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唯識叁十頌講記▪P8

  ..續本文上一頁心王;一切性——善、惡、無記;一切時——過去、未來、現在;一切地——叁界九地,故有遍行之名。現在分述如下:

  

  一、觸心所:觸是接觸,是根、境、識叁者的接觸,故又稱叁和。成唯識論叁曰:“觸謂叁和,分別變異,令心、心所觸境爲性,受、想、思等所依爲業。謂根、境、識,更相隨順,故名叁和。”論文的意思是,根、境交涉,識必俱起,根爲識之所伏,境爲識之所取,叁者和合,可以使心、心所同緣一境,並由此繼續生些受、想、思的心理活動。

  

  二、作意心所:作意即是注意,成唯識論曰:“作意,爲能警心爲性,于所緣境引心爲業,謂此警覺,應起心種,引令趣境,故名作意。”故它的作用就是使心生起警覺,令緣其境,這就是生心動念之始。警心有二義,一者令心未起而起;二者心已起時,令引趣境。

  

  叁、受心所:受是領納、感受。成唯識論曰:“受謂領納順違境相爲性,起愛爲業,能起合、離、二非欲故”這是說,受之自性,即是領納,“順違俱非”者,即緣可愛之境謂之順益,緣不可愛之境謂之違損,其非可愛亦非不可愛者,謂之俱非,即是中容境。“起愛爲業”,是心識緣順違之境,則起苦樂感受,于樂受之境,未得則生貪欲,欲其得之;已得亦生貪欲,不使離失。于苦受之境,未得則有幸而不得之欲;已得則有願即離失之欲。這種愛欲,恒由苦樂之受而起,故曰“起愛爲業”。

  

  四、想心所:想是心識構畫的名言概念,成唯識論曰:“謂于境取相爲性,施設種種名言爲業。”所謂取相,是于所緣種種境上,構畫名言。如緣樹時,計較此非花非草,而是樹;緣馬時,計較此非牛非羊,而是馬。這種于樹于馬的取相,就是未出口的名言。如果心中沒有取相作用,就沒有出口的名言了。

  

  五、思心所:思是意志作用,成唯識論曰:“謂令心造作爲性,于善品等役心爲業。”故思的自性,只是造作,以其造作的力用與心相應,使心于種種善惡之境,作出種種善惡的業用,這即是身、口、意叁業中的意業。心識之生,由作意而至于思,思以審慮思、決定思、動發勝思叁思之後,則善惡之念已經形成,而付之于行動,已不能中止了。由此而至于別境,就是必作之心了。

  

  四、五受相應門 ——(相應)唯舍受

  

  受有叁受五受之分,叁受是苦受、樂受、和不苦不樂的舍受。叁受再加上憂受和喜受稱爲五受。在五受中,與阿賴耶識相應的,唯有舍受。第八識何以不與余受相應,一者此識行相極不明了,不能分別順違境相,微細一類相續而轉,故唯與舍受相應。二者此識是真異熟,與其相應的不能不是異熟受。叁者此第八識爲第七識緣之境,倘若和變異受(即苦樂憂喜之受)相應,那就不是常一我見之境了。

  

  五、叁性分別門 ——是無覆無記

  

  叁性,是指善、不善、無記叁性。何謂善呢?簡單的說,在此世來世,于自于他順益者曰善;何謂不善呢?在此世來世,于自于他達損者謂不善;何謂無記呢?即既無順益、亦無違損,非善非不善的中容之法 ——無記性。在唯識學上,無記又分爲兩種,即有覆無記和無覆無記。而阿賴耶識的性別,就是無覆無記。成唯識論曰:“于善不善損益中,不可記別,故名無記”俱舍論曰:“無記者,不可記爲善不善性,故名無記。有說,不能成異熟果,故名無記。”

  

  第七末那識是有覆無記,因爲第七識有煩惱心所覆蓋,使之成爲染汙識。而第八識則是無覆無記 ——沒有煩惱心所覆蓋。第八識何以必須是無記性呢?因爲“冰炭不同爐、薰莸不同器。”善、惡相違而不能相容。第八識含藏萬法種子,如果第八識性善,則不能容納惡種子,如果性惡,則不能容納善種子。必須是平等的中庸無記,才能兼蓄並容,統納一切善惡種子。

  

  六、心所例同門 ——觸等亦如是

  

  心所例同門,是以心王的體性,援心王之例,來推知與其相應心所的體性。與第八識相應的,只有五遍行心所,故頌文說:“觸等亦如是”。

  

  阿賴耶識,具有“心王十義” ——即八段十義中之十義。而觸等五心所,以與此心王相應,例同心王,故在十義中與此心王相同的有六點。這六點是:

  

  1、觸等五心所亦爲前業所感,是真異熟。

  

  2、觸等五心所,所緣行相,亦微細難知。

  

  3、此五心所,其所緣境,亦爲種子、根身、器界叁種。

  

  4、此五心所,它所相應的法也各有五種——即心王和此五心所共爲六法,除去它各個的自體,而與余法相應。

  

  5、此五心所,其性亦是無覆無記。

  

  6、此五心所,亦至阿羅漢位,方究竟舍。

  

