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唯識二十頌講記▪P8

  ..續本文上一頁摩質咀利王),亦變爲帝釋到仙人處,而仙人對他並不恭敬。他心中憤恨雲:汝等何故但敬帝釋,而輕蔑我

  諸仙忏謝,而毗摩質多羅王憤恨不已,不受衆仙忏悔。這時衆仙以心念之力,使毗摩質多羅王生「大困苦」,王生悔心,慚謝諸仙,「仙等心念,放赦其僭失」,毗摩質多羅王乃恢複正常。

   這個故事,經中說是使毗摩質多羅王「困苦」,而本頌論文說使阿修羅得夢,故事不同,意義相似,都是強調「意念」的力量。

   第十九頌:舉仙人忿怒故事證明意罰爲大罪

   頌文:彈咤迦等空,雲何由仙忿,意罰爲大罪,此複雲何成。

   論曰:若不許由他識轉變增上力故,他有情死,雲何世尊爲成意罰是大罪故

  返問長者邬波離言:汝頗曾聞何因緣故,彈咤迦林、末蹬伽林、羯陵伽林,皆空閑寂

  長者白佛言:喬答摩,我聞由仙意憤恚故。若執神鬼敬重仙人,知嫌爲殺彼有情類,不但由仙意憤恚者,雲何引彼,成立意罰爲大罪性過于身語。由此應知,但由仙忿彼有情死理善成立。若唯有識,諸他心智知他心不,設爾何失,若不能知,何謂他心智;若能知者,唯識應不成。雖知他心然不如實。

  诠釋:

   這一頌,是唯識家說明了殺害的事業是由于「意力」,恐外人猶不信服,所以用反诘的語氣,再說此頌文加以補充。頌文中「彈咤迦等空」一句,彈咤迦,有譯爲檀陀柯,意爲「治罰」。等字後面還有末蹬伽林、羯陵伽,這也是出自《中阿含經》的故事。檀陀柯是一個國王的名字,他國內有一仙人,名末蹬伽,在山中修行。他有婦爲婆羅門女,極有容貌,每日到山中爲末瞪伽送飯。一日檀陀柯王到山中遊戲,見此婦人,問是何人,隨侍答是仙人婦。檀陀柯王說:仙人離欲,爲何有婦

  就把婦人帶回宮中。仙人等不到婦人送食,借問他人,他人告知國王帶到宮中去了。仙人到王宮中向王索妻,王堅不還,仙人告訴婦人說:你一心念我,勿暫舍我,今夜使此國土破壞。到了夜間,仙人以念力使天兩大石,國王及國人皆死,國土成爲廢墟。而婦人以心念仙人,得以不死,又回到仙人身邊。頌文「彈咤迦等空,雲何由仙忿。」說的就是這個故事。

   這個故事之後,還有兩個類似的故事,大意都是由于仙人忿怒,以其「意力」,使國土爲墟。故事大意類似,就不再詳述了。

   下半頌中,也有一個故事,是解釋論文中「雲何世尊爲成意罰是大罪故」一句。此故事也出自《中阿含經》,大意是說:六師外道之一的裸體外道(以裸形塗灰作爲離系修行的方法),有一個名闍提佛多羅者,他的弟子長熱,往詣佛所。佛問長熱:你師父平常教導你們,在叁業中,他說那一業的責罰爲大罪呢

  此外道回答:我師父說,在叁業之中,以身業責罰最重,口業次之,意業最輕。長熱問佛:瞿昙今說何業爲重

  佛說:我認爲,在叁業中,意業的責罰最重,其次是口業,再其次才是身業。長熱外道回去,將佛陀的意見向他師父報告。闍提佛多羅不以爲然,就派遣一位邬波離長者,到佛陀處,和佛陀辯論,欲破佛說。

   邬波離立下論題:「我立叁罰身爲最重,次口、後心。瞿昙爲何說心罰爲重

  」

   世尊這時在眉締羅國,這是一個人口衆多的國家。佛問邬波離:若人行殺,幾日可以殺盡此國的人

  

