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唯识三十颂讲记▪P16

  ..续本文上一页等性:此三句颂文重点,在说明依他起与圆成实之间,既 “非异”亦“非不异”之理。因为圆成实性,既然是在依他起诸法上,远离前面的遍计所执,就不能说这两者是“异”。但这两者之间,也非 “不异”。何以故呢?如经中常说无常无我,色法是无常,乃至受、想、行、识亦是无常。这无常法性,遍及于一切法上。因此,无常与一切法是“非异”;但就总相说虽然不异,而万法各有其别相,总相别相迥然不同,故又 “非不异”。因此,依他起与圆成实,若说是“异”,离开了依他起,就不能显现圆成实的法性;若说“不异”,那么圆成实同于依他起,岂不是成了生灭之法?

  

  五、 非不见此彼:此句颂文,是明证见依他起与圆成实的先后。 “此”指依他起,[彼”指圆成实。“见”者证见,意谓非不见彼圆成实性、而能见此依他起也。换言之,必先以我法二空的观智 (根本智) 证见圆成实,此际已断除我法二执 (遍计所执) ,至此始 (以后得智) 了达如幻如化的依他起。 <成唯识论> 曰: [非不证见圆成实性、而能见此依他起性。]

  

  六、 初即相无性,次无自然性,后由远离前,所执我法性:颂文 “初即相无性”句,是依遍计所执性而立的。遍计所执只是妄情计度,并没有实在的体相。这有如空华,只是现于病目之前,实无其体相。“次无自然性” 句,是依依他起性而立的。依他起诸法是众缘和合而生,既待缘而生,则缘生性空,故曰生无性。“后由远离前,所执我法性”二句,是依圆成实性而立的,此即胜义无自性。圆成实性是远离前面遍计所执 (我法二执) 所显的真理,此真理离一切相,毕竟皆空,故曰无自性。无自性即是性空,亦曰空性,实则空性就是真如,于下一讲中再详细诠释。

  

  第十一讲 明唯识性——真如

  

  在 <唯识三十颂> 的科判中,一般多用相、性、位三分作为讲解的次序。即依三十首颂文,以前二十四首颂文明唯识相,第二十五首颂文明唯识性,第二十六至第三十首颂文明唯识位。于今,前二十四颂的明唯识相,已在第一至十讲中讲解完毕,今日讲第二十五颂—— “明唯识性”。

  

  第二十五颂的颂文是:

  

  [此诸法胜义,亦即是真如,常如其性故,即唯识实性。]

  

  所谓唯识性 ——“诸法胜义”,即是上一颂的末二句“后由远离前,所执我法性”的圆成实性。而圆成实性也就是“唯识实性”,同时也就是“真如” 。

  

  真如,是佛法中最高的真理。唯识宗修唯识行,历经三大阿僧祗劫,五位四十一阶,集无量福德智慧,无非是断灭二执、二障,证得我、法二空,转识成智,亲契真如,证得大菩提与涅槃的胜果。于此,我们来探讨这 “真如”究竟是什么。

  

  本来,如果简略的讲解 “唯识实性”——真如,数百字就可以讲解清楚。但以“真如”此一概念,在整个佛法中占非常重要的地位,于此特别加以详细的解说。

  

  一、 真如与缘起

  

  真如、梵文 Bhuta Tathata、 音译部多多他多,是佛教表示最高真理的概念。要探讨真如,须先自佛陀证悟的“缘起”说起。缘起又名缘生,这是略称,具足称 “因缘起”或[因缘生”。<良贲疏>曰 :“言缘生者,缘为众缘,生者起也,诸有为法,皆从缘生”。大致说来,缘生就是缘起,至于具足所称的因缘生,因是 “造” 义,也是 “亲生” 义。 <大毗婆沙论> 曰: [造是因义”, <大乘义章> 曰: [亲生义,目之为因”,这是说,以[因”而能致“果”,因是能生,果是所生。于此,也把缘生和缘起加以区别。 <瑜伽师地论> 五十六曰: [因名缘起,果名缘生”。

  

  缘起 Pratityasamutpady,梵文的意思是“由彼此关涉而生起”、或是“现象界的生命与世间彼此关涉所由之道”。这就是说: 现象界中,没有孤立存在的事物,都是彼此关涉、对待而生起、存在的。所以原始经典 (杂阿含、 二九三、二九七经等) 上屡说:

  

  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

  

  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

  

  这种关涉、对待之间的依存关系有两种,一种是同时的依存关系,一种是异时的依存关系。异时的依存关系,即所谓 “此生故彼生”,此为因而彼为果。同时的依存关系,即所谓“此有故彼有”,此为主而彼为从。而此因果主从,也不是绝对的,换一个观点来看,因果主从又可以倒置过来。所以 <杂阿含、 四六九经> 中说:

  

  [譬如三芦,立于空地,辗转相依而得竖立。若去其一,二亦不立;若去其二,一亦不立,辗转相依而得竖立。识缘名色,亦复如是,辗转相依而得生长。]

  

  这种关涉、对待、依存的关系,就是缘起。缘起的缘,就是事物生起存在的各种条件。因此,宇宙之间没有孤立存在的个体,也没有永恒不变的事物。这些关涉和变化,必须在一定的条件下才能生起、存在、变异、坏灭。因此,所谓 “诸法因缘生,法亦因缘灭],因就是主要的条件,缘则是次要的条件。

