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八識規矩頌》講記▪P20

  ..續本文上一頁七末那相應。

   心所有法共五十一個,何以除此十八個外,其馀叁十叁個心所全不與末那識相應呢?因爲末那識性唯無記,並不是不善性,所以兩個屬於不善的中隨煩惱不與相應。末那行相微細,而十個行相猛利的小隨煩惱也不與之相應。末那唯緣現在境,它沒有希望、不印持決定、也不憶念過去,也不須定境,所以別境中的欲、勝解、念、定、四心所不與之相應。

   末那識唯執著自我,愛戀自我,故沒有嗔心所。末那唯執我見,所以無疑心所。末那性染,故不與十一善心所相應。末那不造善惡業,故無追悔心所。末那不緣外境,不感身心重昧,故無睡眠心所。末那於意言境(意之所思)不起推度,故無尋、伺心所。

  (2) 次頌诠釋

   第七識頌的次頌,四句頌文是:

   恒審思量我相隨,有情日夜鎮昏迷,四惑八大相應起,六轉呼爲染淨依。

   在這四句頌文中,包括叁個主題,即是行相、業用、作依。分述如下:

   5.行相:首句「恒審思量我相隨」,是明末那的體性及行相。〈唯識叁十頌〉頌文: 「思量爲性相」,意思是說末那以思量爲性,以思量爲相。不過認真的說,思量只是末那的行相(末那識見分的行相)。末那識的體性,微細難知,舉用顯體,就說末那是「思量爲性相」了。

   思量又名意,往寬泛的地方說,八個識皆可稱意,皆有思量。但以作用殊勝說,只有末那識稱思量。八個識的思量作用,有下列四種分別:

   1.恒而非審的思量,此指第八識,第八識無始以來,恒時相續,而不審察。

   2.審而非恒的思量,此指第六識,第六識有思量作用,但有時中斷。

   3.非恒非審的思量,此指前五識,前五識既不恒常,也不審察。

   4.既恒又審的思量,此指第七識,第七識恒時相續,且審察思量。

   由上看來,唯有第七識是「恒審思量」。它思量什麽呢?它一味執取我相,從不暫舍。而我相,又有人我相與法我相的分別。人我相,就是執著於有情的生命體爲實我;法我相,是於世間仗因托緣生起諸法上,執爲實法。或問,末那識所執的我相,是人我執呢?還是法我執?據唯識學理論,是二執俱通的。因爲第七末那識不了解阿賴耶識也是因緣生起的假法,以阿賴耶識執持根身、器界,故執我法爲實有。護法論師曰:「五八無法亦無人,六七二識甚均平。」是指五識八識無我法二執,六識七識有我法二執。

   6.業用:頌文「有情日夜鎮昏迷」句,是指末那的業用。有情,是指一切衆生,一切衆生各有八識,各以末那識執著自我。以執自我故,便有了彼、有了他,就有疆界與分別。爲了自我的生存、享受,則衣食財産,名譽地位,貪得無厭,攫取追求。甚而爲了保護自我的利益,不惜損人利己,鬥爭不已。這一切,不全是以執著自我而沈醉昏迷嗎?有情日夜鎮昏迷著,日夜表示生死,鎮是常的意思。一切衆生,沈迷於生死苦海,無以自拔者,皆以有我執之故也。

   7.作依:作依,是指第七末那,爲第六識的染淨依。頌文:「四惑八大相應起,六轉呼爲染淨依。」四惑,是我貪、我癡、我見、我慢,八大,是八個大隨煩惱心所。四惑八大相應而起,就使這個本是中庸無記的末那識成爲染汙識,所以末那號稱「染汙意」。

   在唯識學上,以第八阿賴耶識爲本識,前七識通稱轉識,因爲前七識都是由本識轉變生起之故。前七識雖然同稱轉識,但彼此間又有相生爲依的關系。如第六識以第七末那(意根)爲所依,第六意識得以生起。前五識又以意識爲所依(分別依),前五識得以生起。因此,前七識對本識而言,稱七轉識;前六識對末那識而言,稱六轉識,這是約前六的染淨轉易而說的。因爲前六識的轉染轉淨,全受末那識爲影響故也。

  (3) 末頌诠釋

   第七識頌文的末頌,是頌第七識依無漏種子,轉識成智----由有漏的第七識,轉成無漏的平等性智。頌文全文是:

   極喜初心平等性,無功用行我恒摧,如來現起他受用,十地菩薩所被機。

   在這四句頌文中,包括有叁個主題,即智力、轉依、果德,茲分述如下:

   8.智力:是末那識在修行階位中,依無漏種子轉識成智的情形。「極喜初心」四字,極喜是十地中初地歡喜地的異稱,初心是登入初地入心。修唯識行,至初地入心,此時分別起的我法二執已斷,第六識由此際初轉爲下品的妙觀察智,而末那識亦由此際轉爲下品的平等性智。此即所謂:「六七因中轉,五八果上圓」,六、七二識在登入初地已開始轉識成智,而五、八二識必須到十地滿心,金剛喻定無間道之後,才轉爲成所智和大圓鏡智。末那識在修行位次中有叁個位次,曰生我見相應位,法我見相應位,平等性智相應位。1)生我見相應位,又稱人我見相應位,凡夫、二乘有學、或七地以前菩薩,以有漏的第七識見分、緣第八識見分執持爲我,此時稱生我見相應位。2)法我見相應位,指凡夫、二乘及未得法空智的菩薩,在法空智未現前時,末那識見分緣第八異熟識,法我執尚未斷除,此時稱法我見相應位。3)平等性智相應位,修行菩薩於登地後的見道位、修道位上,法空智果現前時,平等性智生起,稱平等性智相應位,以至於證得佛果,亦爲此位所攝。以上叁位,前二位是有漏,後一位是無漏。有漏位中,第一位是染汙位,第二位是無染位。

