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唯識叁十頌講記▪P7

  ..續本文上一頁流入大海時,就混同一味了,這叫異類而熟。

  

  思量能變識,即第七末那識。末那識梵文 Manas Vijnana , Manas 意譯爲“意”,Vijnana 意譯爲“識”,合譯爲意識,這就與第六意識同名了。爲避免與第六意識混淆,因此保留末那原名,以示區別。第六、七識雖然同名,但解釋不同,第六識是依意根之識,是依主釋; 第七識乃意即是識,是持業釋。 <成唯識論> 曰: [此名何異第六意識,此持業釋,如藏識名,識即意故。彼依主釋,如眼識等,識異意故。]

  

  此識恒常執持第八識見分爲 “我”,而思量計度,即是此末那識的體性行相。叁十頌稱其爲“思量爲性相”。思者思慮,量者度量,識之緣境,凡有了別,即有思量,因此八個識皆有思量的作用。但此處何以特別突顯第七識的思量作用? 因爲以八識作用殊勝來說,則“集起名心,思量名意,了別名識。”末那義譯爲意,意的作用本來就是思量。並且此識的思量,是“恒審思量]。

  

  恒是恒常,審是審察,所以末那識是恒常的 “審查思量”。以八個識分析,前五識沒有審察思量,故說是“非恒非審”的思量。第六識有思量,但此思量有時間斷 (如在五位無心的情況下) ,所以是“審而非恒”的思量。第八識恒時相續,沒有間斷,但它也沒有審察思量,所以是“恒而非審”的思量。唯有第七識是恒常的審察思量。第七識思量些什麼呢? 就是恒時執持第八識的見分爲自我,而審察思量。此識命名,若思量屬識,則識即思量,是持業釋;若識屬思量,即識之思量,是依主釋。

  

  了別境能變識,指前六識而言,此六識各各了別各種粗顯外境,名了別境識。叁十頌曰 : [次第叁能變,差別有六種。”差別有六種者,謂了別境識是前六識的總名,若分別來說,包括眼、耳、鼻、舌、身、意六種識,了別色、聲、香、味、觸、法六種境。頌文中 “及了別境識”,及者合集義,即六識集合起來,總名了別境識。此了別境識命名,若了別屬識,則了別即識,是持業釋;若識屬了別,即識之了別,是依主釋。

  

  第五講 異熟能變——第八識

  

  今日講叁能變中的初能變、異熟能變識。古人講異熟能變,以“八段十義”科分。八段者以頌文標目,十義者以識體顯義,茲列表如下:

  

   ┌叁相門┌阿賴耶識——————————————————自相門

  

   │ ├異熟————————————————————果相門

  

   │ └一切種———————————————————因相門

  

   │所緣行相門——不可知——執、受、處—————————所緣門

  

  八段—┤ 了———————————————行相門

  

  十義 │心所相應門——常與觸、作意、受、想、思相應—————相應門

  

   │五受相應門——(相應)唯舍受————————————五受門

  

   │叁性分別門——是無覆無記——————————————叁性門

  

   │心所例同門——觸等亦如是

  

   │因果譬喻門——恒轉如瀑流——————————————因果門

  

   └伏斷位次門——阿羅漢位舍——————————————伏斷門

  

  八段十義如上所示,現依八段次序诠釋如下。

  

  一、叁相門 ——初阿賴耶識,異熟一切種。

  

  以上二句頌文,是明此第八阿賴耶識的叁種面相,即是自相、果相、因相。以“阿賴耶識”是此識的自相,“異熟”是此識的果相,“一切種”是此識的因相。

  

  一、賴耶自相:賴耶自相,即“阿賴耶( Alaya)識”,阿賴耶是吭語音譯,義譯爲藏識,藏有叁義,曰能藏、所藏、執藏。能藏者,此識貯藏萬法種子,此識是能藏,種子是所藏;所藏者,種子起現行,受七轉識薰習,受熏的新種子再藏入此識,新種子是能藏,此識是所藏;執藏者,第七識妄執第八識見分爲“我”,愛之不舍。就第七識執持此識來說,稱爲我愛執藏。此叁藏義,以我愛執藏爲正義。

  

  二、賴耶果相:賴耶的果相,是“異熟”識。異熟識舊譯果報識,成唯識論曰:“此是能引諸界、趣、生,善不善業異熟果故,說名異熟。”論文中界指欲、色、無色叁界,趣指天、人、畜生、餓鬼、地獄五趣,生指胎、卵、濕、化四生。此識是善惡之業引生異熟果報,故稱異熟,此爲賴耶果相。

  

  叁、賴耶因相:阿賴耶識的因相,是“一切種”。此識攝持諸法種子,又名一切種識,諸種子生起現行法,種子是現行之因,故稱“一切種”爲此識因相。成唯識論曰:“此能執持諸法種子,令不失故,名一切種。離此,余法能遍執持諸法種子不可得故。”因相是此識的第叁位相,而自相是因相果相的總和,識論曰:“此即顯示初能變識所有自相,攝持因果爲自相故。”

  

  作爲總報體的真異熟 ——即阿賴耶識,必須具有業果、不斷、遍叁界叁義:

  

  一、業果:就是酬善惡業因的“異熟無記果”。如總報的果體其性唯善,則所感的恒是樂果,就沒有作惡招苦果之義,就不會流轉苦道了;反之,假如果體唯惡,恒招苦果,就沒有爲善招樂果之義,就不會有還滅覺悟的時候了。所以總報體必須是無記果,始有流轉與還滅。

  

  二、不斷:不斷即是相續。如果總報體有斷絕而不相續,則欲界色界的有情,在總報體中斷時,豈不是有如死者?無色界有情本來沒有色身,如果總報體中斷,豈不是連心識也有了?所以作爲叁界有情的總報體,必須要相續不斷。

  

  叁、叁界:這異熟總報的果體,必須遍通叁界,如果不遍叁界,豈不是某一界的有情,沒有果報體了?

