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2010年觀音法會開示之(七)腳踏實地踐行六度

  2010年觀音法會開示之(七)腳踏實地踐行六度

   爲修持成佛要發殊勝菩提心!

   爲度化一切父母衆生要發誓修持成佛!

   爲早日圓成佛道要精進認真聞思修行!

   今天是觀音法會的最後一天。我們前幾天講的是六波羅蜜,這些是我們必須要修的。每一個波羅蜜都非常的重要,都是大乘修行人必須要學修的法。六波羅蜜也是有次第的,最好按次第來學,按次第來修,這樣才能成就,要不然的話很難。說起來非常容易,做起來非常不容易。

   布施波羅蜜,主要是舍掉貪心。布施主要是對治貪的心,要有施舍心,舍掉對身體與受用、對善法、善事的貪著與貪念。不能貪著于自己的身體與受用,也不能貪著于自己所積累的善法。若是對這些沒有貪念,就是布施。

   持戒主要是心裏清淨。如果心裏不清淨的話,很難!心裏清淨了,這就是持戒。如果,雖然在表面上受了很多戒,但是心裏如果沒有變清淨,持戒還是不會圓滿。要想心裏清淨,首先就要舍下,舍掉對身體、對受用,對自己所積累的善法、善業的貪著與貪念,這樣心裏才會清淨。

   忍辱主要是在一切逆境當中心不亂、心不動。不管是在生活中、工作中,還是在修行的過程中,遇到了坎坷、磨難、逆境,心沒有隨著動、心沒有亂、沒有生起嗔恨心等煩惱,能夠保持穩定,保持不動,這就是忍辱。這也是和前面的戒律有關系。心裏清淨了,才不會動搖,若是心裏不清淨的話,仍然會動搖,再怎麼壓製也壓不住,控製不了,自然就會動。

   禅定是在一切善緣當中,心能夠專注,不散亂,也可以說是自在了。自己要想一種善法,要觀一種善緣,心讓它怎麼想就怎麼想,讓它怎麼定就怎麼定,讓它怎麼樣就怎麼樣,因爲心自在了,不散亂了,不隨便跑,不隨便動了,這就是禅定。

   禅定和前面講的忍辱也有關系,若是你的心沒有在逆境當中磨練過,若是不能經過這些考驗,心無法能夠得到自在,也無法讓它不散亂。首先要在逆境中磨練、鍛煉這顆心,要去超越逆境,遇到再大的逆境、再大的違緣障礙,心也能夠如如不動,禅定的功夫自然就能圓滿。要不然的話很難!沒有超越,心怎麼能得到自在?如果心不自在,怎麼能不散亂?怎麼能達到如如不動呢?

   然後是智慧度。不管是屬于世俗谛的法,還是屬于勝義谛的法,都在掌握之下,都是了了分明,一點都不迷惑,這就是智慧。不管從相上還是從體上,都很明了。相上的這些所有緣起法也了了分明,體上的事實、真相、真理也了了分明。

   對諸法了了分明,這就是智慧,這個和禅定有關系,這種智慧是從禅定中産生的。如如不動就是了了分明,了了分明就是如如不動;如如不動當下即是了了分明,了了分明當下即是如如不動。這都是不動而動,動而不動,這些都是究竟的、圓滿的。

   我們作爲修行人,這些初學者,很難達到這種境界,很難做到這些,這是很自然的。這都是佛菩薩的境界,是我們要達到的目的。我們修布施,最後就是要達到剛才講的那種境界。我們通過修煉最後都能達到,但是有過程,一下子誰也達不到,這得一步步來。

   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智慧都是,是一步步修來的,需要一點一滴地修。通過這樣修煉,我們也能達到那種境界。那個時候我們也超越了,也解脫了,也成就了。不要覺得太難了,然後就泄氣了。

   現在對我們來說也不難。爲什麼呢?我們現在有方法了,我們通過這些方法很快就能達到這種境界。雖然那些境界都很高,很偉大,很了不起,但是我們現在也有佛法了,也有辦法了,我們也快成就了。尤其是我們遇到這麼殊勝的法,大家若是有信心、有決心的話,很快就能達到。

   現在我們一講、一看、一對照,自己與這些境界相比是天與地的差別,很難做到,很難達到那種境界。但是佛法不可思議,上師叁寶的加持不可思議,有信心、有決心,很快就能成就那種境界。

   大家好好學,好好修,學啊、學啊,修啊、修啊,有一天會茅塞頓開,會豁然開朗。有這種可能啊!一睜開眼睛,就到達佛菩薩的境界了,真的。大圓滿的立斷法,頓超法,頓時超越叁界,立即斷掉妄念,極有可能!主要是你有沒有這個信心,有沒有這個決心。

   對大圓滿法要有信心,要有決心,但是心裏也不要太著急。在修法的過程中也是,要好好學,好好修,不要太自卑。真的,不管你的文化有多高,不管你的福報有多大,這和成就沒有關系。文化高也行、低也行。福報有也行、沒有也行。

   大家要好好念、好好修,不要老著急,想開悟,想證悟啊,然後自己去研究空性、無我這些高深的法。用不著,你就穩穩當當地去修加行,好好努力。相續成熟了,因緣具足了,立即就會成就。

