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唯識二十頌講記▪P2

  ..續本文上一頁能成立。

   二、外人現量難:這是薩婆多部、經量部、大衆部等的主張,他們認爲諸法的有無,應以現量最爲殊勝,如果沒有外境,如何有現量的認識呢。

   叁、夢境不同難:這也是小乘外道的問難:夢中的境界,我人知其是唯心所變的幻境;但醒時所見的現境,又執著其爲實有,其故何在呢

  

   四、二識決定難:外人問:如果唯有內識,無有外境,則在心識之外自然也沒有他人與聖教。果然如此,則因親近善友惡友而聞正邪之法,豈不是不能成立

  

   五、夢境業果不同難:唯識家以夢喻現境,但醒時造善惡業有苦樂果,夢中的善惡業何以獨無果報呢

  

   六、殺業不成難:殺羊之時,若無羊等外境,則不能殺生,或殺生之罪是否成立?

   七、他心智難:他心智,即具有知道他人心意的智慧。若有他心智,則證明他心之存在,如此則唯識無境之義就不能成立。

   以上七難,都是對「萬法唯識,識外無境」之說提出質疑,說明心外實境的存在。世親針對以上七個難題,一一予以破釋,以成其心外無法的唯識思想。

   二十首頌文,如果予以科分的話,可以十二科來講解,此十二科爲:

   一、第一頌:設難生起。

   二、第二、叁頌:唯識家舉出夢等譬喻,證明「四義得成」,以成唯識義。

   叁、第四、五、六頌:唯識家否定獄卒的實有性以成唯識義。

   四、第七、八頌:解釋外人引聖教不成以成唯識義。

   五、第九頌:略示二無我義。

   六、第十至第十四頌:以一、多破外境實有以成唯識義。

   七、第十五頌及第十六之上半頌:破妄執現量以成唯識義。

   八、第十六頌下半頌:示在夢不覺以成唯識義。

   九、第十七頌上半頌:明二識轉決定以成唯識義。

   十、第十七頌下半頌:顯示睡眠時心壞以成唯識義。

   十一、第十八、十九頌:引意罰爲重以成唯識義。

   十二、第二十頌:釋他心智不如實以成唯識義

   本文自第二講起,即依照此十二科分之順序诠釋。

  第二講 诠釋第一至第叁顼

  一、第一頌——設難生起

   論文:安立大乘叁界唯識,以契經說叁界唯心,心意識了名之差別,此中說心意兼心所,唯遮外境不遣相應,內識生時似外境現,如有眩翳見發蠅等,此中都無少分實義。即于此義有設難言。

   第一頌:外人提出「若有心無境、四事皆不成」的質疑。

   頌文:若識無實境,則處時決定,相續不決定,作用不應成。

   論曰:此說何義,若離識實有色等外法,色等識生不緣色等,何因此識有處得生非一切處。何故此處有時識起非一切時,同一處時有多相續,何不決定隨一識生,如眩翳人見發蠅等,非無眩翳有此識生,複有何因諸眩翳者所見發等無發等用,夢中所得飲食刀杖毒藥衣等無飲等用,尋香城等無城等用,余發等物其用非無。若實同無色等外人境,唯有內識,似外境生,定處定時不定相續有作用物皆不應成,非皆不成。

  诠釋:

   本文的緒論中說過,二十頌有叁種譯本,即北魏般若流支譯本,陳真谛譯本,唐玄奘譯本——即我們現在所用的譯本。叁種譯本中,魏譯本有二十叁頌,陳譯本有二十四頌,唐譯本只二十一頌——即正文二十頌,最後還有一首「結頌」。在第一頌之前,魏譯本及陳譯本各有一「標宗」頌。魏譯本的標宗頌是:「唯識無境界,以無塵妄見,若人目有翳,見毛月等事。」而陳譯本的標宗頌爲:「實無有外塵,似塵識生故,猶如翳眼人,見毛二月等。」而我們現在所用的唐譯本,玄奘大師則將標宗頌化爲長行,即頌前長行中「內識生時,似外境現,如有眩翳見發蠅等,此中都無少分實義。」

   唯識家即根據頌前長行之義,假設外人質疑,以問答方式,說明唯識無境的妙理。我們現在以通俗的語言文字,來诠釋這深奧難讀的二十首頌文。先釋第一頌。

   唯識宗的基本理論,就是「萬法唯識,識外無境」。換句話說,內在的虛妄分別的心識是有,外在的似義顯現的境界是無。我人所緣的外境,就像是眼睛有了翳病的人,看見眼前有毛、有兩個月亮,其實都是一種幻相。但在外人看來,外境的山河大地,房舍器物,明明是真實質的存在,怎能說是幻相呢

  因此就有人提出質疑——問難,質問唯識家說:假定照你們唯識家所說,世間一切現象都是心識所變現,沒有實在的外境。如果唯有內識,沒有外境,那麼有四種情況,你們的理論不能夠成立:

   一、外境處所決定這一點不能成立。

   二、外境時間決定這一點不能成立。

   叁、相續不決定這一點不能成立。

   四、事物作用這一點不能成立。

   主張外境實有者,爲什麼提以上四個問題

  因爲照唯識家說,外境是心識所變現,沒有其客觀的實在性。外人以爲:如果外境是心識所變現,以上所說的四種情況就不能成立。何以不能成立,茲再一一說明如下:

