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唯识三十颂讲记▪P15

  ..续本文上一页遍计,次句是明遍计所执之境,而三四句是说遍计所执的实我实法、都是无体性之法。兹分述如下:

  

  1、能遍计:对所遍计而言,称能遍计。三十颂颂文曰: [由彼彼遍计”,指的即是能遍计之识。“遍计种种物”是所遍计之境。而“此遍计所执,自性无所有” ,即遍计所执性。对于能遍计之识,唯识诸家解释不同,无著认为第六意识是能遍计之识,故 <摄大乘论> 谓: [当知意识是能遍计,有分别故。”而安慧认为八个识都有“能遍计”的作用。护法、难陀二师认为,只有第六第七两个识是 “能遍计”之识。一般以此说为正义。

  

  2、所遍计:遍计所执之法,虚妄的分别心识,对所缘境周遍计度,分别执为实我实法,此被分别的事事物物,即是所遍计。 <成唯识论述记> 九曰: [此即心外非有法也,即是由有能计心体计有物也。” 所遍计并不是说心识之外有实境,而是此能遍计之心,误将幻有的事物当作真实。

  

  二、 依他起性:依他起之 “他”,指因缘而言。即依因缘而生起之万法,曰依他起性。 <解深密经、 一切法相品”谓: [云何诸法依他起相,谓一切法缘生自性,则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谓无明缘行乃至招集纯大苦蕴。]

  

  缘生即是因缘生,因缘有四,名之曰 “四缘”。即因缘、等无间缘、所缘缘、增上缘。换言之,因缘即是第八识的种子。三十颂颂文曰: [依他起自性,分别缘所生。] <成唯识论> 卷八解释曰: [众缘所生心、心所体,及相见分,有漏、无漏,皆依他起,依他众缘而得起故。” 此中众缘,即指四缘而说。

  

  唯识家以 “万法唯识,识外无境”立论,故客观的万法,皆是主观心识所变的幻影, <成唯识论> 卷八称: [众缘所引自心、心所虚妄变现,犹如幻事、阳焰、梦境、光影、谷响、水月变化所成,非有似有。]

  

  三、 圆成实性:此为空烦恼、所知二障而显的真理,亦即诸法真实的体性。此亦名真如、实相、法界、法性、皆同体而异名,为圆满成就诸法功德之实性,故名圆成实性。 <解深密经、 一切法相品> 曰: [云何诸法圆成实相,谓一切法平等真如。]

  

  <成唯识论> 曰: [二空所显圆满成就诸法实性,名圆成实。”又曰: [实相真如,谓无二我所显。”故我空、法空所显示的诸法真实的性质,就是圆成实性。

  

  三十颂颂文曰 : [圆成实于彼,常远离前性。”也即是说,在依他起性上,恒常脱离遍计所执性,就是圆成实性。

  

  二、 三无性

  

  三无性,即相无性、生无性、胜义无性。这三无性是依三自性安立的。 <解深密经、无自性品> 谓:

  

  [汝应谛听吾当为汝解释所说一切诸法皆无自性无生无灭本来寂静自性涅槃所有密意。胜义生,当知我依三种无自性性密意所言一切诸法皆无自性,所谓相无自性性,生无自性性,胜义无自姓性性。 ……… ]

  

  三无自性,如上经文所说。释迦世尊以世间有情,对一切事物皆执有实在的自性,为破除这种妄执,故密意方便,说一切法皆无自性。这是以此三种药,对治三种妄执之病,不是说连依圆的法体也是空无的。密意者,是不显了的意思。换言之,说三无性者,是不了义教。三十颂颂文谓 : [即依此三性,立彼三无性,故佛密意说,一切法无性。” 兹先说明三无性如下:

  

  一、 相无性:此是依遍计所执性而安立的,以遍计所执之法假名安立,故说相无自性性。此谓一切众生,以妄心于因缘所生之事物,计度有我有法的我相法相,这就成了我执与法执,亦即是遍计所执性。遍计所执之法,如见绳误以为是蛇,而心识浮起蛇相,其相非实有,因此名曰 “相无性”。相无性在说明我、法体相,有如镜花水月,虚幻不实,众生所以认为有实我实法,是由事物的虚假名字而安立的,并没有真实的体性。 <解深密经> 曰:“善男子,云何诸法相无自性性,谓诸法遍计所执相,何以故,此由假名安立为相,非由自相安立为相,是故说明相无自性性。]

  

  二、 生无性:此是依依他起性而安立的。即一切诸法,由于仗因托缘而生起,谓之依他起性。此依他起之法既由因缘和合而有,则 “缘起性空”,其无实性可知,其中并无实体,故名生无性。 <解深密经> 曰:“云何诸法生无自性,谓诸法依他起相,何以故,此由依他缘力故有非自然有,是故说名生无自性性。]

  

  三、 胜义无自性:此是依圆成实性而安立的。圆成实性即是真如,真如为圆为常,为一切有为法的实性,是绝待的、永恒的理体,为我、法二空所显,自然没有自性。 <解深密经> 曰: [复有诸法圆成实相、亦名胜义无自性性,何以故,一切诸法、法无我性名为胜义,亦得名为无自性性,是一切法胜义谛故、无自性性之所显故,由此因缘名为胜义无自性性。]

  

