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识二十颂讲记
于凌波释译
星云大师总监修
第一讲 绪论——介绍唯识宗和唯识二十颂
唯识二十颂,是大乘唯识宗所依的一部论典。要讲此二十颂,先要介绍这本书的作者、译者、译本,及这本书的中心思想、和内容纲要。同时,还要略述一下此宗的学统。
在我国,唯识宗是大乘八宗之一,为法相宗的异名。法相宗又名普为乘教宗、应理圆实宗、慈恩宗。由决判诸法体性相状故,名为法相宗。由明万法唯识的妙理故,名为唯识宗。由普为发趣一切乘者故,名普为乘教宗。由所谈的义理,均为圆满真实故,名应理圆实宗。由大唐慈恩寺玄奘、窥基二师所弘传故,名慈恩宗。而此宗的学统,是传自印度的瑜伽行学派。
印度的瑜伽行学派,是佛陀灭度后九百年顷——公元四、五世纪间,大乘佛教继中观学派之后兴起的一个学派,此学派在公元六、七世纪间,为印度大乘佛教的主流。而此学派的始创人,为无着与世亲二位菩萨。
无着梵名阿僧伽Asaga,是印度笈多王朝(公元三二0——五00年)中期的人,住世年代约在公元三六0——四六0年之间。他是北印度健陀罗国富娄沙富城人,出身于婆罗门家庭,父名憍尸迦KauSika,居国师之位,有子三人,长名无着,次子世亲,幼子狮子觉。无着先在小乘佛教化地部出家,相传他因思惟空义不能得入,曾欲自杀,后得遇宾头罗罗汉为讲小乘空观,他初闻悟入,然犹不能满意,传说兜率天宫的弥勒菩萨,降临中印度阿瑜遮那国的瑜遮那讲堂,为无着说五部大论:《瑜伽师地论》、《分别瑜伽论》、《大乘庄严论》、《辩中边论》、《金刚般若论》。唐代遁伦撰着《瑜伽论记》卷一有谓:「慈氏菩萨随无着机,恒于夜分从知足天降于禅省,为说五论之颂……」无着承弥勒之说,集众宣之,由是大乘瑜伽法门传至四方。
无着的著作很多,时有千部论主之称。他所著的《显扬圣教论》,相当于《瑜伽师地论》的节略本;而在《大乘阿毗达磨集论》则建立了法相学,在《摄大乘论》中建立了唯识思想的中心。后来世亲更完成了《摄大乘论释》、《唯识二十颂》及《唯识三十颂》等不朽之作,大成了唯识学的理论。
世亲梵名Vasabandhu,音译婆薮盘豆,是无着的异母弟,生卒年代约在公元三八0——四八0年之间。陈代真谛译《婆薮盘豆法师传》,称他:「于萨婆多部(即说一切有部)出家,博学多闻,遍通愤典,师才俊朗无可为俦,戒行清高,难以相匹。」据说世亲为了取舍阿毗达磨一系理论,他曾匿名化装,到有部的学术中心迦湿弥罗国,学习有部教理四年,后来回到富娄沙富城,用经量部教义,批判有部,集众宣说。且随讲随写,着为《阿毗达磨俱舍论》。此论一出,颇有争论,而无能破之者,时人称此论为聪明论。
世亲在北印度宣扬小乘,隐蔽大乘,其兄无着悯之,托以疾病,诱其来见,命弟子于邻室宣读《华严经.十地品》,世亲闻之,方知其兄苦心。他深悔以往弘扬小乘诽谤大乘的错误,要割舌以谢过。无着对他说:「你先前既用舌头诽谤大乘,现在何不用舌头来赞扬大乘呢
」这样世亲乃舍小入大,广造论释,宣扬大乘。世亲约于八十岁的时候,在阿瑜遮那国逝世,时其兄无着逝世已二十余年。他遗留的著作很多,主要者有:《摄大乘论释》、《唯识二十颂》、《唯识三十颂》、《大乘五蕴论》、《百法明门论》等。
唯识二十颂、又名唯识二十论,亦名二十唯识论,全文一卷,是唯识三十颂的姊妹作,而出于三十颂之前。世亲菩萨建立唯识宗,是以《百法明门论》总其宏纲,以《唯识三十论》完成组织。至于《摄大乘论释》,重在成立阿赖耶识;《唯识二十论》,重在破斥邪说,以明唯识无境之理。是故三十论与二十论两部论典,二十论是破而不立,三十论立重于破。所以在「一本十支」之学——以《瑜伽师地论》为本论,对阐释本论的五蕴论、百法论、二十论、三十论等称支论——中,二十论是「摧破邪山支」。而三十论则是高建法幢支」。
唯识宗所依的经论,有「六经十一论」之说。在六经中以《解深密经》为主依,在十一论中以《瑜伽师地论》为主依。而《解深密经》的《分别瑜伽品》中,已建立了「万法唯识」的思想。经云:「世尊!若彼所行影像,即与此心无有异者,云何此心还见此心
善男子,此中无有少法能见少法,然即此心如是生时,即有如是影像显现。」
以上一段经文,如果加以诠释的话,意思是说:一般以为我人所认识的境,是离心外在的。事实上我人所认识、所分别的,都是自己的心识,并不是真有外在的实境。因为外境是我人心识所变现的,所以当心识分别境时,事实上是在分别我人自己的心识。「此中无少法能见少法」,是说心分别境时,似乎是有所取,有所见,这是不了解「万法唯识所现」的人,不知道这仍是分别自心。因此,下一段经文接着说:「善男子,我说识所缘,唯识所现故。」
