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唯识三十颂讲记▪P13

  ..续本文上一页是 “合中取境”,不需光明和距离,故只需七缘。

  

  或俱或不俱者,五识可同时生起,亦可或一、或二、或三四生起,视缘而定。如波涛依水句,喻藏识如大海,余识如波涛,外境如风,风起而波涛现。 <八识规矩颂> 谓:“浩浩三藏不可穷,渊深七浪境为风。”即指此而言。

  

  七、 起灭分位门 ——意识常现起,除生无想天,及无心二定,睡眠与闷绝。

  

  在上节俱不俱转门中,虽然统指第三能变识而言,实际上讲的只是前五识。此门则唯就第六识的起灭予以说明。前五识生起,须俱或九或八或七缘,俱缘较多,缘不俱足则有中断。第六识生起,只俱根缘、境缘、作意缘、根本依缘、种子依缘五种,缘少较易俱,故常时现起。但有五种情形则不生起,此称为 [五位无心”。此五种情形是:

  

  一、 生于无想天 : 外道修行生于无想天,寿命五百大劫,在此期间意识不起现行。

  

  二、 入无想定 : 外道修行,入无想定,意识不起现行。

  

  三、 灭尽定 : 修此定者,前六识不起现行,第七识染心所亦不起现行。

  

  四、 睡眠 ; 深度熟睡而无梦者,意识不起现行。

  

  五、 闷绝 : 俗称昏迷,医学上谓“无意识状态”,这是由于大惊布、大剌激,或剧痛昏晕的情况下,前六识不起现行。但第七、八识仍恒时相续,故闷绝者并非死亡,而是第六识不起现行。

  

  第九讲 正辨唯识与释违理难

  

  以前八讲,由唯识学统,科判大纲,讲到唯识学的基本概念,以至于三能变识,三十颂颂文已讲完十六颂,今天讲十七、十八、十九等三颂。这三颂在科判中是:七、 正辨唯识,八、 释违理难。释违理难又分为两个子目,即心法生起缘由,及有情相续缘由,故分做三段来讲。现在即依诠释。

  

  一 正辨唯识——是诸识转变,分别所分别,由此彼皆无,故一切唯识。

  

  正辨唯识的颂文,如标题所录。这一首颂文,是上承首颂 “彼依识所变,此能变唯三”二句,以“是诸识转变,分别所分别”二句,来说明万法唯识的道理;再以“由此彼皆无,故一切唯识”二句,总结之于唯识。

  

  在三能变的颂文中,说明八识及各各心所,皆由自证分变现的见分和相分。但外人仍继续追问: “如何能知道宇宙万有,皆是识所变现,而无实我实法的存在呢?”唯识家为了解答这一问题,复说下颂曰:

  

  [是诸识转变,分别所分别,由此彼皆无,故一切唯识。]

  

  <成唯识论> 解释此颂曰:

  

  [是诸识者,谓前所说,三能变识,及彼心所,皆能变似见相二分,立转变名。所变见分,说名分别,能取相故。所变相分,名所分别,见所取故。由此正理,彼实我法,离识所变,定非实有。离能所取,无别物故,非有实物,离二相故。是故一切,有为无为,若实若假,皆不离识。唯言,为遮离识实物,非不离识心所等法。]

  

  诸识,自然是指三能变的八识 (含各各的心所) 。转变,即是由体起用,由识体变现出能缘的见分、和所缘的相分。能缘的见分为能分别,所缘的相分为所分别,以能分别的见分,分别所缘的相分,即是 “分别所分别”。

  

  这“是诸识转变”的“转变”二字,尚有下列三种意义:

  

  一、 变现义:诸识的转变,是因转而变,因变而现。也就是由识体变现出见相二分,见分是能缘,即是见闻觉知,相分是所缘,即是根身器界,种种我相法相。

  

  二、 变异义:变是生起,异是不同。由识体自证分生出见相二分,此见相二分,异于识体,故说是变异。再者,此见相二分,见分是能,相分是所,能所皆识体所变,而作用各异,故说是变异。

  

  三、 改转义:是说由识体改转成见相二分,而有种种的我相或法相,由于具足这三种意义,所以说:“是诸识转变”。

  

  [由此彼皆无” 者,此指的是能缘所缘的见分相分,彼指的是根身器界,种种我相法相。而此种种我法,都是能缘之心所变现。而能缘之心,也只是识体的作用。因此,若去掉这个识,不但没有外境的我相法相,也没有内境的见分相分。所以说,我人所认为一切的实我实法,不过是因缘和合的假有——也就是能缘所缘的见相二分而已。离开见相二分,即没有我法的存在;离开识,也没有见相二分的存在。故最终的结论是: “由此彼皆无,故一切唯识。]

  

  二 心法生起缘由——由一切种识,如是如是变,以辗转力故,彼彼分别生。

  

  唯识家解释了上颂以后,外人复问难曰: “若唯有识,都无外缘,何缘而生种种之分别?”意思是说:“照你们唯识家所说,宇宙万有,只是相见二分的分别所分别,除识以外,没有实我实法的外境。既无外境,那么,能分别的处别心究竟缘何而生?这岂不是成了分别无因吗?]

