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八识规矩颂》讲记▪P2

  ..续本文上一页具足,八者胜辩言词,九者声音美好,十者忍辱知足。<瑜伽师地论> 卷八十一中,对此有更详尽的说明。不过这个名词现在已通俗化了,变成泛称出家众的名称了。

   八. 玄奘: 我国最有名的三藏法师,曾到印度求法,下一节再详予介绍。

   九. 造: 造是著作的意思,如各种论典,均称某某造

  

  三 历史上伟大的译经家玄奘大师

   玄奘三藏,河南偃师人,生於隋文帝开皇二十年 (公元六零零) ,俗家姓陈名纬,有兄长捷先在洛阳净土寺出家,师於十三岁时亦随兄出家,就慧景听 <涅槃经> ,就严法师受 <摄大乘论> 。武德元年,与兄同入长安,未几赴成都,就道基、宝迁二师学 <摄论>、 <毗昙> ,武德五年受具戒,再入长安,时有法常、僧辩二大德俱讲 <摄论> ,师又就听之,以诸师各异宗途,圣典亦有隐诲,不知适从,乃欲西行天竺以明之,表请不许,师不为屈,乃就止蕃人学西域书语,於贞观三年私发长安,西行求法。

   师经兰州出玉门关,涉八百里流沙,途中失水,师誓西行一步而死,不愿东退一步而生,历经艰险,抵达高昌国,高昌国王麴文泰崇信佛法,於师礼供殊厚,派遗车马侍从,送师西行,经阿耆尼等国,度葱岭,至素叶城,谒突厥叶护可汗,再度铁门西行,於贞观七年始抵印度。他曾到过乔赏弥、阿瑜陀、舍卫城诸国,後来到中不竺那烂陀寺,依护法论师弟子戒贤 (时已逾百岁), 学 <瑜伽师地论> 及十支论奥义,前後为时五年,复从杖林山胜军论师学 <唯识抉择> 及瑜伽、因明之学。然後巡礼圣迹,遍历天竺诸国,参访各地论师,之後再返那烂陀寺。以其和会中观、瑜伽二宗所造之 <会宗论> 三千颂呈戒贤论师,戒贤称善。

   时戒日王致书戒贤,请差大德四人,善大小内外之学者,与乌荼国小乘论师辩论。奘亦受是命,以 <制恶见论> 一千六百颂一破得乌荼国小乘论师之 <破大乘义七百颂> ,由是声誉益著。贞观十五年,戒日王於曲女城设大会,与会者有十八国王,大小乘僧三千馀人,婆罗门及外道亦数千人。奘师受请登宝床为论主,以有名之 <真唯识量颂> 论文,阐扬大乘,破斥异说。大会十八日,无能破之者,戒日王宣布论主获胜,与会者共尊之为 [大乘天] ----大乘的圣人。

   奘师於贞观十九年初,奘师回至长安,道俗出城相迎者数十万。二月谒太宗皇帝於洛洛阳,太宗迎慰甚厚。奘师由天竺请回经典六百馀部,谒於长安弘福寺从事翻译,先後译出经论七十五部,一千三百三十五卷,其中以法相唯识一宗的经论为主。如於贞观二十二年译出 <瑜伽师地论> 百卷,以後络续译出 <解深密经>、 <摄大乘论> 、 <百法明门论>、 <大乘五蕴论>、 <唯识二十颂> 、 <唯识三十颂> 等。

   奘师译 <唯识三十颂> 时,本欲将十家释论各别全译,後以弟子窥基之请,糅集十家释论成为一部,其间异议纷纭之处,悉折中於护法之说,这就是中国唯识宗的基本典籍 <成唯识论> 。奘师之学,由窥基继之而加以发扬,开创了我国法相唯识一宗。

   <八识规矩颂> ,是奘师译得上千卷唯识经後,於 [八识] 作一提纲携领之作。奘师一生 [译而不作] ,他除了一部 <大唐西域记> 流传下来外,在天竺所写的 <会宗论> ,<制恶见论> , <三身论> ,可惜都未译成汉文,梵文本已失传,而今流传下来的,就只有这 <八识规矩颂> 十二首颂文了。

  附记: 相关名相表解

   一. 四大、五蕴: 四大具称四大种,为宇宙间物质的基本因素,大者普遍义,种者因义。 五蕴,为构成器世间与有情世间的质料,蕴者积聚义。我人的身心,前者是四大(色蕴) 的组合,後者是受、想、行、识四蕴的组合,即所谓五蕴和合的生命体。

   │ 地----以坚为性

   四大种│ 水----以湿为性

   │ 火----以暖为性

   │ 风----以动为性

  

   | 色蕴----色为质碍义----为四大组合----物质--------色

   │ 受蕴----领纳----一苦乐感受----|

   五蕴--│ 想蕴----摄取表象----形成概念--│----精神作用----心

   │ 行蕴----造作----意志行为------│

   │ 识蕴----了别----认识作用------│

  

   二. 十二处、十八界: 五蕴是精神和物质的组合,事实只是色、心二法。物质是色法,色法粗显易解,所以归纳为一色蕴而诠释之; 受、想、行、识四蕴是心法,心法 [冥漠难彰] ,所以开为四蕴以诠释之。但众生根器不一,迷悟程度不等,有人迷於心而不昧於物,故佛陀为之五蕴; 开心法为四,合色法为一。有人昧於色而不昧於心,佛陀复为之说十二处----合心法为一个半,开心法为十个半。亦有对色、心二法俱不了解者,佛陀复为之说十八界----开色法为十个半,开心法为七个半。其实这全是由色、心二法开展出来的。十二处、十八界如下表所示:

  

  第二讲 唯识大意

  一 唯识学统

   <八识规矩颂> ,是诠释 [八识] 的颂文。八识,是唯识学的基本理论。因此,要学习 <八识规矩颂> ,必先对唯识学有所了解,不然,根本不知道诠释八识的意义何在。於此先把唯识学的大意作一概述,并且先自唯识学的学统作一介绍。

   唯识学、是法相宗的宗义。而中国的法相宗,是源自印度的瑜伽行学派而建立的。原来印度的大乘佛教,以 [中观学派] 与 [瑜伽行学派] 为二大主流。中观学派,是公元二、三世纪间龙树菩萨所建立的。佛灭度後七百年,南印度龙树菩萨出世,当时凡夫外道、执著於我法实有,小乘有部,执著於我空法有。执常执断,计一计异,是一个邪说充斥的时代。龙树广造论典,揭示 [诸法性空] 之义,破诸邪执,大成佛教空宗。此宗是依龙树的 [中观论] 一书而建立的,後世称之为 [中观学派] 。此後二百年,中观学派的学说是印度大乘佛教的主流。

   但龙树提倡的空观,是以 [缘起性空] ,诸法无自性立论,并非徒持空见,妄计一切皆空。唯傅至後世,则流为 [恶取空] ,於世俗谛,不施设有; 於胜义谛,真理亦无。此谓之恶取空,亦谓之沉空。佛灭後九百年顷,无著、世亲二大菩萨出世,当时印度的思想界,一方面是中观学派的空----一切皆空的恶取空,一方面是小乘外道的有----我法实有或我空法有。沉空或实有,皆是邪执,因此无著世亲二菩萨,资於小乘之实有,鉴於大乘之沉空,揭示大乘有义,大成大乘有宗。有宗之有,破斥我法二执,故不同小乘之有; 遮遣恶取空见,以矫治大乘沉空。故此有是真空妙有,唯识中道。

   大乘有宗,是依据弥勒菩萨的 <瑜伽师地论> 、 <大乘庄严论> 、 <辩中边论> 、 <金刚般若论> 、 <分别瑜伽论> 等五部大论而建立的。据说兜率天弥勒内院的弥勒菩萨,曾降临中印度阿瑜陀国,在瑜遮那讲堂,为无著说五部大论。事实上,弥勒菩萨并不是历史上实有的人物,或者是世间另有一位弥勒之人。或谓五部大论可能是无著所作,托以弥勒菩萨之名以示矜重。无著以 <瑜伽师地论> 为本论,又造 <显扬圣教论> 、 <摄大乘论> 、 <顺中论> 、 <集论> 等论典,演说瑜伽教理,故後世之为 [瑜伽行学派] 。

   世亲是无著的异母弟,约在公元第五世纪初年出生。他初在小乘有部出家,修学小乘。他欲深究有部教理,曾到有部根据地伽湿弥罗城,精研有部教理四年,後来著造 <俱舍论> 一书,为中国俱舍宗所依的论典。世亲在北印度弘扬小乘,无著悯之,托以疾病,诱其来见,为之具说大乘要义。世亲闻兄教诲,自小乘转入大乘,继承无著的学说,广造论典,大成法相唯识宗义。世亲在唯识学方面的著作,主要者有 <摄大乘论释> 、 <百法明门论> 、 <大乘五蕴论> 、 <唯识二十论> 、 <唯识三十论> 等。其中尤以 <唯识三十论> 一书,为唯识学理论的基础。世亲之後,十大论师相继出世,各为 <唯识三十论> 造释论,阐扬此派学说。十大论师中,以护法的贡献最著。

   护法的弟子戒贤,在中印度佛学中心那烂陀寺,弘扬唯识。公元七世间,玄奘大师西行求法,从戒贤学唯识五年。回国之後,广译有宗经论。奘师曾把十大论师各造的 <三十论> 释论携回国内,欲各别翻译,後以弟子窥基之请,以护法的释论为主依,糅合十家之说,综合而成 <成唯识论> 。窥基继承奘师之学,造 <成唯识论述记> 、 <成唯识论掌中枢要> 、 <瑜伽论略纂> , <杂集论述记> 等著述,大成我国法相唯识一宗。

   窥基之後,代有传人,窥基的弟子慧沼,造 <成唯识论了义灯> 、 <因明篡要> ; 慧沼的弟子智周,造 <成唯识论演秘> 、 <因明疏前记> 及 <後记> 。智周的 <成唯识论演秘],与窥基的 <成唯识论掌中枢要>, 及慧沼的 <成唯识了义灯> ,合称为 [唯识三疏]为研究 <成唯识论述记> 必读之书。智周的弟子如理,又作 <成唯识论疏义演>、<成唯识论演秘释> ,内容则流於琐细。此宗成立之後,百馀年间,学习者甚众,宗风颇盛。唯後来华严及禅宗兴起,且如理之後,後继无人,此宗就逐渐衰微了。到唐武宗会昌法难兴起,此宗一脉相传的论疏多被焚毁,此宗就逐渐失传了。

   明季末年,普泰、明昱、德清、智旭诸师,及王肯堂、王□诸居士,曾从事研究,唯以重要注疏散佚,所得成…

《《八识规矩颂》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唯识二十颂讲记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