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唯识三十颂讲记

  

唯识三十颂讲记

  

于凌波居士 讲述

  

目录

  

第一讲 唯识宗学统概述

  

第二讲 三十颂科判大纲

  

第三讲 唯识学上的几个基本概念

  

第四讲 识变——八识三能变

  

第五讲 异熟能变 —— 第八识

  

第六讲 思量能变 —— 第七识

  

第七讲 了境能变——第六识

  

第八讲 前六识的王所相应至起灭分位

  

第九讲 正辨唯识与释违理难

  

第十讲 释违教难——三自性与三无性

  

第十一讲 明唯识性——真如

  

第十二讲 明唯识位——唯识五位修行

  

  

  

  

  第一讲 唯识宗学统概述

  

  <唯识三十颂> ,是唯识宗的基本论典,唯识宗即依此论典而建立。所以要讲三十颂,必须要由唯识宗的建立与传承说起。中国的唯识宗,源自印度大乘佛教的瑜伽行学派。而说到瑜伽行学派,又不能不追溯到中观学派,兹依次介绍如下。

  

  一、 印度大乘佛教的中观与瑜伽二派

  

  印度的大乘佛教,兴起于西元世纪开始之后。一代大哲龙树,住世年代约在西元一五零至二五零年之间,他出身于南印度的婆罗门种姓,自幼受婆罗门传统教育,后来皈依佛教。当时南印度已有大乘经典流行,他读之不以为走足,传说他游行北印度时,自雪山地区一个老比丘处得到一部分大乘经典,又在大龙族聚居之地得到许多大乘经典,这样就更充实了他的大乘理论。他回到南印度,把当时流行的般若思想组织起来,完成了 “缘起性空”的空宗哲学体系。

  

  原来龙树住世时代,印度思想界的潮流,一方面是外道的诸法实有、或常或断的思想,一方面是小乘有部的 “我空法有”,及“法体恒有、三世实有”思想。龙树为破邪显正,他依据佛陀的根本思想缘起理论、及当时的般若思想,广造论典, 破斥邪说。 这种思想,表现在 <中观论> 一书中。如“八不偈”所称:

  

  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出,

  

  能说是因缘,善灭诸戏论,我稽首礼佛,诸说中第一。

  

  八不,其实就是全盘否定 ——自诸法空性上,否定小乘、外道的生灭、常断、一异、来出诸戏论。诸法以因缘和合而生,非独立存在,故无自性。无自性即“性空”,亦曰 “空性”性,这一点则表现在“三是偈”上。即所谓:

  

  诸因缘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

  

  龙树菩萨的著作很多,古有千部论主之称,除 <中观论> 外,主要的尚有 <十二门论> , <大智度论> 等。继承龙树学说的,是他的弟子提婆。提婆所著的 <百论> ,与龙树的 <中论> 及 <十二门论> ,合称三论。是后来我国三论宗所依的论典。而龙树、提婆这一系的理论,在印度被称为 “中观学派”,亦称“空宗]。

  

  龙树、提婆的空观,是以诸法无自性立论,并非徒持空见,妄计一切皆空。惟传至后世,则流为 “顽空”——学者不解空义,妄执一切皆空,于世俗谛,不施设有; 于胜义谛,真理亦无。此谓之“恶取空”,亦称为“沈空”。佛灭后九百年倾,无著、世亲两大论师出世,为矫治当时沈空之弊,而标示 “有”义。此有,非是小乘外道之诸法实有,而是破我法二执后所显示的“真空妙有”。这在印度称为“有宗”,亦称“瑜伽行学派”。

  

  无著菩萨住世的年代,约为西元三六零至四六零年之间。据说天宫兜率内院的弥勒菩萨,应无著之请,在中印度阿瑜遮那国,为无著说 <瑜伽师地论> 、 <分别瑜伽论> 、 <大乘庄严论> 、 <辩中边论> 、 <金刚般若论> 五部大论,无著承弥勒之说,与其弟世亲把五部大论做了一番综合整理工做,依此建立有宗,即印度的“瑜伽行学派”。但弥勒不是历史上实有的人物,也许世间另有一个名叫弥勒的人。或者,五部大论根本是无著的著作,假托弥勒之名行世的。更可能的是,早在无著之前,就有许多无名的饱学的瑜伽师,而无著是继承他们学说而加以发扬的。

  

  无著梵名阿僧伽 Asaga、 是印度笈多王朝 (320—500) 中期的人,他是北印度健陀罗国富娄沙富城人,出身于婆罗门家庭,父名乔尸迦 Kausika、 居国师之位,有子三人,长即无著,次名世亲,幼名狮子觉。无著先在小乘佛教化地部出家,相传他因思惟空义不能得入,曾欲自杀,后得遇宾头罗罗汉为讲小乘空观,他初闻悟入,然犹不能满意,后来得到弥勒的五部大论,继承此说,集众宣之,由是大乘瑜伽法门传至四方。

  