   如果相續沒有成熟的話,你再研究那些空性,也不會開悟的。相續成熟了,你不去研究,到時候也會開悟。瓜熟蒂落嘛,瓜成熟了,自然就落蒂了,不用特意去摘。一樣,穩穩當當地修,依教奉行,聽佛的話,聽佛的教導,聽上師的話,聽上師的教導。讓你學什麼就學什麼,讓你修什麼就修什麼,不要多想。

   磨練相續很重要。聽佛的話、聽上師的話,就是在磨練你的相續,磨練你的心性,不能自以爲是。佛教你依教奉行,上師讓你聽話,這就是磨練你的心性,不讓你自以爲是。自以爲是這個念是無始劫以來的習氣,若是你當下能夠放下,去掉,那你當下就能圓滿。什麼時候把這個習性去掉了,什麼時候你就成就了。

   很多人都沒有聽明白,還要給自己安排一個功課,“我還得多學一學,還得多念一念啊。”這種人很難成就。爲什麼呢?習氣沒有改,自我沒有放下啊!不用說別的,連佛的話,連上師的話都不聽。你依止上師的時候,皈依佛門的時候就有問題,你發心不正,不是發自內心的。

   皈依佛的真實意義,我給大家不止一次地講過。發自內心地,從今以後把佛陀作爲究竟的導師,聽他的引導,依教奉行。但是你沒聽佛的話,你沒依教奉行。依止上師也是,依止上師就是發自內心地,“我要依止,我要跟隨,我要聽話”。你皈依佛、皈依上師的真實含義是什麼?我以後就聽佛的,就聽上師的。就是這個意思。

   你當時所發的這個願,所說的這些話是真的還是假的?如果是真的,那你說話就要算數。你一定要付出,要依教奉行,要聽佛的話,要聽上師的話,不能自以爲是,縱遇命難也不舍棄上師叁寶。

   如果你沒有放下自我,自以爲是,沒有去掉無始劫以來不好的習氣,相續無法成熟。這樣不能開悟。在表面上你學得再精進,在字面上懂得再多,也沒有用。當時的善星比丘,叁藏十二部都能背下來,但是他對佛陀沒有信心,相續沒有成熟,然後生起邪見了,離開佛陀了,最終墮落惡趣了。

   當時的提婆達多也是,也很聰明,也很有智慧,經常和佛比。一般人沒有這個本事,他也很了不起。佛在世的時候,破和合僧那些事情都是他搞的。若是沒有一定的能力,也是不可能做到這些事的。他也很有能力,很有本事。但是相續沒有成熟,造業了,後來下地獄了。

   當時印度大成就者那諾巴也是,在沒有遇到帝洛巴上師之前,他已經是班智達了。那是在印度佛法最興盛的時候,那爛陀寺有五百多個班智達,一個比一個超群,其中那諾巴是最最偉大的一位上師,精通了叁藏十二部,以及所有的佛法。若是要辯論的話,誰也辯不過他。後來經過選舉,他成爲了守護南門的班智達。一般的班智達做不了這個事情。

   班智達是什麼意思?班智達是梵語,是以前古印度的一種語言。“班”是“五”的意思,“智達”是“精通、通達”的意思。他不光是精通佛法,他精通的是五明,佛學只是其中的一個。他精通了所有世間與出世間的這些學問,非常了不起,他還有世間的好多小神通,可以直接與這些善神護法說話、聊天。然後有位智慧空行母告訴他,你現在精通的只是詞句,不是真正的含義,你還需要依止上師。緣分到了,快走吧。

   智慧空行母說他還需要依止上師,其實就是說他還沒有開悟證悟。在字面上,他沒有不明白的,要講,也是滔滔不絕、出口成章,都沒有問題,叁藏十二部都能背下來。但是卻沒有開悟。後來他去依止帝洛巴。帝洛巴主要是爲了專門調服他,示現的是一個漁夫。那諾巴是個大法師,是個大人物,有成千上萬的弟子,但是卻依止了一個漁夫,表面上也非常不好。

   爲什麼要給他示現這麼一個相?爲了調服他的習性,讓他放下自我。你若是真心想依止,就別看這個人有多高的地位,有多好的威儀,有多大的名氣,別看這些,就實實在在地依止。現在好多人依止上師就是,就看他的名氣有多大,勢力有多大,而不看他真正的修行有多高,對衆生的利益有多大,有什麼樣的慈悲與智慧,這些都不觀察。誰的名氣大就依止誰。這是依止上師的方法嗎?什麼“我的上師是某個法王”。如果你光靠名氣去依止,你就不用依止上師了,直接依止佛就行了。因爲佛的名氣最大,叁界衆生都知道。佛最莊嚴,佛最帥啊!如果你光看表象,你就直接依止佛。

   人就是虛僞嗎,這叫虛僞!爲什麼給那諾巴示現這麼一個形象呢?第一個是爲了磨練他的習性,第二也是對他的一種考驗。就給你示現這麼一個人,看看你到底是不是真心的,你還能不能依止,還能不能跟隨。如果還能依止,還能跟隨,那你肯定是真心的,肯定是真心實意的。

   也沒有什麼別的可圖的啊,他也沒有名氣,也不莊嚴,也沒有財富、勢力,什麼也沒有,就是一個漁夫。這也是對我們這些後學者的一種教育。…

《2010年觀音法會開示之(七)腳踏實地踐行六度》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