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唯识二十颂讲记▪P7

  ..续本文上一页那是梦境。如果我们醒着的时候也和梦中一样,外境不是实有,那么我们为什么不知道呢

  

   唯识家以两句颂文回答说:「未觉不能知,梦所见非有。」意思是说,在梦中没有觉醒的人,是不能知道身在梦中,所见的外境不是实有。必须到他觉醒之后,才知道适才是在做梦,梦中所见的都是幻境。而我们在醒着的时候,以无明蒙蔽,终日间昏昏昧昧,虚妄分别,和梦中没有差别,怎会知道一切是唯识变现,皆非实有呢

  这要等到证得出世圣智——证得大觉位的佛果,以般若智光,照破无明,到那时有如梦中醒来,才知道生死迁流,虚妄执境,全是眼中幻翳,妄见空华,无一非假啊。

   唯识家说明有情未到大觉位,不能知道一切时处皆如梦境。问难者又提出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就是即本颂论文的第二段:「若诸有情,由自相续转变差别。……」的一段文字。意思是说,如果一切都是有情心识变现,「似境生起」,不假外境为其所缘,为什么世间的人,那些亲近到善知识,听闻到正法的人,就生起善心而去为善;那些亲近恶知识,听闻到邪法的人,就生起邪念而去为恶。那么,这决定生起正善之识,和决定生起邪恶之识,如果没有善友恶友之教,此二识是如何生起的呢

  

   唯识家乃举出「展转增上力,二识成决定。」二句颂文,答复对方所问。

  九、第十七颂上半颂——明二识转决定以成唯识义

   第十七颂:(上半颂)释增上力仍由识决定义

   颂文:展转增上力,二识成决定。

   论曰:以诸有情自他相续诸识展转为增上缘,随其所应二识决定,谓余相续识差别故,令余相绩差别识生各成决定不由外境。若如梦中境虽无实,而识得起,觉识亦然,何缘梦觉,造善恶行,爱非爱果,当受不同

  

  诠释:

   论文中的「以诸有情自他相绩诸识展转为增上缘」一句,此有两种意义:一者,所谓唯识,是「自他相续诸识」,并不是唯我有识,他人无识,而是无量有情,皆有其八识。《成唯识论》中有一段话说:「奇哉固执,触处生疑,岂唯识教但说一识。不尔如何,汝应谛听……」以下论文语译为:「如果唯有一识,怎会有十方凡圣,因果差别

  ……说到识,是总显一切有情,各有八识、六位心所、所变现的相见二分(以此显示色法) ,及分位差别(此指不相应行法),以及由我法二空之理所显的真如(即无为法) 。此中的八识心王是识之自相,六位心所是与识相应,十一位色法是心王、心所之所变现,不相应行法是以上三法的分位,而无为法是以上诸法的实性。因为诸法皆不离识,所以总立识名。……」

   由上文可知,说唯识,是说各各有情所缘的境界,皆由自己之识所变,并不是说唯有自识,而无他识。基于此说,每个有情的活动,对自己、对其他有情,都是彼此互相增上的。

   再者,另一种意义,所谓唯识,并不是说自己的识之外全无外境,他人识之所变,对自识来说亦名外境。但是诸识缘此境时,并不是直接亲缘此境,亲缘的境,只是自识所变的相分境,他识所变的,但于自识作增上缘。例如你我对话,我听到你的声音,好像是听到外面的声尘之境,其实你的声音,只能作我耳识的疏所缘缘,我的耳识仗此疏所缘缘为本质,再从我自己的识上,变出一个相分声境为亲所缘缘。所以一切有情,虽然受到善知识或恶知识的言教,但他们亲所受的,仍是自识之所变。

   再如「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世尊在华严会上演说妙法,诸大声闻如盲如聋,不解一字,由此可见耳识所闻纵然完全一样,意识所领会的则各不相同,如果所听的声音是实境,怎会各人领会的全不一样

  

   这就是「展转增上力,二识成决定」两句颂文的意义。

   唯识家解答了第一个问题,外人又提出第二个问题,即本颂论文的第二段:唯识家乃再以「心由睡眠坏,梦觉果不同」二句颂文作答。

  十、第十七顼下半颂——显示睡眠时心坏以成唯识义

   第十七颂:(下半颂)说明梦作不受果的理由

   颂文:心由睡眠坏,梦觉果不同。

   论曰:在梦位、心由睡眠坏,势力羸劣,觉心不尔。故所造行,当受异熟,胜劣不同,非由外境。若唯有识,无身语等,羊等云何为他所杀

  若羊等死不由他害,屠者云何得杀生罪?

  诠释:

   外人所质问的意思是:如果梦中境界等于现前境界,现前境界也如梦中境界,为什么醒时造作的善业恶业,会得到苦果乐果之报,而梦中造作的善业恶业,何以不受报呢

  

   唯识家以「心由睡眠坏,梦觉果不同」二句颂文回答。颂文的意思是:一个人在睡眠时,其心以在睡眠中故、心力薄弱、心识缘自识的境界,所以虽造恶业,不受苦果;虽造善业,不受乐果。而醒时不然,醒时的心识,势力增强,缘境明了,可以自我控制,自作主张,所以为善便是善,为恶便是恶,以其强盛的心力熏习种子,所以能感果受报。