  无著晚年游化于中天竺的乔赏弥国,百岁左右始入圆寂。他的著作很多,亦有千部论主之称。他所著的 <显扬圣教论> ,相当于 <瑜伽师地论> 的节略本; 而 在<摄大乘论>中已建立了唯识学的核心, <大乘阿毗达摩集论> 则是建立法相学的中心。无著的主要著作,有 <显扬圣教论> 、 <摄大乘论> 、 <大乘阿毗达摩集论> 、 <大乘庄严经论> 、 <金刚般若论> 、 <能断金刚般若论颂> 、 <六门教授习定论颂> 、 <顺中论> 等多种。

  

  世亲梵名 Vasabandhu、音译婆薮槃豆,是无著的异母弟,生卒年代约在西元三八零至四八零年间。陈代真谛译 <婆薮槃豆法师传> ,称他: [于萨婆多部 (即说一切有部) 出家,博学多闻,遍通坟典,师才俊朗无可为俦,戒行清高,难以相匹。” 据说世亲为了取舍阿毗达摩一系理论,他曾匿名化装,到有部的学术中心迦湿弥罗城,学习有部教理四年,后来回到富娄沙富城,用经量部教义,批判有部,集众宣说。且随讲随写,著为 <阿毗达磨俱舍论 > 。此论一出,颇有争论,而无能破之者,时人称此论为聪明论。

  

  世亲在北印度宣扬小乘,隐蔽大乘,其兄无著悯之,托以疾病,诱其来见,命弟子于邻室宣读 <华严经、 十地品> ,世亲闻之,方知其兄苦心。他深悔以往弘扬小乘诽谤大乘的错误,要割舌以谢过。无著对他说: [你先前既用舌头诽谤大乘,现在何不用舌头来赞扬大乘呢? ”这样世亲乃舍小入大,广造论释,宣扬大乘,而大成了唯识宗。

  

  世亲约于八十岁的时候,在阿瑜遮那国逝世,时其兄无著逝世已二十余年。他遗留的著作很多,与唯识学有关的,如下列所举 :

  

  一、 <摄大乘论释> 十卷,有三种译本,陈真谛译本名 <摄大乘释论> ,隋达摩笈多译本名 <摄大乘论释论> ,唐玄奘译本名 <摄大乘论释> 。

  

  二、 <辨中边论释> 一卷,唐玄奘译。

  

  三、 <唯识二十颂> 一卷,唐玄奘译。

  

  四、 <唯识三十颂> 一卷,唐玄奘译。

  

  五、 <大乘五蕴论> 一卷,唐玄奘译。

  

  六、 <百法明门论> 一卷,唐玄奘译。

  

  印度古人造论,是先作本颂,总括全书要义,然后依颂作释,名曰长行,长行是论著的正文。而 <唯识三十颂> 一书,是世亲晚年之作,长行未作而已示寂。此际瑜伽行学派的理论已成为大乘佛教的主流,研究者极多,世亲寂后的百年之间,许多学者竞为三十多作释论,其中最著名者有十位,后世称为十大论师。十大论师的名字是:

  

  一、 亲胜 : 梵名畔徒室利,Bahbhu”sri, 与世亲同时。

  

  二、 火辨 : 梵名质旦罗婆拿 Citrabhana ,与世亲同时。

  

  三、 德慧 : 梵名娄拿末底 Gunamati ,他是安慧的老师。

  

  四、 安慧 : 梵名悉耻罗末底 Stharamati ,是大乘唯识宗有名的大学者。

  

  五、 难陀 : 梵名 Nanda,意译欢喜。在唯识学心识上主张立相、见二分。

  

  六、 净月 : 梵名质咀罗婆拿 Citrabhana ,与安慧同时。

  

  七、 护法 : 梵名达磨波罗 Dharmapala ,六世纪中叶人。

  

  八、 胜友 : 梵名毗世沙密多罗 Visesamitra, 曾在那烂陀寺从护法学唯识教义。

  

  九、 胜子 : 梵名若那弗多罗 Jinaptra,著有 <瑜伽师地论释> 一卷,唐玄奘译。

  

  十、 智月 : 梵名若那战多罗 Jnanacandra, 他也是护法的弟子。

  

  此处特别要介绍的是戒贤,他是西元六至七世间人。生于东印度三摩坦国,婆罗门种姓,少年好学,游历四方,访求名师,至中印度那烂陀寺,从护法受学出家,三十岁时,与南印度一大外道辩论获胜,受到国王的嘉赏,为他起造伽蓝。后来长期主持那烂陀寺,弘传唯识宗义,他依据 <解深密经> 、 <瑜伽师地论> 等经论,将佛教判为三时:

  

  一、 第一时教:谓释尊初说阿含,说 “我空法有”之旨,称为有教。指小乘教。

  

  二、 第二时教:谓释尊为大乘者说般若 “诸法皆空”之理,心境俱空,指大乘空宗。

  

  三、 第三时教:谓释尊以三自性三无性之说,肯定非空非有之中道教,指大乘有宗。

  

  我国唐代玄奘三藏游学…

《唯识三十颂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人间佛陀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