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唯識叁十頌講記▪P5

  ..續本文上一頁,一切法等依。]

  

  二、 難陀論師主張 : 他主張新熏說,他以爲一切種子,都是由現行的熏習而發生的。因爲能熏與所熏,都是無始以來俱有,所以從無始來就有熏生的種子。他以爲、所謂種子者,必藉熏習而發生。再者種子是習氣的異名,所謂習氣,就是現行所熏習的氣分,由之可知種子是由新熏而來。他引以下的經論來證明他的理論: <多界經> : [諸有情心,染淨諸法,所熏習故,無量種子之所積集。] <攝大乘論> : [內種定有熏習,外種或有或無。]

  

  叁、 護法論師的主張 : 護法論師采取折衷之說,他以爲諸法種子,本有兩類,即本有種子和新熏種子。這兩類種子,都是無始以來就有的。阿賴耶識中,具有法爾生起一切諸法的差別功能,這就是本有種子,此又名本性住種; 同時在無始以來,由現行的勢力,留貯在阿賴耶識中而有生果的作用,這就是新熏種子,此又名習所成種。此本新二種,相待而能生起諸法的現行。

  

  後世唯識學者,都以護法的觀點爲正義。故種子依其生起來說,就分爲本有種子和新熏種子。本有種子,又名本性住種,這是先天的、本能俱有的。新熏種子,又名習所成種,這是後天的、學習而來的。

  

  依種子的性質說,又分爲有漏種子和無漏種子。一者有漏種子,這是能産生種種現象的種子,亦即叁界六趣受生死的種子。此中又有名言種子、我執種子、有支種子之分。二是無漏種子,這是能生菩提之因的種子,亦即入見道位乃至阿羅漢、佛果位的出世種子。此中又有生空種子、法空種子、二空種子之分。 <成唯識論>二曰:

  

  [諸種子者,謂異熟識所持一切有漏法種,此識性攝,故是所緣。無漏種子雖然依附此識,而非此識性攝,故非所緣。]

  

  這是說,一切有漏種子爲爲第八阿賴耶識之識體所攝持,且爲第八識見分所緣,故稱 [故是所緣”; 而無漏種子雖然也依附于阿賴耶識,但並非阿賴耶識之識性所攝,故不是此識所緣。無漏種子是能生菩提之因的種子,此有叁種,一者生空無漏種子,即我空無漏,此屬見道位無漏種子。二者法空無漏,屬修道位無漏種子。叁者二空 (我空、法空) 無漏種子,此爲無學道無漏種子。

  

  無漏種子依于異熟識之自體分,而非異熟識性所攝持。以無漏種子,其性唯善,不是無記性,故不與異熟識之體性相順,體性既不相順,故此無漏種子與異熟識體性不可相即。無漏種子依于異熟識之自體分,以非異熟識所攝持,亦不爲異熟識之見分所緣。

  

  有漏種子即生起諸種現象,叁界六趣受生死的種子。此有叁種,一者名言種子,二者我執種子,叁者有支種子。種子又名習氣,即是現行熏習的氣分。 <瑜伽師地論> 五十二月: [雲何略說安立種子? 謂于阿賴耶識中,一切諸法遍計自性妄執習氣,是名安立種子。]

  

  在前文之中,屢屢說到 “現行”二字。現行又作何解釋,原來阿賴耶識有生一切法之功能,此能生之因,謂之種子,自此種子生起色心諸法,謂之現行。能生的種子是因,所生的現行是果。當種子生起現行之際,現行有強盛的勢用,刹那間熏習起現行的種子、成爲新種子,這就稱爲 “種子起現行,現行熏種子”。在種子起現行時,種子是因,現行是果。而現行熏種子時,現行是因,受熏的新種子是果。這叁者是“刹那生滅,與果俱有。”此 “種生現”的因果之同時,也是“現生種”的因果。有如燭柱生炎 (種生現) 之時,同時也正是炎燒柱 (現熏種) 之時。

  

  于此,又出現 “熏習”二字。所謂薰習,是我人身、口所表現的善惡行爲 (身行、語行),或意識所生起的善惡思想 (意行),其“氣分”留于阿賴耶識中,如香之熏衣,即謂之熏習。而我人身口意叁者所表現之行爲,就叫做現行。換句話說,第八阿賴耶識,能將經驗的痕迹保下來,這就是氣分或種子。而經驗 (身口意叁者的行爲) 的痕迹,能影響一個人未來的性格及行爲,這就是熏習。一個人習于爲善,這善行是一種熏習,一個人慣于爲惡,這惡行也是一種熏習。熏習不是刻意造成的,而是不知不覺任運進行。如人行霧中,他無意使衣服受濕,也不覺得衣服受濕,而事實上他的衣服己布滿了濕氣。 <大乘起信論> 曰: [熏習義者,如世間衣服實無于香,若人以香熏習故,則有香氣。]

  

  種子生現行,種子是能生,現行是所生。能生的,是第八識中能生果法作用的種子,所生的是七轉識,所以第八識爲因,七轉識是果,這是 “種子生現行的因果”。現行熏種子,現行是能熏,種子是所熏,能熏的是七轉識的現行法,所熏的是第八識種子,于此,七轉識是因,第八識是果,這是 “現行熏種子的因果”。阿賴耶的所藏之義,也于此可見。 <阿毗達磨經> 曰: [諸法于藏識,識于法亦爾,更互爲果性,亦常爲因性。]