   在《唯识二十论述记》中一段文字,可以作此颂文的注解:「不定四中,睡眠心所,能令有情身分沉重、心分惛昧,在寐梦心,为此所坏,令心昧故,虑不分明,势力羸劣。其觉时心,既无眠坏,缘境明了,势力增强,不同梦位……。故此二位所造善恶当受异熟,非梦果胜,梦果乃劣。非由外境,其果不同。」

   唯识家说明梦中造作,以心力惛昧,势力羸弱,不受果报。这时问难者乃再提一个问题质疑唯识家:「若唯有识,无身语等,羊等云何为他所杀

  若羊等死不由他害,屠者云何得杀生罪

  」

   唯识家乃再以下一颂文来解答。

  第六讲 诠释第十八至第二十颂

  十一、第十八、十九颂——引意罚为重以成唯识义

   第十八颂:解答若无外境应无杀罪的诘难

   颂文:由他识转变,有杀害事业,如鬼等意力,令他失念等。

   论曰:如由鬼等意念势力,令他有情失念得梦,或着魅等,变异事成。具神通者意念势力,令他梦中见种种事。如大迦多衍那意愿势力,令娑刺孥王等,梦见异事。又如阿练若仙人意愤势力,令吠摩质呾利王梦见异事。如是由他识转变故,令他违害命根事起,应知死者谓众同分,由识变异相续断灭。

  诠释:

   在第十节之末,外人所提出的质疑,是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即论文所说:「若唯有识,无身语等,羊等云何为他所杀

  」外人的意思是:假如照你们唯识家所说,只有内识,没有外境。如果真是这样,也就没有身业语业可言了。如果没有身和语的活动,那些猪羊鸡鸭等家畜家禽,云何为他人所杀

  

   唯识家以颂文「由他识转变,有杀害事业」二句作答。意思是说:「由他」——即行凶者或屠宰者,以其心「识」的「转变」力量,然后才会「有杀」生「害」命的「事业」。换句话说,在身、语、意三业中,以意为主导,由于先有杀害的意念,然后才有杀害的行动。同时,当屠杀者要屠杀猪羊鸡鸭的时候,其杀害的心念,有强盛的势力,由其强有力的心念活动,影响到弱小的被屠杀猪羊鸡鸭的心识活动,使牠们生起被杀的恐惧心理,以牠们自己所生的心念变异,生起被宰杀死亡的感觉,使生命趋于灭亡。所以这杀生罪,是由双方势力强弱不同的心识交织而成。当然,杀生者也承受杀生的罪业。这就是《二十论述记》所释:「由能杀者,为增上缘,起杀害识,转变力故,令所杀者,有杀害已断命事成,故能杀者得杀生罪。」

   唯识家答复后,再举出譬喻来证明:「如鬼等意力,令他失念等。」颂文中「鬼等」的等字,约指有神通者如天神、龙神、仙人等,当他们忿怒时,以其意念势力,恼害其它有情,使之精神失常、颠狂迷乱,甚而「鬼等」意业增上,能使被害者丧命,而成就杀业。这就是第一段论文所称:「如由鬼等意念势力,令亿有情失念得梦,或着魅等,变异事成。」的意义。

   论文中说:「如大迦多衍那意愿势力,令娑刺孥王等,梦见异事;又如阿练若仙人意愤势力,令吠摩质呾利王梦见异事。」在这一段文字中,包括着两个印度古代故事,分述如下:

   一、《中阿含经》记载:娑罗那王,容貌端正,自谓天下无双,他想找人来比较,以显自己的殊胜。有人对他说:王舍城的大迦旃延形容甚好,世间无比。娑罗那王遣人迎之入宫。大迦旃延到了宫中,人人争看大迦旃延,没有人再看罗那王了。罗那王问何以如此,众人说迦旃延容貌胜大王。罗那王问迦旃延,以何因果各得殊胜容貌呢

  迦旃延说多生前我出家,大王是乞丐,一天我在寺中扫地,大王来乞食,我扫地竟,令大王除粪,除粪后方与王食。以此业因,生人天中,各得容貌端正之报。罗那王闻之,即出家为迦旃延弟子。

   俊来二人在阿盘地国山中修道,罗那王在山中另一处坐禅。一天阿盘地王钵树多,带着宫女入山游戏,宫女见罗那王容貌端正,围绕着看他。钵树多王看见,疑罗那王调戏他的宫女,令人鞭打得他身破闷绝而死。到夜间醒来,到迦旃延处,迦旃延为他疗伤,罗那王对迦旃延说:我向师请假,暂回本国,集全国军队攻破阿盘地国,杀钵树多王,事毕回来依师修道。

   迦旃延答应了,并劝他留宿一夜,明日再走。罗那王睡到夜间,梦见集合了军队,征阿盘地国,不幸兵败被俘,被敌方红花插头,要斩首示众。罗那王梦中大叫,迦旃延叫醒他,对他说:你若征阿盘地国,必当兵败,如梦中所见。迦旃延复对他说:一切诸法,譬如国土等,都是假名无实;离开了房屋田地就没有国土,离开了砖石木柱等就没有房屋,乃至于说到极微亦非实有,无彼无此,无怨无亲。罗那王听法后,不再兴兵报仇,一心修道,后来证了阿罗汉果。

   二、《中阿含经》记载:有七百仙人住在阿练若(阿练若,义译为闲寂,就是旷野之处,住在旷野处的仙人,名阿练若仙人。),一时,天帝释来到此处,众仙人皆来恭敬帝释。时毗摩质多罗阿修罗王(即吠…

《唯识二十颂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唯识三十颂讲记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