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果有限。未几清兵入关,研究风气也就中断了。到了清季末年,石棣杨仁山创设金陵刻经处,自日本请回我国散佚经典三百馀种,其中不乏唯识论疏,刻版重印,加以提倡。入民国後,学人研究唯识,蔚为一种风气,南有南京 [支那内学院]的欧阳渐,北有北京 [三时学会] 的韩清净,以及太虚大师创立 [武昌佛学院] 的师生,都研究及弘扬唯识,此千年绝学,乃重告复兴。
二 万法唯识
唯识学的基本理论,即所谓 [万法唯识] ,唯识家以为,宇宙间一切法相 (现象) ,全是识所变现,此即所谓 [唯识无境] ----境,就是宇宙万有的一切现象。这一切现象,非外在的真实存在,而是识所变现出来的。这叫做: [识所缘,唯识所变] 。
识是什麽
<大乘义林章> 曰: [识者心之别名] ,又曰: [识者心也,由心集起彩画为主之根本,故经曰唯心; 分别了达之根本,故论曰唯识。或经义通因果,总言唯心,论说唯在因,但称唯识。识了别义,在因位中识用强故,说识为唯,其义无二。二十论曰: 心意识了,名之差别。]
由上文可知,识就是心。但此心,并非我人胸中的肉团心。胸腔中的肉团心,只是循环系统中压衔血液的器官,没有了别认识的作用。或有人曰,既然不是胸中的肉团心,当然是脑袋壳中的大脑。这也只对了一半,因为离开大脑固然没有识,但大脑并不是识。这好比有了灯管 (电灯泡) 电才会发光,但灯管并不是电。灯管只是物质性的工具,通上电流才会发光。以此类推,大脑也只是物质性的工具,如果没有识,它同样没有了解、分别的认识作用。
识究竟是什麽
事实上,识只是一种 [功能] ,功用和能力。简单的说,识就是一种
[能量] 。我们由下列三种界说,以说明之:
一. 识不是一种有质碍性的物质,而是一种功能。识有四个名称,曰心、意、识、了,唯识家解释这四种名称,谓: [积集义是心,思量义是意,了别义是识。] 如抬头见时钟,这是明了; 继而分别时间,是名分别。而此四种名称,指的都是一种无质碍性的功能。并且八种识均有这四种功能。都可通称为心、意、识、了,不过以功能殊胜来说,则第八识积集诸法种子,生起诸法,名之为心; 第七识恒审思量,执著自我,名之为意; 前六识了别各别粗显之境,名之为识。以上数者,只是一种能变的法性,而法性是离开名称言说的境界,唯识之教,是 [即用显体] 。说到其体,名为 [如如] : 说到其用,名为 [能变] 。 [能] 则势力生起,运转不居; [变] 则生灭如幻,非实有性。唯识立论,谓离识之外,无有外境。而所谓识,亦不过为一能变的 [功能] 而已。
二. 识的功能,非局限於肉身,而交遍於法界 (全宇宙) 。大脑是有质碍性的物质,而识是无质碍性的功能。大脑的感觉神经、运动神经,作用只限於我人的身体;而我人的识,目之所见,耳之所闻,以至於意之所思 (所谓法境) ,山河大地,日月星晨,皆在我人心识之中。识量同於虚空而无极,因此识的功用交遍法界 (此系就种子而言,至於识的现行,则随量之大小而有局限。)
三. 识为种子起现行,而种子起现行必待众缘。识本来是一种功能,此功能未起现行时,不称识而称种子; 种子起现行时,不称种子而称识。所以种子是潜在的功能,识是潜在功能发生的作用。而种子起现行,必待缘具。此缘有四种,曰因缘、等无间缘、所缘缘,增上缘,此於後文再释。
三 唯识中道
公元七世纪间,印度的戒贤论师,依 <解深密经.无自相品> ,将如来一代时教,判为 [三时教相] 。这三时教相是:
一. 第一时有教: 如来为使一切起惑造业的众生,入於佛道,而说业感因缘诸法,即四圣谛十二因缘法门,令诸凡夫外道趣入小乘教法。
二. 第二时空教: 如来为使一切虽断我执未断法执的小乘者,宣说诸法皆空之理,为令诸小乘趣入大乘的教法。
三. 第三时中道教: 如来更为欲断除小乘人偏有,及大乘人偏空的执著,而说非有非空的中道教。此中道教圆融俱足,是如来究竟了义的大乘教。
以上三时教内,前二时为如来的方便教法,是不了义教; 第三时为如来的真实教法,是了义教。而法相唯识宗的教义,便是宣说三自性、三无性的唯识中道,故法相唯识宗又称为中道宗。
中道是什麽
经云: [中以不二为义,道以能通为名。] 中道是离开二边对立----离开常、断二见、有、无两边,而臻於不偏不倚的中正之境。
唯识中道,是建立在三自性和三无性的理论基础上。唯识家以为,世间万法----一切存在的事物,都有三自性,也都有三无性。三自性是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圆成实性;
