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证得; 以其有相状分明可知,故曰世俗,亦名方便安立。
四、 胜义世俗谛 : 又名假名非安立谛,这是二空真如: 空我而得之我空真如,空法而得之法空真如。这是离诸相 (非安立) 而为圣者所觉,故曰胜义; 唯尚以假相安立,体非离言 (未离假名) ,故名世俗,亦即假名而非安立。
以上四谛,称为世俗者,世谓隐覆真理,俗为有相显现。谛者实义,有如实有,无如实无,有无不虚,故称为谛。
于此再诠述胜义四谛 :
一、 世间胜义谛 : 又名体用显见谛,此即是世俗四谛中的第二谛、道理世俗谛的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的三科等法。以其事相粗显,犹可破坏,故曰世间。此唯圣者后得智所知,胜于世间世俗谛,故名胜义。此亦名体用显现谛,其与第一世俗谛不同者,是有体有用,且事相粗显。
二、 道理胜义谛 : 又名自果差别谛,此即是世俗四谛中的第三谛、证得世俗谛的四谛法门。这是依著知苦、证集、慕灭、修道的染净因果道理而安立的,为殊胜的无漏智境,因胜于前二谛,谓之道理; 这是无漏智的境界,故名胜义。
三、 证得胜义谛 : 又名依门显实谛,此即是世俗四谛中的第四谛的二空真如,这是依二空圣智诠空门观而显的真理,故曰证得; 因为是凡愚所测的圣者之境,胜于前第三俗,故名胜义。
四、 胜义胜义谛 : 又名废诠归旨谛,此即是一实真如,妙体离言,超绝法相,故胜义。此唯根本无分别智所证,胜于前第四世俗。诸胜义中,唯此为最,故在胜义之上复冠以胜义。此谛理须废除言诠,但以正智证会。
以上四者,称胜义谛者,胜谓殊胜,义有二种,一者境界名义,二者道理名义。谛者实义,是 “事如实事,理如实理。”理事不谬,名之为谛。
以上所立,是三乘合明的二谛。若唯约菩萨乘而言,则以执为实我实法的瓶钵军林等为第一俗,以蕴处界三科为第二俗第一真,以三自性三无性唯识理等为第三俗第二真,以二空真如为第四俗第三真,以一真法界为第四真。如此建立虽为五重,然真俗相形,又复八重条然不繁也。
盖真必依俗而真,俗必依真而俗。真者物中之实,若无其物,是为谁实?是故所言真者,即是俗中之真也;又俗者实上之假,若无其实,是为谁假?是故所言俗者,即是真中之俗也。故所以俗事中必有真理,真理中必有俗事,若缺其一,必失其二,独立之法不可得也。是故,并不是遣依他起而证圆成实,也不是没有俗谛就可建立真谛,而是真俗相依而建立的。
如是世俗胜义各立四重,是明一切诸法,有者有实体,有者无实体。在有实体之中,有为事法,有为理法。在理法中,有因果差别的浅理,有真如的深理。在深理中,有显二空能诠说的是假,离掉假而真证圣智的是真。以有如此的不同,故各立四重 ,如下表所示:
一、 无体 ———————————世间世俗
二、 有体 ——事————————道理世俗
理 ——浅—————证得世俗
深 —————胜义世俗
三、 有体 ——事————————世间胜义
理 ——浅—————道理胜义
深 ——诠——证得胜义
旨 ——胜义胜义
又有四重相对,如下表所示:
一、 以有体无体之不同,成第一对 ——无体————世间世俗
有体 ————世间胜义
二、 以事理意义之不同,成第二对 ——事法————道理世俗
理法 ————道理胜义
三、 以道理深浅之不同,成第三对 ——浅理————证得世俗
深理 ————证得胜义
四、 以诠旨各别之不同,成第四对 ——依诠————胜义世俗
废诠 ————胜义胜义
三、 唯识实性
三十颂颂文: “此诸法胜义,亦即是真如,常如其性故,即唯识实性。]
颂文前两句 “此诸法胜义,亦即是真如。”诸法就是一切诸法,胜义,如上节所释,胜义谛虽有四重,但此处说的胜义,指的是“二谛四重”中的最后一种, “胜义胜义谛]。此胜义谛,是“体妙离言,回超众法。”是“语言道断,心行处灭。”是“废除言诠,但以正智”而证得,所以此“胜义胜义谛”,就是圣者内证的真如—— “亦即是真如”。
颂文第三句, “常如其性故”,其“性”,就是诸法的“实性”。 <成唯识论> 曰:
[此性即是唯识性,谓唯识性,略有二种:一者虚妄,谓遍计所执;二者真实,谓圆成实,为简虚妄,说言实性。复有二赳种:一者世俗,谓依他起,二者胜义,谓圆成实,为简世俗,故说实性。]
照以上论文内容看来,三自性中的遍计所执和依他起,都不是诸法实性,唯有此圆成实,才是诸法实性。以唯识方面说,此诸法实性,也这就是唯识的实性。所以颂文第四句说: “即唯识实性]