  

  为了解答这一问题,唯识家复说颂曰:

  

  [由一切种识,如是如是变,以辗转力故,彼彼分别生。]

  

  以上颂文,前二句明因,第三句明缘,第四句明所生的分别心。一切种识,指第八阿赖耶识。种是种子,色心诸法的种子,潜藏于第八识中,种子是第八识能生起万法的功能,以用从体,故曰一切种识。 “如是如是变”一句,变者,是潜隐的种子起现行,种子起现行,现行薰种子成为新种子,新种子复起现行,所谓:“种子乍生现行,现行薰种子,三法辗转,因果同时。” 这就是“如是如是变”,也就是分别心生起之因。

  

  [以辗转力故,彼彼分别生。” 辗转是相资的意思,盖法不孤起,一法生起,须仗他法相资,种子起现行,也须要仗因托缘。盖有为法的生起,必依因缘和合。有因有缘,必然生果。因此,唯识学上立有 “六因、四缘、五果。”之说。事实上,因和缘没有什么差别,概略的说,因即是众缘之一,缘也是生果之因,不过在生起万法的关系条件上,因是较重要的一个条件而已。因此,六因之说,只是四缘的另一种分类方式。于此介绍四缘,四缘是因缘、等无间缘、所缘、增上缘,分述如下:

  

  一、 因缘 : 因缘,是事物生起的众多关系条件中,具有生果能力的条件。经上说,“谓有为法,亲自办果], 称为因缘。但仅只有因仍不能生果,要因、缘具备才能生果。同时、在唯识学上的因缘,又不同于一般缘起的因缘。唯识学以 “万法唯识”立论,万法生起,皆是种子起现行的后果,因此,唯识学上的亲因缘, 就是第八阿赖耶识中含藏的种子。以种子生现行,始有宇宙万法。但“法不孤起” ,种子生现行,须要下列三缘具备。

  

  二、 等无间缘 : 等无间缘旧译次第缘,新译等无间,意思是“密密迁移,等无间隙],这是指我们的心识生起,念念生灭,刹那不停,前念心为后念心开导,引令后念心生起,前念为后念的缘,后念亦为前念的缘,次第生起,故亦称次第缘。

  

  三、 所缘缘 : 所缘缘旧译缘缘,这是心识攀缘外境的时候,此能攀缘之心,对所攀缘之境而生起,即是以境为其所缘。所缘缘这两个缘字,前一个缘是境,后一个缘是四缘之一的缘。语云: [境由心生,心因境起。”心生之境是法境,属于心法,引心生起之境是外境,属于色法,二者全是心识攀缘的物件。

  

  四、 增上缘 : 增上是增加或加强的意思,对于一法的生起,有扶助之义,所以也称助缘。增上缘有顺益、违损两方面,自顺益方面说,能促成一法生起或成长者,称[与力增上缘” ,不妨碍一法生生起或成长者,称“不障增上缘”; 自违损方面说,此一法对他一法有妨害障碍者,如雨露是花木的顺益增上缘,而霜雹为花木的违损增上缘。

  

  唯识学是以 “万法唯识”立论,以一切法(色法及心法)的生起,皆是种子起现行的果,因此,种子是一切法的亲因缘,。再者,心法生起,要四缘具足; 色法生起,只须因缘与增上缘两种缘。

  

  三 有情相续缘由——由诸业习气,二取习气具,前异熟既尽,复生余异熟。

  

  唯识家解释完了分别心生起的原因,外人仍不满意,复问难曰: “虽有内识而无外缘,由何而有生死相续?]

  

  有情生死相续,在三界六道中轮回生死,是由于善恶业力所招感。而善恶之业,又是由于无贪等三善根、及贪嗔痴等诸烦恼所造作。前六识及其相应的心所,缘于外境的顺违,而有造作的活动。外人问的意思是,如果只有内识,而无外境,则心识缘何境而能起惑造业,如果没有惑业,又何能有生死相续?果然如此,岂不是乍生死无因了吗?因有外人此问,唯识家复说下一颂以释其疑:

  

  [由诸业习气,二取习气具,前异熟既尽,复生余异熟。]

  

  本颂的重点,在说明生死相续起于内因,非关外缘。生死轮回,起于造业,业就是行为的后果,行为有身、口、意三行,而以意行为主导。由于与意识相应的思心所的造作,而有种种或善、恶的业,这就是 “诸业”。习气,是当造业时其气分回薰藏识,留下了类似于本业的功能,此功能亦名习气,也就是种子的异名。合有漏的善、不善等种子,即称

  

  [诸业习气”。业是来自与前六识相应的思心所的造作,思心所与善法相应,即造作下种种善业;思心所与恶法相应,即造作下种种恶业。由善恶业所薰习的种子,称为业种子,业种子又名 “有支习气”。

  

  [二取习气俱” ,二取、即能取与所取。能取即是见分,所取即是相分。取是取著,这二取,都是思想上的一种执著——执见分为实我,执相分为实法,时间长久了,就成为习气。生死相续,由于习气,习气总结为三种,一是名言习气,二是我执习气,三是有支习气。诸业习气的薰习的业种子,与二取习气薰习的二取种子,同时储藏于第八识中。在业习气与二取习气同俱的情况下,而有 “异熟果”的生起。这其间,二取习气是生起异熟果的亲因,业习气是生起异熟果的助缘…

《唯识三十颂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人间佛陀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