   郎波離答:或七日,或十日,或一月。

   佛再問:如果仙人起瞋心殺,幾日得盡

  

   郎波離答:一時國人皆盡。

   佛又問:若有人長時行于布施,有人多時持戒,有人一時入八禅定,入無漏觀,何者最勝

  

   邬波離答:入禅無漏功德最勝。

   佛語長者:既然如此,你何以說身口罰重,心罰最輕呢

  

   經過一番辯論後,邬波離長者自知理屈,乃皈依佛陀,爲佛弟子,後來並證了果。

   以上幾則故事,都是印度古代流傳下來,家喻戶曉,並且深信不疑,所以佛陀才舉此爲喻。

   唯識家舉出種種譬喻,說明「意罰爲大罪」後,外人又提出最後一個問題:「如果唯有內識,沒有外境,你們所說的『他心智』,知不知道他心呢

  如果不能知,還叫什麼他心智

  如果知道,那麼他人的心念就是外境,怎能說是唯識呢

  」

   唯識家乃再以下一頌破解外人的質疑。

  十二、第二十頌——釋他心智不如實以成唯識義

   第二十頌:釋外人所舉他心智不成難

   頌文:他心智雲何,知境不如實,如知自心智,不知如佛境。

   論曰:諸他心智,雲何于境不如實知。如自心智,此自心智雲何于境不如實知。由無知故,二智于境各由無知所覆蔽故。不知如佛淨智所行不可言境,此二于境不如實知,由似外境虛妄顯現故,所取能取分別未斷故。唯識理趣無邊決擇品類差別,難度甚深,非佛誰能具廣決擇。

  诠釋:

   他心智,是知道他人心意的智慧,此又稱爲他心通,即六神通之一。如果仔細解釋,即是以他心爲本質,在自心上變起一種似于本質的他心影像,而爲自心所緣。《成唯識論述記》解釋說:「以他心爲質,而自變演,名他心智,非能親取他心等故,名他心智。」這主要是說「非能親取他心」。自心智,自然就是知道自己心意的智慧了。外人質疑的意思是:若有他心智,就證明有他心的存在,如何能說是心外無境呢?

   ——同樣的,自心智也不能親取所緣,也是變相所緣。《成唯識論述記》卷四解釋說:「此自心智,說見分者,前後許自變相緣故。非自證分,名爲自心智;彼如實知,無異解故。」這即是說,自心智是指「見分」而說的。

   頌文前二句是外人所問:「他心智雲何,知境不如實。」——他心智爲何不能知道他人的心事呢

  唯識家告訴他說,具有他心智的人,不知不能如實的知道他心,亦不能如實的知道自心。何以故呢

  因爲它被無知(即無明)所覆蔽,致不能如實知道自心;同樣的,了知他人心意的他心智,由于「法執」的障礙,不能如實的知道他心。不但凡夫不能如實的知自心他心,就是二乘及菩薩,在未成佛以前,自心亦不能真知自心。這就像我人不知佛的境界一樣。這就是第叁、四句頌文的意思。由此頌可知,在末證佛果前,自心、他心、佛境,都是難可了知。然則所謂他心智雲者,無非是隨方便而說的。

   外人至此不再提出問題,「二十頌」也至此結束。在二十首頌文之後,還有一首「結頌」,是世親菩薩以自謙及贊佛的語氣作一結頌,以結束文本。結束的大意是:唯識的義理,甚深微妙。這種甚深的理趣,是諸佛勝智所行的境界,不是我輩所能盡知的。我已隨自己的能力,約略的成此唯識大意,至于更深的義理,那是唯佛所知的。頌文曰:

   「我已隨自能,略成唯識義,此中一切種,難思佛所行。」

  

《唯識二十頌講記》全文閱讀結束。

✿ 继续阅读 ▪ 唯識叁十頌講記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