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唯识三十颂讲记▪P8

  ..续本文上一页心王;一切性——善、恶、无记;一切时——过去、未来、现在;一切地——三界九地,故有遍行之名。现在分述如下:

  

  一、触心所:触是接触,是根、境、识三者的接触,故又称三和。成唯识论三曰:“触谓三和,分别变异,令心、心所触境为性,受、想、思等所依为业。谓根、境、识,更相随顺,故名三和。”论文的意思是,根、境交涉,识必俱起,根为识之所伏,境为识之所取,三者和合,可以使心、心所同缘一境,并由此继续生些受、想、思的心理活动。

  

  二、作意心所:作意即是注意,成唯识论曰:“作意,为能警心为性,于所缘境引心为业,谓此警觉,应起心种,引令趣境,故名作意。”故它的作用就是使心生起警觉,令缘其境,这就是生心动念之始。警心有二义,一者令心未起而起;二者心已起时,令引趣境。

  

  三、受心所:受是领纳、感受。成唯识论曰:“受谓领纳顺违境相为性,起爱为业,能起合、离、二非欲故”这是说,受之自性,即是领纳,“顺违俱非”者,即缘可爱之境谓之顺益,缘不可爱之境谓之违损,其非可爱亦非不可爱者,谓之俱非,即是中容境。“起爱为业”,是心识缘顺违之境,则起苦乐感受,于乐受之境,未得则生贪欲,欲其得之;已得亦生贪欲,不使离失。于苦受之境,未得则有幸而不得之欲;已得则有愿即离失之欲。这种爱欲,恒由苦乐之受而起,故曰“起爱为业”。

  

  四、想心所:想是心识构画的名言概念,成唯识论曰:“谓于境取相为性,施设种种名言为业。”所谓取相,是于所缘种种境上,构画名言。如缘树时,计较此非花非草,而是树;缘马时,计较此非牛非羊,而是马。这种于树于马的取相,就是未出口的名言。如果心中没有取相作用,就没有出口的名言了。

  

  五、思心所:思是意志作用,成唯识论曰:“谓令心造作为性,于善品等役心为业。”故思的自性,只是造作,以其造作的力用与心相应,使心于种种善恶之境,作出种种善恶的业用,这即是身、口、意三业中的意业。心识之生,由作意而至于思,思以审虑思、决定思、动发胜思三思之后,则善恶之念已经形成,而付之于行动,已不能中止了。由此而至于别境,就是必作之心了。

  

  四、五受相应门 ——(相应)唯舍受

  

  受有三受五受之分,三受是苦受、乐受、和不苦不乐的舍受。三受再加上忧受和喜受称为五受。在五受中,与阿赖耶识相应的,唯有舍受。第八识何以不与余受相应,一者此识行相极不明了,不能分别顺违境相,微细一类相续而转,故唯与舍受相应。二者此识是真异熟,与其相应的不能不是异熟受。三者此第八识为第七识缘之境,倘若和变异受(即苦乐忧喜之受)相应,那就不是常一我见之境了。

  

  五、三性分别门 ——是无覆无记

  

  三性,是指善、不善、无记三性。何谓善呢?简单的说,在此世来世,于自于他顺益者曰善;何谓不善呢?在此世来世,于自于他达损者谓不善;何谓无记呢?即既无顺益、亦无违损,非善非不善的中容之法 ——无记性。在唯识学上,无记又分为两种,即有覆无记和无覆无记。而阿赖耶识的性别,就是无覆无记。成唯识论曰:“于善不善损益中,不可记别,故名无记”俱舍论曰:“无记者,不可记为善不善性,故名无记。有说,不能成异熟果,故名无记。”

  

  第七末那识是有覆无记,因为第七识有烦恼心所覆盖,使之成为染污识。而第八识则是无覆无记 ——没有烦恼心所覆盖。第八识何以必须是无记性呢?因为“冰炭不同炉、薰莸不同器。”善、恶相违而不能相容。第八识含藏万法种子,如果第八识性善,则不能容纳恶种子,如果性恶,则不能容纳善种子。必须是平等的中庸无记,才能兼蓄并容,统纳一切善恶种子。

  

  六、心所例同门 ——触等亦如是

  

  心所例同门,是以心王的体性,援心王之例,来推知与其相应心所的体性。与第八识相应的,只有五遍行心所,故颂文说:“触等亦如是”。

  

  阿赖耶识,具有“心王十义” ——即八段十义中之十义。而触等五心所,以与此心王相应,例同心王,故在十义中与此心王相同的有六点。这六点是:

  

  1、触等五心所亦为前业所感,是真异熟。

  

  2、触等五心所,所缘行相,亦微细难知。

  

  3、此五心所,其所缘境,亦为种子、根身、器界三种。

  

  4、此五心所,它所相应的法也各有五种——即心王和此五心所共为六法,除去它各个的自体,而与余法相应。

  

  5、此五心所,其性亦是无覆无记。

  

  6、此五心所,亦至阿罗汉位,方究竟舍。

  

