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唯識叁十頌講記

  

唯識叁十頌講記

  

于淩波居士 講述

  

目錄

  

第一講 唯識宗學統概述

  

第二講 叁十頌科判大綱

  

第叁講 唯識學上的幾個基本概念

  

第四講 識變——八識叁能變

  

第五講 異熟能變 —— 第八識

  

第六講 思量能變 —— 第七識

  

第七講 了境能變——第六識

  

第八講 前六識的王所相應至起滅分位

  

第九講 正辨唯識與釋違理難

  

第十講 釋違教難——叁自性與叁無性

  

第十一講 明唯識性——真如

  

第十二講 明唯識位——唯識五位修行

  

  

  

  

  第一講 唯識宗學統概述

  

  <唯識叁十頌> ,是唯識宗的基本論典,唯識宗即依此論典而建立。所以要講叁十頌,必須要由唯識宗的建立與傳承說起。中國的唯識宗,源自印度大乘佛教的瑜伽行學派。而說到瑜伽行學派,又不能不追溯到中觀學派,茲依次介紹如下。

  

  一、 印度大乘佛教的中觀與瑜伽二派

  

  印度的大乘佛教,興起于西元世紀開始之後。一代大哲龍樹,住世年代約在西元一五零至二五零年之間,他出身于南印度的婆羅門種姓,自幼受婆羅門傳統教育,後來皈依佛教。當時南印度已有大乘經典流行,他讀之不以爲走足,傳說他遊行北印度時,自雪山地區一個老比丘處得到一部分大乘經典,又在大龍族聚居之地得到許多大乘經典,這樣就更充實了他的大乘理論。他回到南印度,把當時流行的般若思想組織起來,完成了 “緣起性空”的空宗哲學體系。

  

  原來龍樹住世時代,印度思想界的潮流,一方面是外道的諸法實有、或常或斷的思想,一方面是小乘有部的 “我空法有”,及“法體恒有、叁世實有”思想。龍樹爲破邪顯正,他依據佛陀的根本思想緣起理論、及當時的般若思想,廣造論典, 破斥邪說。 這種思想,表現在 <中觀論> 一書中。如“八不偈”所稱:

  

  不生亦不滅,不常亦不斷,不一亦不異,不來亦不出,

  

  能說是因緣,善滅諸戲論,我稽首禮佛,諸說中第一。

  

  八不,其實就是全盤否定 ——自諸法空性上,否定小乘、外道的生滅、常斷、一異、來出諸戲論。諸法以因緣和合而生,非獨立存在,故無自性。無自性即“性空”,亦曰 “空性”性,這一點則表現在“叁是偈”上。即所謂:

  

  諸因緣生法,我說即是空,亦爲是假名,亦是中道義。

  

  龍樹菩薩的著作很多,古有千部論主之稱,除 <中觀論> 外,主要的尚有 <十二門論> , <大智度論> 等。繼承龍樹學說的,是他的弟子提婆。提婆所著的 <百論> ,與龍樹的 <中論> 及 <十二門論> ,合稱叁論。是後來我國叁論宗所依的論典。而龍樹、提婆這一系的理論,在印度被稱爲 “中觀學派”,亦稱“空宗]。

  

  龍樹、提婆的空觀,是以諸法無自性立論,並非徒持空見,妄計一切皆空。惟傳至後世,則流爲 “頑空”——學者不解空義,妄執一切皆空,于世俗谛,不施設有; 于勝義谛,真理亦無。此謂之“惡取空”,亦稱爲“沈空”。佛滅後九百年傾,無著、世親兩大論師出世,爲矯治當時沈空之弊,而標示 “有”義。此有,非是小乘外道之諸法實有,而是破我法二執後所顯示的“真空妙有”。這在印度稱爲“有宗”,亦稱“瑜伽行學派”。

  

  無著菩薩住世的年代,約爲西元叁六零至四六零年之間。據說天宮兜率內院的彌勒菩薩,應無著之請,在中印度阿瑜遮那國,爲無著說 <瑜伽師地論> 、 <分別瑜伽論> 、 <大乘莊嚴論> 、 <辯中邊論> 、 <金剛般若論> 五部大論,無著承彌勒之說,與其弟世親把五部大論做了一番綜合整理工做,依此建立有宗,即印度的“瑜伽行學派”。但彌勒不是曆史上實有的人物,也許世間另有一個名叫彌勒的人。或者,五部大論根本是無著的著作,假托彌勒之名行世的。更可能的是,早在無著之前,就有許多無名的飽學的瑜伽師,而無著是繼承他們學說而加以發揚的。

  

  無著梵名阿僧伽 Asaga、 是印度笈多王朝 (320—500) 中期的人,他是北印度健陀羅國富婁沙富城人,出身于婆羅門家庭,父名喬屍迦 Kausika、 居國師之位,有子叁人,長即無著,次名世親,幼名獅子覺。無著先在小乘佛教化地部出家,相傳他因思惟空義不能得入,曾欲自殺,後得遇賓頭羅羅漢爲講小乘空觀,他初聞悟入,然猶不能滿意,後來得到彌勒的五部大論,繼承此說,集衆宣之,由是大乘瑜伽法門傳至四方。

  