   一、如果外境是心識所變現,外境處所決定(即有一定的處所)這一點不能成立。因爲我人所見的外境,都有一定的處所,例如要看阿裏山,一定要到嘉義;要看峨嵋山,一定要四到四川。如果外境不是實有,一切都是心識所變現,那麼有心識的地方就應該有其境現,我們要看阿裏山,阿裏山即可現在眼前;我們要看峨嵋山,峨嵋山即可現在眼前。可是事實並不可能,看阿裏山必須要到嘉義,看峨嵋山必須要到四川。既然外境有一定處所,唯識所變義就不能成立。反過來說,外境如果是心識所變現,則處所決定義就不能成立。

   二、如果外境是心識變現,外境時間決定(即有一定的時間)這一點不能成立。我們所見的外境,不但有一定的處所,同時也有一定的時間。例如要看雪、要看梅花,一定要在冬天;要看蓮花、要聽蛙鳴,一定要在夏天。如果外境非實有,一切都是心識所變現,那麼夏天想看雪景和梅花,雪景和梅花就可以現眼前;冬天想看蓮花、聽蛙鳴,蓮花就可以現在眼前,蛙鳴之聲可以爲我們聽到。可是事實並不如此,看梅花和雪景仍然要在冬天,看蓮花、聽蛙鳴仍然要在夏天。既然外境有一定的時間,唯識所變義就不能成立;反過來說,外境如果是心識所變現,則時間決定義就不能成立。

   叁、如果外境是心識變現,相續不決定這一點不能成立。相續,是衆生的異名,在此處作爲人的代名詞。人何以稱相續,取其輪回生死,相續不斷的意思。

   「相續不決定」,是說外境既是一個人的心識所變現,應該由他一人所見,不應該衆人共見。所以外人第叁點質疑的意思是:照你們唯識家說,外境是心識所變現,如果許多人同在一個地方,由于這許多人的業報各不相同,照理說應該是各人的心識,變現出各人所見的外境,可是事實上許多人在同一場所,所見的外境都是一樣。這樣看來,許多人共見同一的外境,證明外境實有,這樣唯識所變義就不能成立;反過來說,如果萬法是唯識所變,有識無境的話,則外境由許多人決定,不能由一個人決定(即「相續不決定」一句頌文),這一點就不能成立。

   四、如果外境是心識變現,事物有作用這一點不能成立。世間萬物,各有其作用,如土木磚石用以建屋,米麥糧食用以果腹,如果照你們唯識家所說,外境是心識變現,皆非實有,你們爲什麼不以土木磚石來充饑,不以米麥糧食來建屋呢

  可是事實上米麥糧食不能建屋,土木磚石也不能充饑。既然萬物各有其作用,便是實有的東西,唯識所變義就不能成立;反過來說,外境如果是唯識所變,則萬物作用義就不能成立。

   外人以上四點質疑,唯識家如果不能善予解答,不但失去其唯識家的立場,同時唯識之理也不能成立。而唯識家如何回答呢

  他向卻以四兩撥千斤的方法,用下一頌四句頌文,來解答問難者的質疑。二、第二、叁頌——唯識家舉出夢等譬喻,證明四義得成,以成唯識義

  第二頌:舉夢等四喻,證明四義得成

   頌文:處時定如夢,身不定如鬼,同見膿河等,如夢損有用。

   論曰:如夢意說如夢所見,謂如夢中雖無實境,而或有處見有村園男女等物非一切處,即于是處或時見有彼村園等非一切時,由此雖無離識實境,而處時定非不得成,說如鬼言,顯如餓鬼,河中膿滿故名膿河,如說酥瓶其中酥滿,謂如餓鬼同業異熟,多身共集皆見膿河,非于此中定唯一見,等言顯示或見糞等,及見有情執持刀杖遮捍守護不令得食,由此雖無離識實境,而多相續不定義成,又如夢中境雖無實而有損失精血等用,由此雖無離識實境,而有虛妄作用義成,如是且依別譬喻,顯處定等四義得成。

  诠釋:

   第一頌,是外人提出四點質疑——問難,以如果外境是心識變現,則有四事不能成立。這一頌,是唯識家對外人的解答,舉出種種譬喻,證明唯識之理正確無謬。于此亦分四點诠釋:

   一、處時定如夢:這一句頌文,是解答外人質問:我人所見的外境,有一定的處所、時間,如果外境是心識所變現,則外境有一定的處所、一定的時間就不能夠成立。唯識家解答說:我人所見的外境雖然有一定的處所、時間;但人在夢中時,夢中境界不是也有處所、時間嗎

  譬如我們夢中所見,有城市、有鄉村,有房屋、有山林;我們在夢中也有白天、有夜間,有早上、有旁晚。夢中的處所、時間等境界,是心識所變現,以此例彼,白天的境界又何嘗不是心識所變現

  假使你一定執著于白天的境界是離開識而實有,那你就得承認夢中境界亦是實有;如果你以爲夢中境界是心識變現,那就得承認白天境界也是心識變現,因爲這二者是相等的啊!

   二、身不定如鬼,同見膿河等:這兩句頌文,是解答外人「相續不決定」不能成立的問難。外人質問意思是若外境是心識變現,沒有實有的外境,則每一個衆生的業力不同,應該各自決定其境界,不應該大家同見一樣境界。…

《唯識二十頌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唯識叁十頌講記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