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識二十頌講記
于淩波釋譯
星雲大師總監修
第一講 緒論——介紹唯識宗和唯識二十頌
唯識二十頌,是大乘唯識宗所依的一部論典。要講此二十頌,先要介紹這本書的作者、譯者、譯本,及這本書的中心思想、和內容綱要。同時,還要略述一下此宗的學統。
在我國,唯識宗是大乘八宗之一,爲法相宗的異名。法相宗又名普爲乘教宗、應理圓實宗、慈恩宗。由決判諸法體性相狀故,名爲法相宗。由明萬法唯識的妙理故,名爲唯識宗。由普爲發趣一切乘者故,名普爲乘教宗。由所談的義理,均爲圓滿真實故,名應理圓實宗。由大唐慈恩寺玄奘、窺基二師所弘傳故,名慈恩宗。而此宗的學統,是傳自印度的瑜伽行學派。
印度的瑜伽行學派,是佛陀滅度後九百年頃——公元四、五世紀間,大乘佛教繼中觀學派之後興起的一個學派,此學派在公元六、七世紀間,爲印度大乘佛教的主流。而此學派的始創人,爲無著與世親二位菩薩。
無著梵名阿僧伽Asaga,是印度笈多王朝(公元叁二0——五00年)中期的人,住世年代約在公元叁六0——四六0年之間。他是北印度健陀羅國富婁沙富城人,出身于婆羅門家庭,父名憍屍迦KauSika,居國師之位,有子叁人,長名無著,次子世親,幼子獅子覺。無著先在小乘佛教化地部出家,相傳他因思惟空義不能得入,曾欲自殺,後得遇賓頭羅羅漢爲講小乘空觀,他初聞悟入,然猶不能滿意,傳說兜率天宮的彌勒菩薩,降臨中印度阿瑜遮那國的瑜遮那講堂,爲無著說五部大論:《瑜伽師地論》、《分別瑜伽論》、《大乘莊嚴論》、《辯中邊論》、《金剛般若論》。唐代遁倫撰著《瑜伽論記》卷一有謂:「慈氏菩薩隨無著機,恒于夜分從知足天降于禅省,爲說五論之頌……」無著承彌勒之說,集衆宣之,由是大乘瑜伽法門傳至四方。
無著的著作很多,時有千部論主之稱。他所著的《顯揚聖教論》,相當于《瑜伽師地論》的節略本;而在《大乘阿毗達磨集論》則建立了法相學,在《攝大乘論》中建立了唯識思想的中心。後來世親更完成了《攝大乘論釋》、《唯識二十頌》及《唯識叁十頌》等不朽之作,大成了唯識學的理論。
世親梵名Vasabandhu,音譯婆薮盤豆,是無著的異母弟,生卒年代約在公元叁八0——四八0年之間。陳代真谛譯《婆薮盤豆法師傳》,稱他:「于薩婆多部(即說一切有部)出家,博學多聞,遍通憤典,師才俊朗無可爲俦,戒行清高,難以相匹。」據說世親爲了取舍阿毗達磨一系理論,他曾匿名化裝,到有部的學術中心迦濕彌羅國,學習有部教理四年,後來回到富婁沙富城,用經量部教義,批判有部,集衆宣說。且隨講隨寫,著爲《阿毗達磨俱舍論》。此論一出,頗有爭論,而無能破之者,時人稱此論爲聰明論。
世親在北印度宣揚小乘,隱蔽大乘,其兄無著憫之,托以疾病,誘其來見,命弟子于鄰室宣讀《華嚴經.十地品》,世親聞之,方知其兄苦心。他深悔以往弘揚小乘誹謗大乘的錯誤,要割舌以謝過。無著對他說:「你先前既用舌頭誹謗大乘,現在何不用舌頭來贊揚大乘呢
」這樣世親乃舍小入大,廣造論釋,宣揚大乘。世親約于八十歲的時候,在阿瑜遮那國逝世,時其兄無著逝世已二十余年。他遺留的著作很多,主要者有:《攝大乘論釋》、《唯識二十頌》、《唯識叁十頌》、《大乘五蘊論》、《百法明門論》等。
唯識二十頌、又名唯識二十論,亦名二十唯識論,全文一卷,是唯識叁十頌的姊妹作,而出于叁十頌之前。世親菩薩建立唯識宗,是以《百法明門論》總其宏綱,以《唯識叁十論》完成組織。至于《攝大乘論釋》,重在成立阿賴耶識;《唯識二十論》,重在破斥邪說,以明唯識無境之理。是故叁十論與二十論兩部論典,二十論是破而不立,叁十論立重于破。所以在「一本十支」之學——以《瑜伽師地論》爲本論,對闡釋本論的五蘊論、百法論、二十論、叁十論等稱支論——中,二十論是「摧破邪山支」。而叁十論則是高建法幢支」。
唯識宗所依的經論,有「六經十一論」之說。在六經中以《解深密經》爲主依,在十一論中以《瑜伽師地論》爲主依。而《解深密經》的《分別瑜伽品》中,已建立了「萬法唯識」的思想。經雲:「世尊!若彼所行影像,即與此心無有異者,雲何此心還見此心
善男子,此中無有少法能見少法,然即此心如是生時,即有如是影像顯現。」
以上一段經文,如果加以诠釋的話,意思是說:一般以爲我人所認識的境,是離心外在的。事實上我人所認識、所分別的,都是自己的心識,並不是真有外在的實境。因爲外境是我人心識所變現的,所以當心識分別境時,事實上是在分別我人自己的心識。「此中無少法能見少法」,是說心分別境時,似乎是有所取,有所見,這是不了解「萬法唯識所現」的人,不知道這仍是分別自心。因此,下一段經文接著說:「善男子,我說識所緣,唯識所現故。」
