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唯识二十颂讲记▪P2

  ..续本文上一页能成立。

   二、外人现量难:这是萨婆多部、经量部、大众部等的主张,他们认为诸法的有无,应以现量最为殊胜,如果没有外境,如何有现量的认识呢。

   三、梦境不同难:这也是小乘外道的问难:梦中的境界,我人知其是唯心所变的幻境;但醒时所见的现境,又执着其为实有,其故何在呢

  

   四、二识决定难:外人问:如果唯有内识,无有外境,则在心识之外自然也没有他人与圣教。果然如此,则因亲近善友恶友而闻正邪之法,岂不是不能成立

  

   五、梦境业果不同难:唯识家以梦喻现境,但醒时造善恶业有苦乐果,梦中的善恶业何以独无果报呢

  

   六、杀业不成难:杀羊之时,若无羊等外境,则不能杀生,或杀生之罪是否成立?

   七、他心智难:他心智,即具有知道他人心意的智慧。若有他心智,则证明他心之存在,如此则唯识无境之义就不能成立。

   以上七难,都是对「万法唯识,识外无境」之说提出质疑,说明心外实境的存在。世亲针对以上七个难题,一一予以破释,以成其心外无法的唯识思想。

   二十首颂文,如果予以科分的话,可以十二科来讲解,此十二科为:

   一、第一颂:设难生起。

   二、第二、三颂:唯识家举出梦等譬喻,证明「四义得成」,以成唯识义。

   三、第四、五、六颂:唯识家否定狱卒的实有性以成唯识义。

   四、第七、八颂:解释外人引圣教不成以成唯识义。

   五、第九颂:略示二无我义。

   六、第十至第十四颂:以一、多破外境实有以成唯识义。

   七、第十五颂及第十六之上半颂:破妄执现量以成唯识义。

   八、第十六颂下半颂:示在梦不觉以成唯识义。

   九、第十七颂上半颂:明二识转决定以成唯识义。

   十、第十七颂下半颂:显示睡眠时心坏以成唯识义。

   十一、第十八、十九颂:引意罚为重以成唯识义。

   十二、第二十颂:释他心智不如实以成唯识义

   本文自第二讲起,即依照此十二科分之顺序诠释。

  第二讲 诠释第一至第三顼

  一、第一颂——设难生起

   论文:安立大乘三界唯识,以契经说三界唯心,心意识了名之差别,此中说心意兼心所,唯遮外境不遣相应,内识生时似外境现,如有眩翳见发蝇等,此中都无少分实义。即于此义有设难言。

   第一颂:外人提出「若有心无境、四事皆不成」的质疑。

   颂文:若识无实境,则处时决定,相续不决定,作用不应成。

   论曰:此说何义,若离识实有色等外法,色等识生不缘色等,何因此识有处得生非一切处。何故此处有时识起非一切时,同一处时有多相续,何不决定随一识生,如眩翳人见发蝇等,非无眩翳有此识生,复有何因诸眩翳者所见发等无发等用,梦中所得饮食刀杖毒药衣等无饮等用,寻香城等无城等用,余发等物其用非无。若实同无色等外人境,唯有内识,似外境生,定处定时不定相续有作用物皆不应成,非皆不成。

  诠释:

   本文的绪论中说过,二十颂有三种译本,即北魏般若流支译本,陈真谛译本,唐玄奘译本——即我们现在所用的译本。三种译本中,魏译本有二十三颂,陈译本有二十四颂,唐译本只二十一颂——即正文二十颂,最后还有一首「结颂」。在第一颂之前,魏译本及陈译本各有一「标宗」颂。魏译本的标宗颂是:「唯识无境界,以无尘妄见,若人目有翳,见毛月等事。」而陈译本的标宗颂为:「实无有外尘,似尘识生故,犹如翳眼人,见毛二月等。」而我们现在所用的唐译本,玄奘大师则将标宗颂化为长行,即颂前长行中「内识生时,似外境现,如有眩翳见发蝇等,此中都无少分实义。」

   唯识家即根据颂前长行之义,假设外人质疑,以问答方式,说明唯识无境的妙理。我们现在以通俗的语言文字,来诠释这深奥难读的二十首颂文。先释第一颂。

   唯识宗的基本理论,就是「万法唯识,识外无境」。换句话说,内在的虚妄分别的心识是有,外在的似义显现的境界是无。我人所缘的外境,就像是眼睛有了翳病的人,看见眼前有毛、有两个月亮,其实都是一种幻相。但在外人看来,外境的山河大地,房舍器物,明明是真实质的存在,怎能说是幻相呢

  因此就有人提出质疑——问难,质问唯识家说:假定照你们唯识家所说,世间一切现象都是心识所变现,没有实在的外境。如果唯有内识,没有外境,那么有四种情况,你们的理论不能够成立:

   一、外境处所决定这一点不能成立。

   二、外境时间决定这一点不能成立。

   三、相续不决定这一点不能成立。

   四、事物作用这一点不能成立。

   主张外境实有者,为什么提以上四个问题

  因为照唯识家说,外境是心识所变现,没有其客观的实在性。外人以为:如果外境是心识所变现,以上所说的四种情况就不能成立。何以不能成立,兹再一一说明如下:

   一、如果外境是心识所变现,外境处所决定(即有一定的处所)这一点不能成立。因为我人所见的外境,都有一定的处所,例如要看阿里山,一定要到嘉义;要看峨嵋山,一定要四到四川。如果外境不是实有,一切都是心识所变现,那么有心识的地方就应该有其境现,我们要看阿里山,阿里山即可现在眼前;我们要看峨嵋山,峨嵋山即可现在眼前。可是事实并不可能,看阿里山必须要到嘉义,看峨嵋山必须要到四川。既然外境有一定处所,唯识所变义就不能成立。反过来说,外境如果是心识所变现,则处所决定义就不能成立。

   二、如果外境是心识变现,外境时间决定(即有一定的时间)这一点不能成立。我们所见的外境,不但有一定的处所,同时也有一定的时间。例如要看雪、要看梅花,一定要在冬天;要看莲花、要听蛙鸣,一定要在夏天。如果外境非实有,一切都是心识所变现,那么夏天想看雪景和梅花,雪景和梅花就可以现眼前;冬天想看莲花、听蛙鸣,莲花就可以现在眼前,蛙鸣之声可以为我们听到。可是事实并不如此,看梅花和雪景仍然要在冬天,看莲花、听蛙鸣仍然要在夏天。既然外境有一定的时间,唯识所变义就不能成立;反过来说,外境如果是心识所变现,则时间决定义就不能成立。

   三、如果外境是心识变现,相续不决定这一点不能成立。相续,是众生的异名,在此处作为人的代名词。人何以称相续,取其轮回生死,相续不断的意思。

   「相续不决定」,是说外境既是一个人的心识所变现,应该由他一人所见,不应该众人共见。所以外人第三点质疑的意思是:照你们唯识家说,外境是心识所变现,如果许多人同在一个地方,由于这许多人的业报各不相同,照理说应该是各人的心识,变现出各人所见的外境,可是事实上许多人在同一场所,所见的外境都是一样。这样看来,许多人共见同一的外境,证明外境实有,这样唯识所变义就不能成立;反过来说,如果万法是唯识所变,有识无境的话,则外境由许多人决定,不能由一个人决定(即「相续不决定」一句颂文),这一点就不能成立。

   四、如果外境是心识变现,事物有作用这一点不能成立。世间万物,各有其作用,如土木砖石用以建屋,米麦粮食用以果腹,如果照你们唯识家所说,外境是心识变现,皆非实有,你们为什么不以土木砖石来充饥,不以米麦粮食来建屋呢

  可是事实上米麦粮食不能建屋,土木砖石也不能充饥。既然万物各有其作用,便是实有的东西,唯识所变义就不能成立;反过来说,外境如果是唯识所变,则万物作用义就不能成立。

   外人以上四点质疑,唯识家如果不能善予解答,不但失去其唯识家的立场,同时唯识之理也不能成立。而唯识家如何回答呢

  他向却以四两拨千斤的方法,用下一颂四句颂文,来解答问难者的质疑。二、第二、三颂——唯识家举出梦等譬喻,证明四义得成,以成唯识义

  第二颂:举梦等四喻,证明四义得成

   颂文:处时定如梦,身不定如鬼,同见脓河等,如梦损有用。

   论曰:如梦意说如梦所见,谓如梦中虽无实境,而或有处见有村园男女等物非一切处,即于是处或时见有彼村园等非一切时,由此虽无离识实境,而处时定非不得成,说如鬼言,显如饿鬼,河中脓满故名脓河,如说酥瓶其中酥满,谓如饿鬼同业异熟,多身共集皆见脓河,非于此中定唯一见,等言显示或见粪等,及见有情执持刀杖遮捍守护不令得食,由此虽无离识实境,而多相续不定义成,又如梦中境虽无实而有损失精血等用,由此虽无离识实境,而有虚妄作用义成,如是且依别譬喻,显处定等四义得成。

  诠释:

   第一颂,是外人提出四点质疑——问难,以如果外境是心识变现,则有四事不能成立。这一颂,是唯识家对外人的解答,举出种种譬喻,证明唯识之理正确无谬。于此亦分四点诠释:

   一、处时定如梦:这一句颂文,是解答外人质问:我人所见的外境,有一定的处所、时间,如果外境是心识所变现,则外境有一定的处所、一定的时间就不能够成立。唯识家解答说:我人所见的外境虽然有一定的处所、时间;但人在梦中时,梦中境界不是也有处所、时间吗

  譬如我们梦中所见,有城市、有乡村,有房屋、有山林;我们在梦中也有白天、有夜间,有早上、有旁晚。梦中的处所、时间等境界,是心识所变现,以此例彼,白天的境界又何尝不是心识所变现

  假使你一定执著于白天的境界是离开识而实有,那你就得承认梦中境界亦是实有;如果你以为梦中境界是心识变现,那就得承认白天境界也是心识变现,因为这二者是相等的啊!

   二、身不定如鬼,同见脓河等:这两句颂文,是解答外人「相续不决定」不能成立的问难。外人质问意思是若外境是心识变现,没有实有的外境,则每一个众生的业力不同,应该各自决定其境界,不应该大家同见一样境界。…

《唯识二十颂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唯识三十颂讲记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