   9.轉依:「無功用行我恒摧」,無功用行,指第八地。第七識爲第六識之根,第六識爲第七識所發之識,在見道位前的資糧位、加行位上,以第六識的聞、思、修叁慧,修習生、法二空的觀智,對於第六識分別起的我法二執,盡力伏滅。到初地入心,始契合二空,見道證理,這時分別起的我法二執已滅,證得妙觀察智。而第七識亦藉著第六識斷執的力用,來阻礙自心俱生起的我法二執現行(第七識無分別起的我法二執),以此生起無漏的體性,轉爲下品的平等性智。但這只是第一番轉,此後仍須藉第六識的推動力,續作二空觀。而俱生我執非常頑強,由初地到七地所修的觀行,不是「任運而轉」,仍屬於有功用行。也就是行者入觀時,無漏智現前,使俱生我執受到壓製,但出觀後無漏智不能相續,我執又生。必須至第八不動地,其時觀行任運而轉,自然發生作用,無漏的生空觀智,即恒時無間斷現行,俱生我執永伏不起,即「無功用行我恒摧」,此際就轉爲中品的平等性智,也就是第二番轉。在此以後,仍須藉著第六識的綿密觀察,再來伏滅俱生法執,進而斷所知障。一直到證得佛果的究竟位,煩惱、所知二障,種子、現行俱盡,這時平等性智轉爲上品,才算圓滿。

   10.果德:此「如來現起他受用,十地菩薩所被機。」二句,是指平等性智的妙用。菩薩證得平等性智,了解自他不二,爲大悲心所驅使,而不住生死,不住涅槃,度他衆生。進而隨順所應度化的機宜,示現各種不同的身相和國土,爲十地菩薩衆,現大神通,轉正*輪。

   如來、指證覺的佛陀,如來所示現的身相,自性身、受用身、變化身叁種。自性身又名法身,爲一切諸法自性的本體,真常不變,無生無滅,而爲受用、變化二身之所依止。

  〈成唯識論〉曰:

   「自性身者,謂如來真淨法界,受用變化平等所依,離相寂然,絕諸戲論,具無邊際.真淨功德,是一切法平等實性,即此自性,亦名法身,大功德法所依止故。受用身,此有二種,一自受用,謂諸如來於無數劫修集無量福慧資糧所起無量真實功德,及極圓淨常遍色身,相續湛然,盡未來際,恒常自受用廣大法樂。二他受用,謂諸如來由平等性智,示現淨功德身,居純淨土,爲住十地諸菩薩衆現大神通,轉正*輪,決衆疑網,令彼受用大乘法樂,合此二身名受用身。變化身,謂諸如來由成所作智變現無量隨類化身,居淨穢土,爲未登地諸菩薩二乘異生稱彼機宜現通說法,令各獲得諸利樂事。」

   以上叁身,如來以他受用身,爲十地菩薩示現。如來現起的他受用身,何以獨被機於十地菩薩呢,因爲地前行者沒有證得真如,仍有人相在,是佛變身度化的對象,要到十地菩薩地位,才能見到如來的受用身。

  【附 錄】相關名相表解

   1.第七識境量界地等總表:

   境-真帶質境。

   量-非量。

   叁性-有覆無記

   界地-欲界、色界、無色界。

   相應心所-遍行五、別境一(慧)、善十一、根本煩惱四(貪、癡、慢、我見)、大隨煩惱八,共十八心所。

   第七識 依緣-根(末那依阿賴耶爲根據)境(阿賴耶見分)、作意、根子依,共四緣。

   體相-恒審思量,執著自我

   業用-爲前六轉識染淨之依。

   斷惑-極喜地初心,俱生我法二執初伏,初轉下品平等性智。到第七遠行地後(八九十地),俱生我執永斷,轉中品平等性智。金剛喻定現前,俱生法執永斷,轉爲上品平等性智。

   果用-現起他受用身,以十地菩薩爲所被機而教化之。 

  

  第十二講 第八識頌   

  一 首頌诠釋

   第八阿賴耶識,是八個識中最重要的一個識。它是前七識的根本 (前七識由第八識的種子生起) ,也是宇宙萬法的本源。這宇宙萬法本源作何解釋

   原來第八識攝持萬法種子,在 [因能變] 時,種子生起第八識; 在 [果能變] 前七識相繼生起,八識識體各各生起相、見二分。而第八識的見分,是識體 [能認識] 的功能,它所認識的對象就是相分。第八識所緣的相分,是 [根身、器界、種子] ,根身就是有情的肉體,第八識 [攝爲自體]; 器界就是有情身外的物質世界,第八識 [領以爲境] ; 種子就是能生起萬法的功能 (可以說就是一種能量) ,第八識 [持令不失] 。由第八識的種子 [起現行] 生起萬法,這時就有…

《《八識規矩頌》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唯識二十頌講記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