  唯识宗立三自性三无性,目的在于显示非空非有的 “唯识中道”。而唯识中道的理论根据,系建立在 <辩中边论> 两首颂上。颂文是: [虚妄分别有,于此二都无,此中唯有空,于彼亦有此。故说一切法,非空非不空,有无及有故,是则契中道。]

  

  以上颂文的意思是说 : 能取者是眼、耳、鼻、舌、身、意六识,所取者是色、声、香、味、触、法六境,而此两者,都是由于识的虚妄分别上而有,实际上这二者都是无,能取和所取都是空。而在此空中,是以识的虚妄分别而有。因此一切事物,有为无为,不是没有,故称非空; 也不是有,故称非不空。非空非不空,就是中道。

  

  <成唯识论> 卷七曰: [我、法非有,空识非无,离有离无,故契中道。]

  

  唯识中道有一特点,即是和三自性、三无性结合在一起。唯识家以为,世间万法 ——一切事物中都有三自性,一切事物中也都有三无性,三自性说明有 (非空) ,三无性说明空 (非有) ,所以唯识家把唯识的终极道理,归之于非空非有的中道。唯识中道,有三性各具中道与三性对望中道二义:

  

  一、 三性各具中道:唯识中道,是建立在三自性与三无性的基础上。即一切法的每一法,各具非空非有二义。即遍计所执性,情有故非空,理有故非无 ; 依他起性,如幻故非有,假有故非空; 圆成实性,真空故非有,妙有故非空。以此、则一一法上,各具三性非空非有中道。此名三性各具中道,亦名一性中道。

  

  二、 三性对望中道:三性对望中道,亦是建立在遍、依、圆三性上。在三性之中,遍计所执性,是我人的虚妄分别,显现于妄情上情有理无的妄法。依他起性,是仗因托缘生起,虽无体性,却有相用,这是假有实无的假法。圆成实性,是诸法的体性,这是实有相无的实法。所以在三性之中,遍计所执是空,依他圆成是有,空有对望,则非空非有。而真空妙有之中道亦由此而建立。此名三性对望中道,亦称一法中道。三性为唯识宗立论的根本,唯识宗以一切不离心为义, <成唯识论> 卷八曰: [三种自性,皆不离心、心所法。谓心、心所及所变现,众缘生故,如幻事等非有似有,诳惑愚夫,一切皆名依他起性; 愚夫于此横执我法、有无、一异、俱不俱等,如空华等性相都无,一切皆名遍计所执; 依他起上,彼所妄执我、法俱空,此空所显识等真性名圆成实。是故此三不离心等。]

  

  三、 释违教难

  

  由彼彼遍计,遍计种种物,此遍计所执,自性无所有。

  

  依他起自性,分别缘所生,圆成实于彼,常远离前性。

  

  故此与依他,非异非不异,如无常等性,非不见此彼。

  

  即依此三性,立彼三无性,故佛密意说,一切法无性。

  

  初即相无性,次无自然性,后由远离前,所执我法性。

  

  前面说明三自性及三无性,于此再依颂文,诠解 “释违教难”。兹先解释“若没有境,则教说的三种自性即不能成立”的问难;继而再解释“若没有识,则教说的三种无性即不能成立”的问难。

  

  释违教难,是解释外人对于违背教理的问难。所谓问难,就是外人的质问,外人继违理问难后,又继续质问曰: “照你们唯识家说,唯有内识,没有外境。如果这样,则依他起的一性就够了,为什么圣教中处处说有三自性?”唯识家解答说:“应知三自性亦不离识” 。为什么呢?唯识家以上列五颂的前三颂答之。颂文的初二颂正辨三性,次一颂前三句,明三性的不一不异,末一句明依他圆成证得的前后。后二颂明三无性。分释如下:

  

  一、 由彼彼遍计,遍计种种物,此遍计所执,自性所无有:此是明能遍计的虚妄分别,遍计、即是周遍计度,遍缘一切境界,又计较推度是我是法。彼彼者,这个能遍计心的品类众多,故说彼彼。 “种种物”,即所逾遍计之境,如实我、实法等。这种若我若法的遍计所执,并没有实在的体性,故说:“此遍计所执,自性所无有。]

  

  二、 依他起自性,分别缘所生:依他起的他,指的就因缘。是说色、心诸法,仗因托缘方得生起,故名依他起。色、心诸法生起的因缘有四,就是亲因缘、等无间缘、所缘缘、增上缘,见本文第九讲,此处不赘。色法生起,须籍亲因缘及增上缘二种,心法生起,须四缘俱足,方始现行。因此,说色、心诸法生起,及心体所起见、相二分,都是依他起性。 “分别”即是虚妄分别,也就是有漏的杂染诸法。有义,分别即是缘虑的异名,即依他诸法,是由分别的心、心所及众缘所生起,所谓“唯识所现,众缘所生” 者是。

  

  三、 圆成实于彼,常远离前性:圆成实三字,具有圆满、成就、真实三义。但所谓圆成实,不是在依他起之外另有一个圆成实,而是在依他起诸法上,恒常远离前面所说的遍计所执,便是圆成实了;反之,若于依他起法起种种实我实法执著,就是遍计所执了。

  

  四、 故此与依他,非异非不异,如无常…

《唯识三十颂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人间佛陀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