  

  最後,我們再理清一個觀念,就是 “唯識”一詞。什麼叫唯識呢?唯識二字,梵語Vijnapti-matrata、 音譯毗若底摩坦喇多。梵語倒置,稱爲“識唯”,漢土譯爲 “唯識]。識者心之別名,所謂唯識,即簡去心外諸法,擇取識心。這是遮簡迷情、外界有實我實法的存在,表顯內界識心的真性法相。換句話說,唯識宗立論,以我人心識之外的萬有現象,皆是由我人心識自體所變現而來,亦即由第八阿賴耶識中之種子所變生,故除心識之外,萬有現象皆非實在。因此說 “唯識無境”; 或自萬有現象自識所變一面來說,稱爲“唯識所變”。

  

  在 <百法明門論> 中,有“五法事理唯識”一詞,束百法以五位,即心王法、心所有法、色法、心不相應行法、無爲法。此五位法,前四位是事,後一位是理,如下表所示:

  

   ┌—心王——————識之自相┐

  

   ├—心所——————與識相應┤

  

  五法事理唯識—┼—色———————識之所變┼—不離識—萬法唯識

  

   ├—不相應行————識之分位┤

  

   └—無爲————以上四法實性┘

  

  關于識變,有因能變與果能變之分,因能變者,即種子生起八識之變 ; 果能變者,各各識體上生起相、見二分,而有萬法之生起。此留在後面再講。

  

  第四講 識變——八識叁能變

  

  叁十頌講座,今天開始講到正文。今天講叁十頌首頌: “由假說我法,由種種相轉,彼依識所變,此能變唯叁。”首頌中有叁個主題,即一、 釋難破執——爲問難者解釋唯識之理,以破其執著;二、 標宗歸識——標出萬法唯識所變的宗旨;叁、 彰能變體——說明能變之識唯有叁種。現在依次講解如下。

  

  一、 釋難破執 ——由假說我法,有種種相轉。

  

  唯識叁十頌的主旨,在于說明心識之外,沒有固定的實我,也沒有固定的實法。但是在這世界上,明明有圓顱方趾的 “我相”,和芸芸衆生;也明明有山河大地,房舍器物的[法相”,一定說沒有我、法,如何能使世人信服呢?于是世親菩薩,假借外人質疑之詞,來說明萬法唯識的妙理。外人質問曰:

  

  [如果照你們唯識家所說, “萬法唯識,識外無法”,爲什麼世人皆說有我有法呢?縱然世人迷昧,說的不對,可是在你們覺悟的聖教中,不是也說菩薩、聲聞等的我,和四谛、五蘊等的法呢?]

  

  外人這一問,問的非常尖銳。如果說有我相法相,唯識義就不能成立;如果說萬法唯識,就不該說我相法相。准此以論,唯識家的言論犯了兩種相違的過失:一者,世人皆說有我有法,你們唯識家說無我無法,就犯了 “世間相違過”;二者,你們唯識家說萬法唯識,而聖教中又說我相法相,就犯了“聖教相違過”。唯識家怎麼回答呢?他用兩句話回答:“由假說我法,有種種相轉。]

  

  于此,我們先來探討什麼叫做我,什麼叫做法。 “我”,梵名 Atman、 音譯阿特曼,原意爲“呼吸”,引伸爲生命、自己、自我、自性等。這是印度婆羅門教,自四吠陀時代以來使用的名詞。此我有四義,即一者恒常存在 (常); 二者獨一個體——不是集合體 (一); 叁者中心之所有主 (主); 支配一切 (宰) ,所以稱我者,有常、一、主宰之義。梵書時代,婆羅門教以 “梵”爲宇宙最高原理,以我爲爲個人生命原理,有“梵我一如]之說,此即佛教經典中所破的“神我”。本來,“我”只是五蘊諸法,因緣和合的集合體,何嘗有一個恒、一、主宰的實我呢。

  

  法者, “軌持”義,軌者“軌生物解”,持者“任持自性”。<成唯識論> 卷一曰 :[法謂軌持,軌者軌範可生物解; 持謂任持,不舍自相。” 簡單的說,我人的見聞覺知作用,對于任何一事一物,都會于那事物上起一種見解,即是軌生物解;世間任何事物,皆有它特別的體性,我們對于它所起的見解,無論是對是錯,而它本身的體性,任運攝持,而不失不變,即是任持自性。以上所說的,是狹義的法。至于廣義的法,是通于一切的意思。舉凡世間一切,有形的、無形的,真實的、虛妄的,精神的、物質的,事物其物的、道理其理的,林林總總,統稱之曰 “法”,故佛典上常用“一切法”、“諸法”、“萬法”等辭彙來表達宇宙萬有。

  

  至于 “假”,是假托義,非真實義。成唯識論述記上,以“兩重二假”來解釋這個假字。即一重是無體隨情假,有體施設假;一重是以無依有假,以義依體假。分述如下:

  

  一、 無體隨情假:宇宙萬有,都是因緣和合而生起存在,本來沒有實我實法的自體。不過在世人迷情的見解上,認爲有實在的我,實我的法。其實這是我人執見上迷謬的見解,不是諸法的本相。不過佛陀爲了說法的方便,隨順世情,假借我…

《唯識叁十頌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人間佛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