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唯识三十颂讲记▪P12

  ..续本文上一页> 曰: [萨伽耶见,谓于五取蕴执我我所,一切见趣所依为业。]

  

  B、边见: 有了我见,即计度我为死后常住不灭者,或计度我为死断灭者,此即佛教所反对的常见或断见。

  

  C、邪见: 认为世间无生果之因,亦无可招之果,故为恶不足惧,为善不足法,此种见解,乃见之最邪者,故名邪见。

  

  D、见取见: 于前种见上随执一端,以为最胜,即固执其所见,一切斗争依之而起,故以一切斗争所依为业。

  

  E、戒禁取见: 印度古代苦行外道,认为受持牛、狗、鸡等戒,可以得涅槃之果。这种非因计因,非道计道之见,是为戒禁取见。

  

  五、 随烦恼心所:六位心所的第五位,此又名随惑,是随根本烦恼所生起的烦恼。随有三义,一者自类俱起,二者遍不善性,三者遍诸染心。随烦恼心所二十个,分为小随、中随、大随三种。小随烦恼十个、中随烦恼二十个、大随烦恼八个。小、中、大的分别,以三义俱备者名大随,兼具二义者称中随 (自类俱起、遍不善性) 。于不善心中各别而起者称小随。现分述如下:

  

  小随烦恼心所,随根本烦恼生起之烦恼,计有十种,曰忿、恨、覆、恼、嫉、悭、诳、谄、害、乔。其发生作用面最小,而行相粗猛,于不善心中,各别生起。

  

  中随烦恼,随根本烦恼生起之烦恼,有二种,曰无惭、无愧,其发生之作用范围较小随烦恼为宽,俱自类俱起,遍不善心二义,故曰中随。此二者,对自己所犯的过恶不感到羞耻,是其共同点 ; 而惭者“轻拒贤善”,愧者“崇重暴恶”,是其相异点。大随烦恼,随根本烦恼生起之烦恼,有八种,曰掉举、昏沉、不信, 、懈怠、放逸、失念、散乱、不正知,其发生作用范围最广,俱自类俱起,遍不善性,遍诸染心三义,故曰大随烦恼。现分述二十种随烦恼如下:

  

  1、忿心所:对于违逆之境生起的忿怒,产生粗暴的身语表业。 <识论> 曰: [云何为忿,依对现前不饶益境,愤发为性,能障不愤,执杖为业。]

  

  2、, 恨心所:恨者怨恨,怀恶不舍,引起极度烦恼。 <识论> 曰: [云何为恨,由忿为先,怀恶不舍,结怨为性,能障不恨,热恼为业。]

  

  3、覆心所:覆是覆盖,犯了过恶,怕丧失名利,故把过恶隐藏起来。 <识论> 曰:[云何为覆,于自罪恶,恐失利誉,隐藏为性,能障不覆,悔恼为业。]

  

  4、恼心所:恼者恼怒,于忿恨之后,遇违逆事,因而爆怒,凶狠暴戾,有如蝎子螫人。 <识论> 曰: [云何为恼,忿恨为先,追触暴热,狠戾为性,能障不恼,蛆螫为业。]

  

  5、嫉心所:嫉者妒忌,他人荣盛,我怀忧戚,如妾妇之固宠,政敌之倾轧。 <识论> 曰 : [云何为嫉,殉自名利,不耐他荣,妒忌为性,能障不嫉,忧戚为业。]

  

  6、悭心所:悭者悭吝,财物不肯施舍,法理秘不告人,鄙恶地蓄积财法。 <识论>曰:“云何为悭,耽著财法,不能惠施,秘吝为性,能障不悭,鄙蓄为业。]

  

  7、诳心所:诳是欲谋取名誉或利益,自己无德而诈称有德的一种欺骗行为。 <识论> 曰 : [云何为诳,为获利誉,矫现有德,诡诈为性,能障不诳,邪命为业。]

  

  8、谄心所:谄者谄曲,为了取得别人欢心而阿谀谄媚,以达到自己谋求的目的。 <识论 > 曰:“云何为谄,为冈他故,矫设导仪,险曲为性,能障不谄,教诲为业。]

  

  9、害心所:害者损害,心无悲愍,损害有情,是不害之反。 <识论> 曰: [云何为害,于诸有情,心无悲愍,损恼为性,能障不害,逼恼为业。]

  

  10、 乔心所:乔者骄傲,由于得到世间名利而骄慢自大。 <识论> 曰: [云何为乔,于自盛事,深生染著,醉傲为性,能障不乔,染依为业。]

  

  11、 无惭心所:无惭是惭之反,即没有羞恶之心,不顾本身人格尊严,拒绝贤人的教诲,不接受世间出世间善法。 <识论> 曰: [云何无惭,不顾自法,轻拒贤善为性,能障碍惭,生长恶行为业。]

  

  12、 无愧心所:无愧是愧之反,没有廉耻之心,不顾世间清议,不畏社会舆论。 <识论>曰: [云何无愧,不顾世间,崇重暴恶为性,能障碍愧,生长恶行为业。]

  

  13、 掉举心所:掉举是心不安静,妄动浮燥,障碍禅定。 <识论> 曰: [云何掉举,令心于境不寂静为性,能障行舍奢摩他为业。” 奢摩他为“止”,即是禅定。

  

  14、 昏沉心所:昏沉是昏懵沉醉,迷□不明,障碍轻安和智慧。 <识论> 曰:“云何昏沉,令心于境无堪任为性,能障轻安毗钵舍那为业。” 毗钵舍那是“观],与奢摩他合称“止观”。此又称定慧、寂照。

