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摩质咀利王),亦变为帝释到仙人处,而仙人对他并不恭敬。他心中愤恨云:汝等何故但敬帝释,而轻蔑我
诸仙忏谢,而毗摩质多罗王愤恨不已,不受众仙忏悔。这时众仙以心念之力,使毗摩质多罗王生「大困苦」,王生悔心,惭谢诸仙,「仙等心念,放赦其僭失」,毗摩质多罗王乃恢复正常。
这个故事,经中说是使毗摩质多罗王「困苦」,而本颂论文说使阿修罗得梦,故事不同,意义相似,都是强调「意念」的力量。
第十九颂:举仙人忿怒故事证明意罚为大罪
颂文:弹咤迦等空,云何由仙忿,意罚为大罪,此复云何成。
论曰:若不许由他识转变增上力故,他有情死,云何世尊为成意罚是大罪故
返问长者邬波离言:汝颇曾闻何因缘故,弹咤迦林、末蹬伽林、羯陵伽林,皆空闲寂
长者白佛言:乔答摩,我闻由仙意愤恚故。若执神鬼敬重仙人,知嫌为杀彼有情类,不但由仙意愤恚者,云何引彼,成立意罚为大罪性过于身语。由此应知,但由仙忿彼有情死理善成立。若唯有识,诸他心智知他心不,设尔何失,若不能知,何谓他心智;若能知者,唯识应不成。虽知他心然不如实。
诠释:
这一颂,是唯识家说明了杀害的事业是由于「意力」,恐外人犹不信服,所以用反诘的语气,再说此颂文加以补充。颂文中「弹咤迦等空」一句,弹咤迦,有译为檀陀柯,意为「治罚」。等字后面还有末蹬伽林、羯陵伽,这也是出自《中阿含经》的故事。檀陀柯是一个国王的名字,他国内有一仙人,名末蹬伽,在山中修行。他有妇为婆罗门女,极有容貌,每日到山中为末瞪伽送饭。一日檀陀柯王到山中游戏,见此妇人,问是何人,随侍答是仙人妇。檀陀柯王说:仙人离欲,为何有妇
就把妇人带回宫中。仙人等不到妇人送食,借问他人,他人告知国王带到宫中去了。仙人到王宫中向王索妻,王坚不还,仙人告诉妇人说:你一心念我,勿暂舍我,今夜使此国土破坏。到了夜间,仙人以念力使天两大石,国王及国人皆死,国土成为废墟。而妇人以心念仙人,得以不死,又回到仙人身边。颂文「弹咤迦等空,云何由仙忿。」说的就是这个故事。
这个故事之后,还有两个类似的故事,大意都是由于仙人忿怒,以其「意力」,使国土为墟。故事大意类似,就不再详述了。
下半颂中,也有一个故事,是解释论文中「云何世尊为成意罚是大罪故」一句。此故事也出自《中阿含经》,大意是说:六师外道之一的裸体外道(以裸形涂灰作为离系修行的方法),有一个名闍提佛多罗者,他的弟子长热,往诣佛所。佛问长热:你师父平常教导你们,在三业中,他说那一业的责罚为大罪呢
此外道回答:我师父说,在三业之中,以身业责罚最重,口业次之,意业最轻。长热问佛:瞿昙今说何业为重
佛说:我认为,在三业中,意业的责罚最重,其次是口业,再其次才是身业。长热外道回去,将佛陀的意见向他师父报告。闍提佛多罗不以为然,就派遣一位邬波离长者,到佛陀处,和佛陀辩论,欲破佛说。
邬波离立下论题:「我立三罚身为最重,次口、后心。瞿昙为何说心罚为重
」
世尊这时在眉缔罗国,这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佛问邬波离:若人行杀,几日可以杀尽此国的人
郎波离答:或七日,或十日,或一月。
佛再问:如果仙人起瞋心杀,几日得尽
郎波离答:一时国人皆尽。
佛又问:若有人长时行于布施,有人多时持戒,有人一时入八禅定,入无漏观,何者最胜
邬波离答:入禅无漏功德最胜。
佛语长者:既然如此,你何以说身口罚重,心罚最轻呢
经过一番辩论后,邬波离长者自知理屈,乃皈依佛陀,为佛弟子,后来并证了果。
以上几则故事,都是印度古代流传下来,家喻户晓,并且深信不疑,所以佛陀才举此为喻。
唯识家举出种种譬喻,说明「意罚为大罪」后,外人又提出最后一个问题:「如果唯有内识,没有外境,你们所说的『他心智』,知不知道他心呢
如果不能知,还叫什么他心智
如果知道,那么他人的心念就是外境,怎能说是唯识呢
」
唯识家乃再以下一颂破解外人的质疑。
十二、第二十颂——释他心智不如实以成唯识义
第二十颂:释外人所举他心智不成难
颂文:他心智云何,知境不如实,如知自心智,不知如佛境。
论曰:诸他心智,云何于境不如实知。如自心智,此自心智云何于境不如实知。由无知故,二智于境各由无知所覆蔽故。不知如佛净智所行不可言境,此二于境不如实知,由似外境虚妄显现故,所取能取分别未断故。唯识理趣无边决择品类差别,难度甚深,非佛谁能具广决择。
诠释:
他心智,是知道他人心意的智慧,此又称为他心通,即六神通之一。如果仔细解释,即是以他心为本质,在自心上变起一种似于本质的他心影像,而为自心所缘。《成唯识论述记》解释说:「以他心为质,而自变演,名他心智,非能亲取他心等故,名他心智。」这主要是说「非能亲取他心」。自心智,自然就是知道自己心意的智慧了。外人质疑的意思是:若有他心智,就证明有他心的存在,如何能说是心外无境呢?
——同样的,自心智也不能亲取所缘,也是变相所缘。《成唯识论述记》卷四解释说:「此自心智,说见分者,前后许自变相缘故。非自证分,名为自心智;彼如实知,无异解故。」这即是说,自心智是指「见分」而说的。
颂文前二句是外人所问:「他心智云何,知境不如实。」——他心智为何不能知道他人的心事呢
唯识家告诉他说,具有他心智的人,不知不能如实的知道他心,亦不能如实的知道自心。何以故呢
因为它被无知(即无明)所覆蔽,致不能如实知道自心;同样的,了知他人心意的他心智,由于「法执」的障碍,不能如实的知道他心。不但凡夫不能如实的知自心他心,就是二乘及菩萨,在未成佛以前,自心亦不能真知自心。这就像我人不知佛的境界一样。这就是第三、四句颂文的意思。由此颂可知,在末证佛果前,自心、他心、佛境,都是难可了知。然则所谓他心智云者,无非是随方便而说的。
外人至此不再提出问题,「二十颂」也至此结束。在二十首颂文之后,还有一首「结颂」,是世亲菩萨以自谦及赞佛的语气作一结颂,以结束文本。结束的大意是:唯识的义理,甚深微妙。这种甚深的理趣,是诸佛胜智所行的境界,不是我辈所能尽知的。我已随自己的能力,约略的成此唯识大意,至于更深的义理,那是唯佛所知的。颂文曰:
「我已随自能,略成唯识义,此中一切种,难思佛所行。」
《唯识二十颂讲记》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