基于衆生平等的原則,不能不辯。佛陀反問對方:

  [ 你可知道,什麼樣的人是賤者? 什麼樣的人是人格低下的賤者? ]

  這一問,使那位婆羅門瞠目結舌,回答不上來。他這時也認出上門托缽的沙門是誰了,他也用反問的方式說:“ 我不知道,沙門瞿昙,你知道嗎? 你說說看。]

  [ 我知道。”佛陀說。那婆羅門忙敷座請佛陀坐下,請佛陀爲他解釋何爲賤者。佛陀乃爲他說偈曰:

  [ 嗔恚心懷恨,隱覆諸過惡,犯戒起惡見,

  虛僞不真實,如是等士夫,當知領群特。]

  像這樣的偈子,佛陀共說了二十七首之多,歸納起來,主要是說:

  對人嗔怒且懷恨者。

  僞裝爲善且無慚愧心者。

  傷害生命而無慈憫心者。

  行爲損人利己者。

  掠奪有主無主之物而據爲己有者。

  妄語欺人詐取財物者。

  作惡而自行覆隱者。

  貢高我慢而藐視他人者。

  自造過惡而誣謗他人者。

  父母年老而不善加奉養者。

  沙門婆羅門如法乞食而诃責不與者。

  生于婆羅門種姓,習誦婆羅門經典,而行諸惡業者。

  具有以上行爲之一者,就算是領群特——領群特,是賤民的意思。最後的結論是:

  不以所生故,名爲婆羅門,業爲領群特。

  意思是說: 沒有天生的聖者,也沒有天生的賤民。應該是以其行爲( 業 )來決定其爲聖者,還是賤者。

  第十一講 佛陀的遺教——以己爲洲、以法爲洲

  一、 佛陀的容色言行

  佛陀住世時代,沒有照相術,沒有畫像,佛陀涅槃,沒有留下任何遺影。我們現在所看到繪製的、雕塑的種種佛…

《人間佛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