  

  15、 不信心所:不信者心存污秽,不信三相,即一者实有,即诸法实相; 二者德,即佛、法、僧三宝; 三者有能,有能力成就世出世间善法。 <识论> 曰: [云何不信,于实、德、能不忍乐欲,心秽为性,能障净信,堕依为业,谓不信者多懈怠故。]

  

  16、 懈怠心所:懈怠与精进相反,既不修善,亦不断恶,甚而对恶业勤奋。 <识论> 曰: [云何懈怠,于善恶品修断事中,懒堕为性,能障精进,增染为业。]

  

  17、 放逸心所:放逸者,放荡纵逸,于染法不能防,于净法不肯修。 <识论> 曰:[云何放逸,于染净品不能防修,纵荡为性,障不放逸,增恶损善所依为业。]

  

  18、 失念心所:失念即是遗忘,心意散乱,对于所修善法不能明记。 <识论> 曰:[云何失念,于诸所缘,不能明记为性,能障正念,散乱所依为业。]

  

  19、 散乱心所:散乱即不专心,令心流荡,,障碍正定,阻止善慧,增长恶慧。 <识论>曰: [云何散乱,于诸所缘,令心流荡为性,能障正定,恶慧所依为业。]

  

  20、 不正知心所:不正知即是邪知,误解世间法及出世间法,破坏佛教真理。 <识论> 曰 : [云何不正知,于所观境,谬解为性,能障正知,毁犯为业。]

  

  六、 不定心所:六位心所的第六位,有四种,曰悔、眠、寻、伺。称不定者,意谓于识、性 (善、恶、无记。) 界 (欲、色、无色三界。) 都不确定。无法记别。

  

  1、悔心所:又名恶作,对于先所作事生起悔心。 <识论> 曰: [悔谓恶作,恶所作业,追悔为性,障止为业。” 即对已作恶事追悔,就是善性; 对已作善事追悔,就是恶性。悔能令心怅怏不安,故有障碍止 (观) 作用。

  

  2、眠心所:眠即睡眠,昏迷而不自在,能障智慧。 <识论> 曰: [眠谓睡眠,令身不自在,昧略为性,障观为业。” 睡眠之时,心极阇劣,身无力用,故有障碍 (止) 观的作用。故适度睡眠是为善法,过度睡眠是为恶法。

  

  3、寻心所:寻者寻求,对事理粗略具思考。 <识论> 曰: [寻谓寻求,令心偬遽,于意言境,粗转为性。]

  

  4、伺心所:伺者伺察,对事理细密的思考。 <识论> 曰: [何谓伺察,令心偬遽,于意言境,细转为性。” 寻与伺,是依思心所与慧心所分位假立,本身没有实体。

  

  五、 所依门 ——依止根本识

  

  第三能变识,是集合前五识与第六识所合成,此六识之生起,皆以第八识为依止,故颂文首句指出: “依止根本识”。识论解释此句曰:“根本识者,阿陀那识,染净诸识生根本故。依止者,谓前六转识,以根本识为共亲依。

  

  心、心所的生起,要有三种依,即因缘依,增上缘依,等无间缘依。而前六识之生起,以种子赖耶为亲因缘,得有前六识之现行。再者,前五识以五根为不共依,而五根由现行第八识执受得有,故前五识亦可说是以现行第八识为所依,这是根本共依。再者,第六识以第七识为所依,而第七识以现行第八识为不共依,所以第六识可以说是以第八识为根本共依。简单的说, “依止根本识”者,即是前六识以现行赖耶为共依——增上缘依,而以种子赖耶为亲因缘依。

  

  增上缘依非现行赖耶一种,而是有四种,若缺任何一种,五识即不生起,此四种依为 :

  

  一、 同境依 : 前五识依于眼耳鼻舌身五色根,此五根与五识共取现境,曰同境依。

  

  二、 分别依 : 谓依于第六识,前五识任何一识生起,意识与之同时生起,与前五识同缘色声等境,而起了解分别,曰分别依。

  

  三、 染净依 : 谓依于第七识,第七识与“四烦恼常俱”,是染污识,前五识亦由此识染污而成有漏,故此第七识是前五识的染净依。

  

  四、 根本依 : 谓依于第八识,第八识是根本识,前五识依第八识而得生起,故以第八识为根本依。

  

  六、 俱不俱转门 ——五识随缘现 或俱或不俱 如涛波依水

  

  颂文 “五识随缘”句,指前五识生起,必须众缘俱备,而五识俱缘各不相同,如眼识所缘的物件是色境,生起时需要九缘;而耳识需八缘,鼻舌身三识需七缘,兹分述如下:

  

  一、 眼识九缘 :

  

  1、空缘: 空即空间,眼识取境,须保持适当距离,无空间不能取境。

  

  2、明缘: 明即光明,眼识取境,需要光明,无光明不能取境。

  

  3、根缘: 眼识依于眼根而生起。

  

  4、境缘: 眼根触对色境而生眼识,境为识之所缘缘。

  

  5、作意缘: 作意即是注意,不注意则 “视而不见”。

  

  6、分别依缘: 分别指第六识,依第六识以分别外境。

  

  7、染净依缘: 此指第七识,对怨亲顺违之境生起的染净心。

  

  8、根本依缘: 此指第八识,第八识为前七识之根本。

  

  9、种子依: 种子为生起识之亲因缘。

  

  二、 耳识八缘 : 耳识生起,不需光明,故仅需八缘。

  

  三、 鼻、舌、身三识,…

《唯识三十颂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人间佛陀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