第二十五颂诠释完毕,附带一谈中国大乘宗派对真如的看法。真如本来是依缘起观而建立,以一切法待缘而生,无独立的自性,故曰性空,亦称空性。空性是诸法的本质,为本来如此,不增不减的理体。故真如是静态的、客体的、遍存于一切有的 “真理”。印度佛敌依此义说真如,唯识学亦依此义说真如。是以空宗以诸法空相为真如,有宗以圆成实性为真如。而中国大乘宗派,对真如的认知不同,如天台宗依据性具说,主张真如本身本来具足染净善恶诸法。华严宗依据性起说,主张 “本体即现象”,即真如本为万法,万法本为真如。这二者,都是受了 <大乘起信论> 的影响。
中国真常唯心系的宗派,以 <大乘起信论> 标示一心开二门: [所谓不生不灭,与生灭和合,非一非异。” 又谓: [真如净法,实无于染,但以无明而熏习故,则有染相 …… ”,这样,真如就不仅是客体性的、静态的理体,亦是主体性的,动态的事用。成为“不生不灭离言说相离名字相而能生万法之体” 了。
第十二讲 明唯识位——唯识五位修行
<唯识三十颂> 的三十首颂文,前二十四颂在于明唯识相,第二十五颂在于明唯识性,最后五颂在于明唯识位。广明前二十五颂的用意,无非是使我人明了世间万法,唯是依他 (因缘) 而起,如幻如化;唯有证得圆成实的真理,始能转识成智,得到大菩提与大涅槃的佛果。然而要证得佛果,须要经过三大阿僧祗劫,修无量福德智慧,断得烦恼、所知二障,证得我、法二空,始能证得大菩提与大涅槃二种胜果。在三大阿僧祗劫的修行过程中,要经过五位、四十一阶位元的层次。
唯识修行五位,一者是资粮位,二者是加行位,三者是通达位,四者是修习位,五者是究竟位。 <成唯识论> 卷九曰: [云何悟入唯识五位,一、 资粮位,谓修大乘顺解脱分。二、 加行位,谓修大乘顺抉择分。三、 通达位,谓诸菩萨所住见道。四、 修习位,谓诸菩萨所住修道。五、 究竟位,谓住无上正等正觉。]
又曰: “云何渐次悟入唯识,谓诸菩萨,于识相性资粮位中,能深信解; 在加行位,能渐伏除所取能取,引发真见; 在通达位,如实通达; 修习位中,如所见理数数修习,伏断余障; 至究竟位,出障圆明,能尽未来化有情类,复令悟入唯识相性。]
四十一阶,是十住、十行、十行、十回向、妙觉菩萨。现依次分释五位如下:
一、 资粮位 ——乃至未起识,求住唯识性,于二取随眠,犹未能伏灭。
资粮位,是唯识修行五位中的第一位,这是初步的准备阶段,于此位中修十住、十行、十回向之三十心,以储修道之资粮。
资粮位,在修道五位中只是方便道。称资粮者,譬如有人远行,必先筹集资财粮食,以备途中所需。修唯识行,亦要先积聚下相当的福德智慧。福德智慧如何积聚,即是发菩提心,行菩萨道。修唯识行菩萨,以四种因缘力闻知唯识道理,但以定慧力量不够,尚不能了达唯识性相,而仍执取外境名言差别,故其所修之行,非禅定、观念等观行,而是客观的散心事相 ——六波罗蜜、三十七菩提分、四摄、四无量心等福智。三十颂于此位称:
[乃至未起识,求住唯识性,于二取随眠,犹未能伏灭。]
<成唯识论> 解释此颂曰: [从发深固大菩提心,乃至未起顺抉择识,求住唯识真胜义性,齐此皆是资粮位摄。” 又谓: [于唯识义虽深信解,而未能了能所取空,多住外门修菩萨行,故于二取所引随眠,犹未有能伏灭功力,令彼不起二取现行。]
颂文中未起识的识字,即未起顺扶择分的识。唯识性指圆成实性 ——真如。二取,是能取所取。随眠,又名习气,亦即烦恼障和所知障的种子。由于初修唯识行,其抉择的智慧尚未生起,未能伏灭二取随眠,故未能住于唯识实性中也。
二、 加行位 ——现前立小物,谓是唯识性,以有所得致,非实住唯识。
加行位,是唯识修行五位中的第二位,意谓加倍努力以积聚修行功德。修唯识行者,在资粮位中,于十住、十行、十回向三十心终,将入见道,勤修四寻思观、四如实智,而得暖、顶、忍、世第一法四善根,这是为入于见道位的方便加行。
此加行位,迹近见道,故称 “顺抉择分”,即随顺真如境界,生起抉择的智慧。原来在资粮位时,修行者偏于修福,而于加行位,是重于修慧。所以在此位修四寻思观,四如实智观,以伏断分别起的二障、和俱生起的现行二障。
此位菩萨,虽较资粮位行者观智殊胜,但因尚未起无漏智,在唯识三性观中,难免错观所变的相分为圆成实性。因此不能住于无相真如的唯识实性中。三十颂于此位…
《唯识三十颂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