  

  缘起,有其纵向的和横向的两种关涉对待关系。自纵向关系来观察事物,就有了前因后果的关系 ; 自横向关系——就时间的某一点上来观察事物,就有了彼此对待的关系。[ 此生故彼生”是纵向的因果关系; [此有故彼有”是横向的对待关系。后世发展的佛教,莫不重视缘起,以缘起为佛教的基本教理。但较多重视纵向的因果关系缘起,而忽略横向相待关系缘起。后来这种横向关涉对待的缘起被称为 “实相”Dharmata。实相,即一切事物真实的、常住不变的本性。这是平等的、最高的真理。

  

  事实上,缘起的本义,就是探究实相。龙树菩萨出世,鉴于小乘有部之说 “法体实有”,而揭示出“空”的概念。即“三是偈”所称: [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空就是诸法实相。因为宇宙之间,没有永恒不变的事物,即凡是由因素条件集合而生起的存在,都具有成、住、异、灭四相,缘集则成,缘散则灭,此即是无常; 而凡是因素条件集合生起的存在,都没有独立的自性 (定性) ,不能决定自己的存在,此即是无我。换一个方式来说,由众多关涉条件生起的事物,其本身并没有一个固定的主体,所以 “无我”; 在关涉条件发生变化的时侯,此一法就会变异或坏灭,所以“无常”。而此无常无我的本性是空——即是“性空”或“空性”。而缘起法中即含蕴著空性,所以说 “缘起性空”。

  

  实相 ——此一切事物真实的、常住不变的本性,也就是真如。即是说,自缘起法来说,一切法都是待缘而生起,故无自性 (也即是无固定不变之性) ,无自性即是性空,这是诸法的本质,是本来如此的、不增不减的法性,这就是“真如”。

  

  真如,真者真实,如者如常,此为遍布于宇宙间真实之本体,也即是事物的真实相状、或真实性质。经典中表示真如的名称极多,如 <大般若经> 第三六零卷中,列出了十二名称:法性、法界、不虚妄性、不变异性、平等性、离生性、法定、法住、实际、虚空界、不思议界等,都是真如的异名,真如成了大乘佛教的标志。 <成唯识论> 卷二诠释真如曰: [真谓真实,显非虚妄; 如谓如常,表无变易。谓其真实于一切法,常如其性,故曰真如。]

  

  二、 二谛四重

  

  常住不变的真如,就是唯识的实性。对于 “世俗谛”而言,真如是“胜义谛”,所以颂文称“此诸法胜义”。这世俗、胜义二谛,乃是佛教的根本大法,诸佛依二谛而说法,众生依二谛而证道。 <中观论> 有偈子云:“诸佛依二谛,为众生说法,一以世俗谛,二第一义谛,若人不能知,分别于二谛,则于深佛法,不知真实义。不依世俗谛,不得第一义,不得第一义,不能证涅槃。]

  

  第一义谛,就是胜义谛。何谓胜义谛呢?即圣者所见的真实理性 ——普遍的空如之理;何谓世俗谛呢?是迷情所见的世间事相——现象界经验面的理法。这二者均非虚谬,故说为谛。唯识宗具明二谛,于世俗、胜义二谛又各立四重,曰世间、道理、证得、胜义。

  

  <大乘法苑义林章> 卷八,二谛章谓:

  

  二谛法妙,非略尽言,聊述纲记 …… 总名中,一世俗谛,亦名隐显谛;二胜义谛,旧名第一义谛,亦名真谛。

  

  列别名者,今明二谛有无体异事理义殊深浅不同,诠旨各别故,于二谛各有四重:亦名名事二谛、事理二谛、浅深二谛、诠旨二谛。

  

  世俗谛四名者,一世间世俗谛,亦名有名无实谛。二道理世俗谛,亦名随事差别谛。三证得世俗谛,亦名方便安立谛。四胜义世俗谛,亦名假名非安立谛 ……

  

  胜义谛四名者,一世间胜义谛,亦名体用显现谛。二道理胜义谛,亦名因果差别谛。

  

  三证得胜义谛,亦名依门显实谛。四胜义胜义谛,亦名废诠谈旨谛 ……

  

  以上四谛,在 <瑜伽师地论> 卷二十五中,又于世俗谛、胜义谛各开为四重,合为八谛。世俗四谛是:

  

  一、 世间世俗谛 : 又名有名无实谛,如假立瓶、钵、军、林、有情、牛马等片名称,而所谓瓶者、钵者,无非是泥土和水而做成;军者、林者,无非是众兵与多树而立名。这些都是因缘和合的假法,唯有假名,并无实体,这是隐覆真理的世俗之法,故名世间; 但凡情认为实有,依情立名,故曰世俗谛,实则有名无实。

  

  二、 道理世俗谛 : 又名随事差别谛,即是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等法。这蕴、处、界等法门,是随著众多的事相,及依著众多的义理而安立的,故曰道理; 因事相差别容易了解,故曰世俗,亦名随事差别。

  

  三、 证得世俗谛 ; 又名方便安立谛,这是以佛之方便,安立知断恶修善的四谛法门,使行者循苦、集、灭、道四真理依法持,而证得圣果,故曰…

《唯识三十颂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人间佛陀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