  此五心所,与心王十义中六义相同。但亦有不同者,如“自相”义,此五心所没有执藏义,所以不例。“持种”义,此五心所也没有,所以不例。“了别行相”是心王的功能,所以也不例。此五心所和“受”是不相应的,所以也没有例“受俱”。在心王十义中,有果相、所缘、相应、三性、断位、以及所缘行相(三种境)不可知六义例等心王,故颂文中说:“触等亦如是”。

  

  七、因果譬喻门 ——恒转如瀑流

  

  因果譬喻门,是指颂文中“恒转如瀑流”一句。恒是相续而断,转是生灭变异。这是以瀑流譬喻第八识为生灭相续、非常非断之法。

  

  恒转二字,恒示其非断,转示其非常。第八识虽然恒时一类相续,而非常住。假使是常住,则体性坚密,就不能受一切法的薰习了。此识是前灭后生,念念相续,前后转变,所以能受一切法的熏习,这是转的意思。但此识虽非常住,有生灭转变,但也不能断灭,倘若断灭,则谁来摄持万法种子使之不失不坏呢?所以此识无始以来,恒时一类相续,没有间断,而为三界四生六道的主体,能摄持万法种子使令不失不坏,这是恒的意思。

  

  “如瀑流”三字,是喻此识因果断常之义。此识无始以来,刹那刹那,因减果生,果生因灭。因灭故不是常,果生故不是断,这样前因后果,非常非断,有如千丈瀑布,亘古长流,前水始去,后水已至,前后相续,无有间断。

  

  八、伏断位次门 ——阿罗汉位舍

  

  伏断位次门,是舍掉阿赖耶识的名称,而不是舍掉第八识体。因为第八识体,尽未来际,没有断舍的时候,故所谓断舍,只是舍去染污种子,转染成净,转识成智而已。“阿罗汉位舍”者,阿罗汉有三义:

  

  1、l杀贼:谓杀尽三界间一切烦恼贼,故曰杀贼。

  

  2、应供:所有烦恼既断,则功德圆满,应受人天之供养。

  

  3、不生:谓永入涅槃,不再受分段生死。事实上,不仅是二乘无学果的阿罗汉位舍,大乘八地菩萨,也舍了阿赖耶识之名。

  

  第六讲 思量能变——第七识

  

  三能变识的初能变 ——异熟能变,已于上一讲讲完。今日讲“次第二能变”,即思量能变末那识。古人讲第二能变,也是以八段十义来科分,现列表如下:

  

   ┌举体出名门——次第二能变,是识名末那————————标名门

  

   │所依门————依彼转————————————————所依门

  

   │所缘门————缘彼—————————————————所缘门

  

   │体性行相门——思量为性———————————————体性门

  

  八段—┤ 相———————————————行相门

  

  十义 │心所相应门——四烦恼常俱,谓我痴我见,并我爱我慢——染俱门

  

   │及余触等俱—————————————————————相应门

  

   │三性分别门——有覆无记摄——————————————三性门

  

   │界系分别门——随所生所系——————————————界系门

  

   └起灭分位门——阿罗汉灭定,出世道无有————————隐显门

  

  一、举体出名门 ——次第二能变,是识名末那

  

  次第二能变,是举其体,是识名末那,是出其名。

  

  末那识梵文 Manas Vijnana,Manas 意译为“意”,Vijnana意译为“识”,合译为意识。如译为意识,这就与第六意识同名了,因此保留末那原名,以示区别。第六、七识虽然同名,但解释不同,第六识是依意根之识,是依主释,第七识是意识所依之根,其识体即是意,是持业释。成唯识论曰:“此名何异第六意识,此持业释,如藏识名,识即意故。彼依主释,如眼识等,识异意故。”在经论中,以第七识名意,不名为意识者,大概有下列三种原因:

  

  一、若名为意识,即与第六意识相混淆。

  

  二、顺理正论卷十一曰:“心、意、识体虽是一,而训词等义类有异,谓集起故名心,思量故名意,了别故名识。”第七末那集起的心义不及第八识,了别的识义不及第六识,唯思量的意义为他识所不及,故名为意。

  

  三、此识是第六识的近所依,故第六从于所依之根而立名,那所依之根的意,当然是第七识,故此名为意。

  

  二、所依门 ——依彼转

  

  凡心识生起,必有所依。如前五识依于五根,第六识依于第七识,而第七末那识所依的,是第八阿赖耶识。所以三十颂颂文曰:“依彼转”。依是依止义,转是流转义,是相续、转起的意思。依彼转中的“彼”,指的就是第八阿赖耶识。瑜伽师地论曰:“由有阿赖耶故,得有末那。”末那识依止于阿赖耶识,相续流转,跟随著第八转现。何以第八识不立所依门,于此第七识才立所依呢?因为第八识是诸识的根本,为他识所依,依于他的意义不显著,故不立所依门,而前七识依于根本识的意义显著,始特别立所依一门。

  

  末那识和阿赖耶识,关系至为密切,就依止来说,末那识依于阿赖耶识,末那为能依,赖耶为所依。…

《唯识三十颂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人间佛陀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