同时,唯识宗另一部所依的经典《华严经》,其中也申明此义。如晋译《六十卷华严经.十地品》谓:「此菩萨摩诃萨又作是念:三界虚妄,但是一心作,十二缘分,是皆依心。」此在唐译《八十卷华严经.十地品》中译作:「此菩萨摩诃萨复作是念:三界所有,唯是一心,如来于此分别演说十二有支,皆依一心如是而立。」经文的意思是:一切外境,都是由有情的心识所变现,一切外境诸法,只是虚妄的现象,并没有其实体(自性),所以唯有内识,没有外境。即使是有情(依于十二有支的)生死相续,其原因也不是由于外境,而是由内心的贪爱。以上经文,都是建立唯识的理论根据。
基于以上经论所述,唯识思想的要点,是否定可以做为客观外境的实在性,以建立万法唯识所变的理论,其理论基础可以下列三义说明:
一、世间万法,由根身以至器界,皆是「三能变识」之所变现,而第八阿赖耶识储藏的万法种子,实为万法的本源。
二、三能变识变现时,各各识体上变现出相、见二分,见分是能认识的主体,相分是所认识之境的影像,由见相二分的「能分别」与「所分别」,始有宇宙人生的存在。
三、宇宙人生,因相、见二分而显现,而相、见二分又皆为心识所变现,离此心识即无宇宙人生之存在,此所以成其万法唯识之义。
而唯识二十论的宗旨,即在于破斥外境实有的思想,以成其唯识宗义。二十论所破斥的对象,即是执外境实有的实在论者——其中包括着印度六派哲学之一的胜论派,及小乘佛教的萨婆多部(即说一切有部)、经量部、犊子部、正量部、大众部等。这在二十论颂文之后的长行中虽然没有指明,但在唐代窥基大师的《唯识二十论述记》中,却有明白的记载。
唯识二十颂,在我国共有三种译本。最早的译本,是南北朝时代北魏般若流支所择,名《大乘楞伽经唯识论》;其次是陈代真谛三藏所择,名《大乘唯识论》;最后的译本是唐代玄奘三藏所译的《唯识二十论》。同时,这三种译本不但在内容上互有出入,在颂文的数量上也不相同。般若流支的译本,文多颂少,有二十三颂;真谛的译本,文少颂多,有二十四颂;而玄奘所译的,文颂均等,有二十一颂——于正文二十颂之外加一结颂。以上三种译本,均收入大正藏第三十一册。我们现在所使用的,是玄笑三藏的译本。
玄奘大师是我国的四大译经家之一,也是唯识宗的开创人。他俗家姓陈名祎,河南偃师人,隋文帝开皇二十年生。他有兄长捷,早年在洛阳净土寺出家,奘师亦于十三岁时随兄出家。唐高宗武德元年,与兄同入长安,寻赴成都参访。武德五年受具戒重回长安,从法常、僧辩二大德听《摄大乘论》,以诸师所说,各异宗途,圣典亦有隐晦,不知所从,乃欲西行天竺以明之。表请不许,奘师不为屈,乃就番人学书语,唐太宗贞观三年,私发长安,途中历经险阻,历时五年,始抵中天竺,于那烂陀寺,依戒贤论师学《瑜伽师地论》及十支论奥义五年。复从胜军居士学《唯识抉择论》及《庄严经论》等论典二年。
奘师于贞观十九年回国,由天竺携回梵典六百五十余部,归国后广译经论,先后译出七十五部,一千三百余卷,其中关于法相唯识一系的,有《解深密经》、《瑜伽师地论》、《摄大乘论》、《大乘五蕴论》 、《百法明门论》、《唯识二十颂》、《成唯识论》等多种。奘师唐高宗麟德元年圆寂,享年六十五岁。奘师之后,唯识之学,由其上座高弟窥基大师绍述之,而建立我国的唯识宗。
唯识二十颂一书,在印度的注释极多,以世亲菩萨的弟子瞿波论师为首,共有十余种注释本,其中以护法论师所造的《成唯识宝生论》五卷(唐代义净法师译),最为重要。我国注释二十颂的,有窥基大师撰《唯识二十论述记》二卷,新罗圆测撰《唯识二十论疏》二卷等。
奘师译本的文字体裁,是采用似诗非诗的偈颂式,每颂四句,每句五字,共有二十一颂,每颂之后有长行加以解释(其实这种解释,现代人很难看得懂。)二十正颂之后的一颂是结叹语,用以结束全文,所以实际上仍算是二十颂。此二十颂和三十颂一样,也是世亲菩萨假借外人质疑问难,用一问一答的颂文,来解释「唯识无境」的道理,以破斥执着外境实有的小乘外道。
外人所提的质问难,计有七点:
一、四事不成难:这是胜论派、大众部、犊子部、正量部、萨婆多部、经量部、顺正理师等的主张,他们以四事为例,而难唯识之理不能成立。他们的意思是:如果只有内识,没有外境,则对外境的认识,有一定的处所、时间,应不能成立;能缘之心具有普遍性也不能成立;世间的事物各具有其作用这一点也不…
《唯识二十颂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