而三无性是相无性,生无性,胜义无性。
原来唯识学立论,以为宇宙万法,皆是能变的心识、所变起之境,这即是 [万法唯识] 。而心识所变的外境,依其原始的性质,可分做三类:
一. 妄有性: 这类事物本来没有本体,是我人假立名相而有的,而我人却普遍的执著计较,计较的对象,不外是名称言说或义理,名称言说不是实有,只有 [妄有]。
二. 假有性: 这类事物,是因缘和合----众多因素条件所生起的,如以砖瓦木石筑成房屋,以泥土工具做成瓶钵,它没有本身的实体、自性,不过是 [组合] 的存在(仗因托缘的生起存在) ,这也不是实有 ,只是 [假有] 罢了。
三. 实有性: 这是诸法的实体、自性,它不是虚妄的、暂时的存在,而是绝待的、超越的存在,事实上这是诸法绝待的理体,也即是 [实性] ----真实的存在。
以上三类,在佛学术语上称为 [三自性] ----即是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圆成实性。如 <解深密经> 上说 : [云何诸法遍计所执相,谓一切法,假名安立,自性差别,乃至为令随起言说; 云何诸法依他起相,谓一切法缘生自相......云何诸法圆成实相,谓一切法平等真如。] 经文中的 [相] 字,在此处就是性的意思。所以,换一个方式说,三自性就是:
一. 遍计所执性: 这是我人对一切事物,普遍的执著计较。执著於五蕴和合的假我为实我,执著於条件组合的假有为实法。或执於相,或执於名,或执於义理,时时计较,处处计较,这一切执著计较,就是我人烦恼生起的原因。
二. 依他起性: 依他起的 [他] ,指的众缘----众多的因素条件。世间万有,没有孤立生起或存在的,全是因素条件的组合。既是组合,就会随著组合条件的改变而变化。所以它没有 [自性] ----即是没有固定不变之性。
三. 圆成实性: 圆者圆满,成是成就,实是真实,合而言之,就是圆满成就的真实体性。这真实体性不是事相,而是 [理性] ----超越相对的绝待真理。也就是二空 ----在我空和法空之後,所体证的理体。这理体也就是真如。
三自性,是以依他起性为中心。仗因托缘生起的事物,只是暂时的现象,不是永恒的实体。我人若在这因缘和合的事物上执著计较,这就是遍计所执性----普遍的计较执著,执我执法、执常执断。如果彻悟诸法缘生,常一切时,在依他起诸法上、无遍计所执的实我实法,这就是圆成实性。 <唯识三十颂> 上说 : [依他起自性,分别缘所生,圆成实於彼,常远离前性。] 前性,指的是於依他起法上,远离普遍执著计较的遍计所执性。
因此,圆成实性,是 [二空] ----我空、法空之後,所显的圆满成就的诸法实性,也就是依他起诸法的 [法性] 。
一切诸法,各具三自性,同时也各具三无性,那就是相无性,生无性,胜义无性。无性,就是无自性。试想,宇宙万有,无非全是一时组合的假相,依此假相,而立假名。我人在这一切假名、幻相上执著计较,假名幻相何尝有其自性
其次说生无性,依他起之法,是仗因托而生起的,它是随著因缘的聚散而生灭,它何尝有固定不变的自性
最後是胜义无性,所谓胜义,就是真如。 <唯识三十颂> 曰: [此诸法胜义,亦即是真如,常如其性故,即唯识实性。] 唯识实性就是圆成实性。圆成实性是超言绝虑的绝待之法,显二空之妙理,所以说胜义无性----胜义如果有自性,就不是绝待的胜义了。
附记: 相关名相表解
一. 三自性: 三自性为唯识宗一切法义的根本,南海寄归内法传曰: 相宗以三性为宗。
│遍计所执性----於依他起之事物上、分别执著名相,妄认为实我实法。
三自性--│依他起性----万法皆以因缘和合生生起,只是组合,而无自性。
│圆成实性----於依他起法上、常一切时远之离执著,即圆成实性。
│相无性----此相为妄情所现,假名安立,故无自性。
三无性--│生无性----仗因托缘而起的事物,只是组合,而非实有,故无自性。
│胜义无性----胜义是二空所显真如,真如若有自性,就不是绝待的胜义了.
二. 三性中道: 中道是远离空有二边,无增无减的意思。世间一切法,每一法都具足三性,谓之 [三性各具中道] ,也各具三性对望中道。
│情有----非空
│---遍计所执性│
│ │理无----非有
|
│
│…
《《八识规矩颂》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