  

  以上叁義,只有此第八阿賴耶識全具。前五識經常中斷,色界二禅以上無前五識,沒有遍叁界義;第六識在五位無心時會中斷,缺了不斷義;第七識有不斷和遍叁界義,而沒有業果義,所以都不能成爲總報果體。

  

  第八阿賴耶識,從凡夫位到證得究竟聖果,要經過染淨叁種位次,其名稱亦因之而異。此叁位,曰我愛執藏現行位,善惡業果位,相續執持位。現分述如下:

  

  一、我愛執藏現行位:第七識妄執第八識見分爲“實我”,而起我愛執著。于此,第七識是能執,第八識是所執,故第八識又名“我愛執藏”。由凡夫、二乘有學位、及七地以前菩薩,全爲此位所攝。二乘修到無學位,菩薩修到八地,俱生我執斷時,才舍去藏識之名,稱爲異熟識。

  

  二、善惡業果位:指爲善惡的異熟業所支配招感的果位,阿賴耶識又名異熟識,因爲它是善惡的異熟業所招感的異熟果,所以第八識有異熟識之名。由凡夫到二乘無學位聖者,大乘十地菩薩,全是此位所攝。必須到十地滿心,即金剛喻定現前,一刹那間,永斷世間二障種子,轉第八識成大圓鏡智,此時舍去異熟之名,而稱爲阿陀那識。

  

  叁、相續執持位:證得佛果的第八識,至無終盡期,都名阿陀那( Adana)識。這是無上轉依的清淨位,純粹是至善無漏的識體,故唯在佛果位才有。由凡夫、二乘行人的有學位、大乘七地菩薩,阿賴耶、異熟、阿陀那叁名具備;二乘無學位,八地以去菩薩,已舍去阿賴耶識名稱,只剩下異熟識及阿陀那識二名;到究竟佛果位,異熟一名也舍去,就只稱阿陀那識了。

  

  二、所緣行相門 ——不可知執、受、處,了

  

  阿賴耶識能緣的作用,稱之爲其行相,能緣之識,必有其所緣之境,故叁十頌中,將能緣、所緣二者並舉,即頌文中“不可知執、受、處、了”七個字。這其中,“執、受、處”叁者,是阿賴耶識所緣之境,“了”是此識能緣的作用。了即了別,了別是此識自體的能緣作用,指的即是此識的“見分”。執、受、處叁者,是見分所緣的境,也就是相分。執是執持萬法種子、及攝持根身,持令不壞;受是領根身爲境,令生覺受;處是器界,即物質世界。因此,第八阿賴耶識所緣之境,有“兩類叁法”。兩類是指“執受”和“處”,叁法即種子、根身、器界。茲再分述如下:

  

  一、種子:能生起萬法的種子,儲藏在第八阿賴耶識中,種子是所藏(所持),阿賴耶識是能藏。能藏,也就是“執持”萬法種子。

  

  二、根身:由四大和合而成的“根身” —即眼、耳、鼻、舌、身的五根身,是第八識中的色法種子所變現的。此根身由第八阿賴耶識所“攝持”,持令不壞,感生覺受。阿賴耶識離開根身,命根即不存在,一期生命就告終了。

  

  叁、器界:器界即“處”,也就是物質世界。此亦爲第八阿賴耶識色法種子所變現者。第八阿賴耶識何以能內變根身,外變器界?原來第八識所執持的種子,是一種潛在的功能(潛在的能量),此潛在能量能變現出四種功能,即堅實的功能,流潤的功能,炎熱的功能,飄動的功能。由這四種功能集體發生作用,使我感覺到有物的形體存在。由于四種功能集合的成分不同,而顯示出各種不同密度的物質。其實以上四種功能,也就是地、水、火、風四種物性主觀上的感覺,地大雖然有堅實(質礙性)的功能,但分析到最後只是能量,根本不是實質。

  

  器界是有情共業所感,根身是有情別業所感。若詳細說,此中又有共中共,共中不共,不共中共,不共中不共,不再往下細述。

  

  叁、心所相應門 ——常與觸、作意、受、想、思相應。

  

  心所相應門,指與第八識相應的心所。在八個識中,第八識的相應心所最少,只有五遍行心所 ——觸、作意、受、想、思。遍行,遍乃周遍,所謂無處不至;行是心行,即能緣之心,遊履于所緣之境。合而言之,就是周遍起行的意思。心若生時,此五心所相應俱起。它通于一切識——八識…

《唯識叁十頌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人間佛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