  無著晚年遊化于中天竺的喬賞彌國,百歲左右始入圓寂。他的著作很多,亦有千部論主之稱。他所著的 <顯揚聖教論> ,相當于 <瑜伽師地論> 的節略本; 而 在<攝大乘論>中已建立了唯識學的核心, <大乘阿毗達摩集論> 則是建立法相學的中心。無著的主要著作,有 <顯揚聖教論> 、 <攝大乘論> 、 <大乘阿毗達摩集論> 、 <大乘莊嚴經論> 、 <金剛般若論> 、 <能斷金剛般若論頌> 、 <六門教授習定論頌> 、 <順中論> 等多種。

  

  世親梵名 Vasabandhu、音譯婆薮槃豆,是無著的異母弟,生卒年代約在西元叁八零至四八零年間。陳代真谛譯 <婆薮槃豆法師傳> ,稱他: [于薩婆多部 (即說一切有部) 出家,博學多聞,遍通墳典,師才俊朗無可爲俦,戒行清高,難以相匹。” 據說世親爲了取舍阿毗達摩一系理論,他曾匿名化裝,到有部的學術中心迦濕彌羅城,學習有部教理四年,後來回到富婁沙富城,用經量部教義,批判有部,集衆宣說。且隨講隨寫,著爲 <阿毗達磨俱舍論 > 。此論一出,頗有爭論,而無能破之者,時人稱此論爲聰明論。

  

  世親在北印度宣揚小乘,隱蔽大乘,其兄無著憫之,托以疾病,誘其來見,命弟子于鄰室宣讀 <華嚴經、 十地品> ,世親聞之,方知其兄苦心。他深悔以往弘揚小乘誹謗大乘的錯誤,要割舌以謝過。無著對他說: [你先前既用舌頭誹謗大乘,現在何不用舌頭來贊揚大乘呢? ”這樣世親乃舍小入大,廣造論釋,宣揚大乘,而大成了唯識宗。

  

  世親約于八十歲的時候,在阿瑜遮那國逝世,時其兄無著逝世已二十余年。他遺留的著作很多,與唯識學有關的,如下列所舉 :

  

  一、 <攝大乘論釋> 十卷,有叁種譯本,陳真谛譯本名 <攝大乘釋論> ,隋達摩笈多譯本名 <攝大乘論釋論> ,唐玄奘譯本名 <攝大乘論釋> 。

  

  二、 <辨中邊論釋> 一卷,唐玄奘譯。

  

  叁、 <唯識二十頌> 一卷,唐玄奘譯。

  

  四、 <唯識叁十頌> 一卷,唐玄奘譯。

  

  五、 <大乘五蘊論> 一卷,唐玄奘譯。

  

  六、 <百法明門論> 一卷,唐玄奘譯。

  

  印度古人造論,是先作本頌,總括全書要義,然後依頌作釋,名曰長行,長行是論著的正文。而 <唯識叁十頌> 一書,是世親晚年之作,長行未作而已示寂。此際瑜伽行學派的理論已成爲大乘佛教的主流,研究者極多,世親寂後的百年之間,許多學者競爲叁十多作釋論,其中最著名者有十位,後世稱爲十大論師。十大論師的名字是:

  

  一、 親勝 : 梵名畔徒室利,Bahbhu”sri, 與世親同時。

  

  二、 火辨 : 梵名質旦羅婆拿 Citrabhana ,與世親同時。

  

  叁、 德慧 : 梵名婁拿末底 Gunamati ,他是安慧的老師。

  

  四、 安慧 : 梵名悉恥羅末底 Stharamati ,是大乘唯識宗有名的大學者。

  

  五、 難陀 : 梵名 Nanda,意譯歡喜。在唯識學心識上主張立相、見二分。

  

  六、 淨月 : 梵名質咀羅婆拿 Citrabhana ,與安慧同時。

  

  七、 護法 : 梵名達磨波羅 Dharmapala ,六世紀中葉人。

  

  八、 勝友 : 梵名毗世沙密多羅 Visesamitra, 曾在那爛陀寺從護法學唯識教義。

  

  九、 勝子 : 梵名若那弗多羅 Jinaptra,著有 <瑜伽師地論釋> 一卷,唐玄奘譯。

  

  十、 智月 : 梵名若那戰多羅 Jnanacandra, 他也是護法的弟子。

  

  此處特別要介紹的是戒賢,他是西元六至七世間人。生于東印度叁摩坦國,婆羅門種姓,少年好學,遊曆四方,訪求名師,至中印度那爛陀寺,從護法受學出家,叁十歲時,與南印度一大外道辯論獲勝,受到國王的嘉賞,爲他起造伽藍。後來長期主持那爛陀寺,弘傳唯識宗義,他依據 <解深密經> 、 <瑜伽師地論> 等經論,將佛教判爲叁時:

  

  一、 第一時教:謂釋尊初說阿含,說 “我空法有”之旨,稱爲有教。指小乘教。

  

  二、 第二時教:謂釋尊爲大乘者說般若 “諸法皆空”之理,心境俱空,指大乘空宗。

  

  叁、 第叁時教:謂釋尊以叁自性叁無性之說,肯定非空非有之中道教,指大乘有宗。

  

  我國唐代玄奘叁藏遊學…

《唯識叁十頌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人間佛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