同時,唯識宗另一部所依的經典《華嚴經》,其中也申明此義。如晉譯《六十卷華嚴經.十地品》謂:「此菩薩摩诃薩又作是念:叁界虛妄,但是一心作,十二緣分,是皆依心。」此在唐譯《八十卷華嚴經.十地品》中譯作:「此菩薩摩诃薩複作是念:叁界所有,唯是一心,如來于此分別演說十二有支,皆依一心如是而立。」經文的意思是:一切外境,都是由有情的心識所變現,一切外境諸法,只是虛妄的現象,並沒有其實體(自性),所以唯有內識,沒有外境。即使是有情(依于十二有支的)生死相續,其原因也不是由于外境,而是由內心的貪愛。以上經文,都是建立唯識的理論根據。
基于以上經論所述,唯識思想的要點,是否定可以做爲客觀外境的實在性,以建立萬法唯識所變的理論,其理論基礎可以下列叁義說明:
一、世間萬法,由根身以至器界,皆是「叁能變識」之所變現,而第八阿賴耶識儲藏的萬法種子,實爲萬法的本源。
二、叁能變識變現時,各各識體上變現出相、見二分,見分是能認識的主體,相分是所認識之境的影像,由見相二分的「能分別」與「所分別」,始有宇宙人生的存在。
叁、宇宙人生,因相、見二分而顯現,而相、見二分又皆爲心識所變現,離此心識即無宇宙人生之存在,此所以成其萬法唯識之義。
而唯識二十論的宗旨,即在于破斥外境實有的思想,以成其唯識宗義。二十論所破斥的對象,即是執外境實有的實在論者——其中包括著印度六派哲學之一的勝論派,及小乘佛教的薩婆多部(即說一切有部)、經量部、犢子部、正量部、大衆部等。這在二十論頌文之後的長行中雖然沒有指明,但在唐代窺基大師的《唯識二十論述記》中,卻有明白的記載。
唯識二十頌,在我國共有叁種譯本。最早的譯本,是南北朝時代北魏般若流支所擇,名《大乘楞伽經唯識論》;其次是陳代真谛叁藏所擇,名《大乘唯識論》;最後的譯本是唐代玄奘叁藏所譯的《唯識二十論》。同時,這叁種譯本不但在內容上互有出入,在頌文的數量上也不相同。般若流支的譯本,文多頌少,有二十叁頌;真谛的譯本,文少頌多,有二十四頌;而玄奘所譯的,文頌均等,有二十一頌——于正文二十頌之外加一結頌。以上叁種譯本,均收入大正藏第叁十一冊。我們現在所使用的,是玄笑叁藏的譯本。
玄奘大師是我國的四大譯經家之一,也是唯識宗的開創人。他俗家姓陳名祎,河南偃師人,隋文帝開皇二十年生。他有兄長捷,早年在洛陽淨土寺出家,奘師亦于十叁歲時隨兄出家。唐高宗武德元年,與兄同入長安,尋赴成都參訪。武德五年受具戒重回長安,從法常、僧辯二大德聽《攝大乘論》,以諸師所說,各異宗途,聖典亦有隱晦,不知所從,乃欲西行天竺以明之。表請不許,奘師不爲屈,乃就番人學書語,唐太宗貞觀叁年,私發長安,途中曆經險阻,曆時五年,始抵中天竺,于那爛陀寺,依戒賢論師學《瑜伽師地論》及十支論奧義五年。複從勝軍居士學《唯識抉擇論》及《莊嚴經論》等論典二年。
奘師于貞觀十九年回國,由天竺攜回梵典六百五十余部,歸國後廣譯經論,先後譯出七十五部,一千叁百余卷,其中關于法相唯識一系的,有《解深密經》、《瑜伽師地論》、《攝大乘論》、《大乘五蘊論》 、《百法明門論》、《唯識二十頌》、《成唯識論》等多種。奘師唐高宗麟德元年圓寂,享年六十五歲。奘師之後,唯識之學,由其上座高弟窺基大師紹述之,而建立我國的唯識宗。
唯識二十頌一書,在印度的注釋極多,以世親菩薩的弟子瞿波論師爲首,共有十余種注釋本,其中以護法論師所造的《成唯識寶生論》五卷(唐代義淨法師譯),最爲重要。我國注釋二十頌的,有窺基大師撰《唯識二十論述記》二卷,新羅圓測撰《唯識二十論疏》二卷等。
奘師譯本的文字體裁,是采用似詩非詩的偈頌式,每頌四句,每句五字,共有二十一頌,每頌之後有長行加以解釋(其實這種解釋,現代人很難看得懂。)二十正頌之後的一頌是結歎語,用以結束全文,所以實際上仍算是二十頌。此二十頌和叁十頌一樣,也是世親菩薩假借外人質疑問難,用一問一答的頌文,來解釋「唯識無境」的道理,以破斥執著外境實有的小乘外道。
外人所提的質問難,計有七點:
一、四事不成難:這是勝論派、大衆部、犢子部、正量部、薩婆多部、經量部、順正理師等的主張,他們以四事爲例,而難唯識之理不能成立。他們的意思是:如果只有內識,沒有外境,則對外境的認識,有一定的處所、時間,應不能成立;能緣之心具有普遍性也不能成立;世間的事物各具有其作用這一點也不…
《唯識二十頌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