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具足,八者勝辯言詞,九者聲音美好,十者忍辱知足。<瑜伽師地論> 卷八十一中,對此有更詳盡的說明。不過這個名詞現在已通俗化了,變成泛稱出家衆的名稱了。
八. 玄奘: 我國最有名的叁藏法師,曾到印度求法,下一節再詳予介紹。
九. 造: 造是著作的意思,如各種論典,均稱某某造
叁 曆史上偉大的譯經家玄奘大師
玄奘叁藏,河南偃師人,生於隋文帝開皇二十年 (公元六零零) ,俗家姓陳名緯,有兄長捷先在洛陽淨土寺出家,師於十叁歲時亦隨兄出家,就慧景聽 <涅槃經> ,就嚴法師受 <攝大乘論> 。武德元年,與兄同入長安,未幾赴成都,就道基、寶遷二師學 <攝論>、 <毗昙> ,武德五年受具戒,再入長安,時有法常、僧辯二大德俱講 <攝論> ,師又就聽之,以諸師各異宗途,聖典亦有隱誨,不知適從,乃欲西行天竺以明之,表請不許,師不爲屈,乃就止蕃人學西域書語,於貞觀叁年私發長安,西行求法。
師經蘭州出玉門關,涉八百裏流沙,途中失水,師誓西行一步而死,不願東退一步而生,曆經艱險,抵達高昌國,高昌國王麴文泰崇信佛法,於師禮供殊厚,派遺車馬侍從,送師西行,經阿耆尼等國,度蔥嶺,至素葉城,谒突厥葉護可汗,再度鐵門西行,於貞觀七年始抵印度。他曾到過喬賞彌、阿瑜陀、舍衛城諸國,後來到中不竺那爛陀寺,依護法論師弟子戒賢 (時已逾百歲), 學 <瑜伽師地論> 及十支論奧義,前後爲時五年,複從杖林山勝軍論師學 <唯識抉擇> 及瑜伽、因明之學。然後巡禮聖迹,遍曆天竺諸國,參訪各地論師,之後再返那爛陀寺。以其和會中觀、瑜伽二宗所造之 <會宗論> 叁千頌呈戒賢論師,戒賢稱善。
時戒日王致書戒賢,請差大德四人,善大小內外之學者,與烏荼國小乘論師辯論。奘亦受是命,以 <製惡見論> 一千六百頌一破得烏荼國小乘論師之 <破大乘義七百頌> ,由是聲譽益著。貞觀十五年,戒日王於曲女城設大會,與會者有十八國王,大小乘僧叁千馀人,婆羅門及外道亦數千人。奘師受請登寶床爲論主,以有名之 <真唯識量頌> 論文,闡揚大乘,破斥異說。大會十八日,無能破之者,戒日王宣布論主獲勝,與會者共尊之爲 [大乘天] ----大乘的聖人。
奘師於貞觀十九年初,奘師回至長安,道俗出城相迎者數十萬。二月谒太宗皇帝於洛洛陽,太宗迎慰甚厚。奘師由天竺請回經典六百馀部,谒於長安弘福寺從事翻譯,先後譯出經論七十五部,一千叁百叁十五卷,其中以法相唯識一宗的經論爲主。如於貞觀二十二年譯出 <瑜伽師地論> 百卷,以後絡續譯出 <解深密經>、 <攝大乘論> 、 <百法明門論>、 <大乘五蘊論>、 <唯識二十頌> 、 <唯識叁十頌> 等。
奘師譯 <唯識叁十頌> 時,本欲將十家釋論各別全譯,後以弟子窺基之請,糅集十家釋論成爲一部,其間異議紛纭之處,悉折中於護法之說,這就是中國唯識宗的基本典籍 <成唯識論> 。奘師之學,由窺基繼之而加以發揚,開創了我國法相唯識一宗。
<八識規矩頌> ,是奘師譯得上千卷唯識經後,於 [八識] 作一提綱攜領之作。奘師一生 [譯而不作] ,他除了一部 <大唐西域記> 流傳下來外,在天竺所寫的 <會宗論> ,<製惡見論> , <叁身論> ,可惜都未譯成漢文,梵文本已失傳,而今流傳下來的,就只有這 <八識規矩頌> 十二首頌文了。
附記: 相關名相表解
一. 四大、五蘊: 四大具稱四大種,爲宇宙間物質的基本因素,大者普遍義,種者因義。 五蘊,爲構成器世間與有情世間的質料,蘊者積聚義。我人的身心,前者是四大(色蘊) 的組合,後者是受、想、行、識四蘊的組合,即所謂五蘊和合的生命體。
│ 地----以堅爲性
四大種│ 水----以濕爲性
│ 火----以暖爲性
│ 風----以動爲性
| 色蘊----色爲質礙義----爲四大組合----物質--------色
│ 受蘊----領納----一苦樂感受----|
五蘊--│ 想蘊----攝取表象----形成概念--│----精神作用----心
│ 行蘊----造作----意志行爲------│
│ 識蘊----了別----認識作用------│
二. 十二處、十八界: 五蘊是精神和物質的組合,事實只是色、心二法。物質是色法,色法粗顯易解,所以歸納爲一色蘊而诠釋之; 受、想、行、識四蘊是心法,心法 [冥漠難彰] ,所以開爲四蘊以诠釋之。但衆生根器不一,迷悟程度不等,有人迷於心而不昧於物,故佛陀爲之五蘊; 開心法爲四,合色法爲一。有人昧於色而不昧於心,佛陀複爲之說十二處----合心法爲一個半,開心法爲十個半。亦有對色、心二法俱不了解者,佛陀複爲之說十八界----開色法爲十個半,開心法爲七個半。其實這全是由色、心二法開展出來的。十二處、十八界如下表所示:
第二講 唯識大意
一 唯識學統
<八識規矩頌> ,是诠釋 [八識] 的頌文。八識,是唯識學的基本理論。因此,要學習 <八識規矩頌> ,必先對唯識學有所了解,不然,根本不知道诠釋八識的意義何在。於此先把唯識學的大意作一概述,並且先自唯識學的學統作一介紹。
唯識學、是法相宗的宗義。而中國的法相宗,是源自印度的瑜伽行學派而建立的。原來印度的大乘佛教,以 [中觀學派] 與 [瑜伽行學派] 爲二大主流。中觀學派,是公元二、叁世紀間龍樹菩薩所建立的。佛滅度後七百年,南印度龍樹菩薩出世,當時凡夫外道、執著於我法實有,小乘有部,執著於我空法有。執常執斷,計一計異,是一個邪說充斥的時代。龍樹廣造論典,揭示 [諸法性空] 之義,破諸邪執,大成佛教空宗。此宗是依龍樹的 [中觀論] 一書而建立的,後世稱之爲 [中觀學派] 。此後二百年,中觀學派的學說是印度大乘佛教的主流。
但龍樹提倡的空觀,是以 [緣起性空] ,諸法無自性立論,並非徒持空見,妄計一切皆空。唯傅至後世,則流爲 [惡取空] ,於世俗谛,不施設有; 於勝義谛,真理亦無。此謂之惡取空,亦謂之沈空。佛滅後九百年頃,無著、世親二大菩薩出世,當時印度的思想界,一方面是中觀學派的空----一切皆空的惡取空,一方面是小乘外道的有----我法實有或我空法有。沈空或實有,皆是邪執,因此無著世親二菩薩,資於小乘之實有,鑒於大乘之沈空,揭示大乘有義,大成大乘有宗。有宗之有,破斥我法二執,故不同小乘之有; 遮遣惡取空見,以矯治大乘沈空。故此有是真空妙有,唯識中道。
大乘有宗,是依據彌勒菩薩的 <瑜伽師地論> 、 <大乘莊嚴論> 、 <辯中邊論> 、 <金剛般若論> 、 <分別瑜伽論> 等五部大論而建立的。據說兜率天彌勒內院的彌勒菩薩,曾降臨中印度阿瑜陀國,在瑜遮那講堂,爲無著說五部大論。事實上,彌勒菩薩並不是曆史上實有的人物,或者是世間另有一位彌勒之人。或謂五部大論可能是無著所作,托以彌勒菩薩之名以示矜重。無著以 <瑜伽師地論> 爲本論,又造 <顯揚聖教論> 、 <攝大乘論> 、 <順中論> 、 <集論> 等論典,演說瑜伽教理,故後世之爲 [瑜伽行學派] 。
世親是無著的異母弟,約在公元第五世紀初年出生。他初在小乘有部出家,修學小乘。他欲深究有部教理,曾到有部根據地伽濕彌羅城,精研有部教理四年,後來著造 <俱舍論> 一書,爲中國俱舍宗所依的論典。世親在北印度弘揚小乘,無著憫之,托以疾病,誘其來見,爲之具說大乘要義。世親聞兄教誨,自小乘轉入大乘,繼承無著的學說,廣造論典,大成法相唯識宗義。世親在唯識學方面的著作,主要者有 <攝大乘論釋> 、 <百法明門論> 、 <大乘五蘊論> 、 <唯識二十論> 、 <唯識叁十論> 等。其中尤以 <唯識叁十論> 一書,爲唯識學理論的基礎。世親之後,十大論師相繼出世,各爲 <唯識叁十論> 造釋論,闡揚此派學說。十大論師中,以護法的貢獻最著。
護法的弟子戒賢,在中印度佛學中心那爛陀寺,弘揚唯識。公元七世間,玄奘大師西行求法,從戒賢學唯識五年。回國之後,廣譯有宗經論。奘師曾把十大論師各造的 <叁十論> 釋論攜回國內,欲各別翻譯,後以弟子窺基之請,以護法的釋論爲主依,糅合十家之說,綜合而成 <成唯識論> 。窺基繼承奘師之學,造 <成唯識論述記> 、 <成唯識論掌中樞要> 、 <瑜伽論略纂> , <雜集論述記> 等著述,大成我國法相唯識一宗。
窺基之後,代有傳人,窺基的弟子慧沼,造 <成唯識論了義燈> 、 <因明篡要> ; 慧沼的弟子智周,造 <成唯識論演秘> 、 <因明疏前記> 及 <後記> 。智周的 <成唯識論演秘],與窺基的 <成唯識論掌中樞要>, 及慧沼的 <成唯識了義燈> ,合稱爲 [唯識叁疏]爲研究 <成唯識論述記> 必讀之書。智周的弟子如理,又作 <成唯識論疏義演>、<成唯識論演秘釋> ,內容則流於瑣細。此宗成立之後,百馀年間,學習者甚衆,宗風頗盛。唯後來華嚴及禅宗興起,且如理之後,後繼無人,此宗就逐漸衰微了。到唐武宗會昌法難興起,此宗一脈相傳的論疏多被焚毀,此宗就逐漸失傳了。
明季末年,普泰、明昱、德清、智旭諸師,及王肯堂、王□諸居士,曾從事研究,唯以重要注疏散佚,所得成…
《《八識規矩頌》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