  此五心所,與心王十義中六義相同。但亦有不同者,如“自相”義,此五心所沒有執藏義,所以不例。“持種”義,此五心所也沒有,所以不例。“了別行相”是心王的功能,所以也不例。此五心所和“受”是不相應的,所以也沒有例“受俱”。在心王十義中,有果相、所緣、相應、叁性、斷位、以及所緣行相(叁種境)不可知六義例等心王,故頌文中說:“觸等亦如是”。

  

  七、因果譬喻門 ——恒轉如瀑流

  

  因果譬喻門,是指頌文中“恒轉如瀑流”一句。恒是相續而斷,轉是生滅變異。這是以瀑流譬喻第八識爲生滅相續、非常非斷之法。

  

  恒轉二字,恒示其非斷,轉示其非常。第八識雖然恒時一類相續,而非常住。假使是常住,則體性堅密,就不能受一切法的薰習了。此識是前滅後生,念念相續,前後轉變,所以能受一切法的熏習,這是轉的意思。但此識雖非常住,有生滅轉變,但也不能斷滅,倘若斷滅,則誰來攝持萬法種子使之不失不壞呢?所以此識無始以來,恒時一類相續,沒有間斷,而爲叁界四生六道的主體,能攝持萬法種子使令不失不壞,這是恒的意思。

  

  “如瀑流”叁字,是喻此識因果斷常之義。此識無始以來,刹那刹那,因減果生,果生因滅。因滅故不是常,果生故不是斷,這樣前因後果,非常非斷,有如千丈瀑布,亘古長流,前水始去,後水已至,前後相續,無有間斷。

  

  八、伏斷位次門 ——阿羅漢位舍

  

  伏斷位次門,是舍掉阿賴耶識的名稱,而不是舍掉第八識體。因爲第八識體,盡未來際,沒有斷舍的時候,故所謂斷舍,只是舍去染汙種子,轉染成淨,轉識成智而已。“阿羅漢位舍”者,阿羅漢有叁義:

  

  1、l殺賊:謂殺盡叁界間一切煩惱賊,故曰殺賊。

  

  2、應供:所有煩惱既斷,則功德圓滿,應受人天之供養。

  

  3、不生:謂永入涅槃,不再受分段生死。事實上,不僅是二乘無學果的阿羅漢位舍,大乘八地菩薩,也舍了阿賴耶識之名。

  

  第六講 思量能變——第七識

  

  叁能變識的初能變 ——異熟能變,已于上一講講完。今日講“次第二能變”,即思量能變末那識。古人講第二能變,也是以八段十義來科分,現列表如下:

  

   ┌舉體出名門——次第二能變,是識名末那————————標名門

  

   │所依門————依彼轉————————————————所依門

  

   │所緣門————緣彼—————————————————所緣門

  

   │體性行相門——思量爲性———————————————體性門

  

  八段—┤ 相———————————————行相門

  

  十義 │心所相應門——四煩惱常俱,謂我癡我見,並我愛我慢——染俱門

  

   │及余觸等俱—————————————————————相應門

  

   │叁性分別門——有覆無記攝——————————————叁性門

  

   │界系分別門——隨所生所系——————————————界系門

  

   └起滅分位門——阿羅漢滅定,出世道無有————————隱顯門

  

  一、舉體出名門 ——次第二能變,是識名末那

  

  次第二能變,是舉其體,是識名末那,是出其名。

  

  末那識梵文 Manas Vijnana,Manas 意譯爲“意”,Vijnana意譯爲“識”,合譯爲意識。如譯爲意識,這就與第六意識同名了,因此保留末那原名,以示區別。第六、七識雖然同名,但解釋不同,第六識是依意根之識,是依主釋,第七識是意識所依之根,其識體即是意,是持業釋。成唯識論曰:“此名何異第六意識,此持業釋,如藏識名,識即意故。彼依主釋,如眼識等,識異意故。”在經論中,以第七識名意,不名爲意識者,大概有下列叁種原因:

  

  一、若名爲意識,即與第六意識相混淆。

  

  二、順理正論卷十一曰:“心、意、識體雖是一,而訓詞等義類有異,謂集起故名心,思量故名意,了別故名識。”第七末那集起的心義不及第八識,了別的識義不及第六識,唯思量的意義爲他識所不及,故名爲意。

  

  叁、此識是第六識的近所依,故第六從于所依之根而立名,那所依之根的意,當然是第七識,故此名爲意。

  

  二、所依門 ——依彼轉

  

  凡心識生起,必有所依。如前五識依于五根,第六識依于第七識,而第七末那識所依的,是第八阿賴耶識。所以叁十頌頌文曰:“依彼轉”。依是依止義,轉是流轉義,是相續、轉起的意思。依彼轉中的“彼”,指的就是第八阿賴耶識。瑜伽師地論曰:“由有阿賴耶故,得有末那。”末那識依止于阿賴耶識,相續流轉,跟隨著第八轉現。何以第八識不立所依門,于此第七識才立所依呢?因爲第八識是諸識的根本,爲他識所依,依于他的意義不顯著,故不立所依門,而前七識依于根本識的意義顯著,始特別立所依一門。

  

  末那識和阿賴耶識,關系至爲密切,就依止來說,末那識依于阿賴耶識,末那爲能依,賴耶爲所依。…

《唯識叁十頌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人間佛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