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觀音法會開示之(五)六度之禅定波羅蜜
爲修持成佛要發殊勝菩提心!
爲度化一切父母衆生要發誓修持成佛!
爲早日圓成佛道要精進認真聞思修行!
今天要學習的內容是禅定波羅蜜。禅定是修行的必經之路,是修行道路上不可缺少的修法。佛法裏講戒定慧,定就是禅定,慧就是般若智慧。般若智慧是從禅定中産生的。若是沒有禅定功夫,無法開悟證悟,無法産生般若智慧,所以說禅定非常重要。
禅定說容易也容易,說難也很難。我們現在雖然學佛好多年了,但是心還是靜不下來,定不下來,這是什麼原因呢?禅定有禅定的基礎,還是基礎沒有打好,自己不會調整身心。心態也非常重要,身要依止寂靜處,寂靜處就是修法的環境。寂靜處不一定是山洞或者寺院,哪裏都可以成爲寂靜處。真正的寂靜處是具足禅修因緣條件的地方,若是修禅的條件不具備的話,山洞、寺院也不算是寂靜處。家裏或者其它道場裏也一樣,禅修條件具備的環境與地方,都可以成爲寂靜處。大乘修行者,尤其是你們這些在家居士,不可能經常在山洞或寺廟裏修禅,還需要在自己的家裏、在單位,或者在生活、工作的地方修禅。在這樣的情況下,能不能修禅定呢?也能修,因爲條件、環境是自己創造的。
佛在經中也說過,修禅定需要環境——寂靜處。若是沒有一定的福德資糧,根本也遇不到、找不到這樣的場所與環境,所以積累福德資糧也非常重要。
修七支供或者修前面的幾個波羅蜜,布施、持戒、忍辱、精進,都是禅定的基礎。若是你把這幾個內容都修得差不多了,修禅定就沒有問題,就不難了。若是前面這些修法沒有修好,修禅定也很難。
六波羅蜜多也是有次第的。很多經文裏講,它們是因果關系,前是因,後是果。一般的情況下,布施波羅蜜是因,持戒波羅蜜是果;持戒波羅蜜是因,忍辱波羅蜜是果;忍辱波羅蜜是因,精進波羅蜜是果;精進波羅蜜是因,禅定波羅蜜是果;禅定波羅蜜是因,智慧波羅蜜是果。前面的幾個修法,都是禅定的基礎,是禅定前提的修法與條件。
方才講的寂靜處,也是修禅的機緣。佛講,要給自己創造環境,要和環境相合。怎麼和環境相合?主要是調整自己。這些違緣、障礙,都是自己製造的。若是你在家裏、在單位,或者在其它的地方,能做到布施、持戒、忍辱、精進,若是你能非常圓融地處理好人際關系,然後沒有違緣,沒有障礙,這就是修行的環境。
在家裏修禅,首先你要把自己的家變成寂靜處。就是把家裏內部關系搞好。在家裏好好表法,給他們展現你的變化,展現你在學佛修行的過程中所得到的這些功德與利益。誰都想轉變,都想得到這些功德和利益。如果你身上有明顯的變化與收獲了,這樣不只是你的家人,周圍所有的人都會心服口服地崇拜你、支持你,甚至會跟隨你。在單位也是一樣。
修行上的違緣和障礙也是自己給自己製造的。如果自己沒有做好,沒有一定的修行和修養,在山洞裏也不會安定,在寺院裏也修不成禅,一樣會有很多的障礙與違緣,很難把心靜下來修行。也許這顆心會跑得更快了。
不管是在道場、在家裏還是在單位,主要是自己給自己創造一個修行的環境,這才是真正的寂靜處。如果心沒有處于寂靜處,違緣重重、障礙重重,你無法修禅。所以要去掉障礙、去掉違緣。
修行人的生活不能墮入兩邊。什麼意思?在生活、工作的過程中,要求不能太高,欲望不能太多。必須要過那種優越、富裕、舒適的生活——有這樣的追求與欲望就是錯誤的。自然有的不算,福報是修來的。福報、緣分到了,自然有了,想躲也躲不開。但是福報也不能太差,貧窮和疲憊也是修行上的一種障礙。
如果你沒有一定的修行,沒有一定的定力,條件太優越了,太舒適了,光享受物質生活了,也很難修行。太貧窮、太疲憊的時候也很難修行。所以佛要求修行人,——尤其是要求出家人,生活不能墮入兩邊。佛成道之前也和那些外道一起苦修,後來放棄了。佛說,在太貧窮、太疲憊的狀態下也不能成就。
對生活不能有過度的要求,欲望不能太高。總的來說,對這些世間的瑣事,世間暫時的利益都不要看得太重,不要抓得太緊,一切都要隨緣。來了也不拒絕,來就來;不來也不追求,不來就不來。以修行爲主,修行最重要——這種心態適合修行。這些違緣、障礙都盡量遠離,盡量去掉。無論是在家裏、在單位、還是在其它地方,都要給自己創造一個良好的修行環境。主要是沒有違緣障礙就行。有違緣,有障礙也能超越,這個有難度,在修行的過程中,你和這些違緣、障礙鬥爭的時候,是勝利還是失敗,不好說。
違緣、障礙還是盡量少一點好。主要是將家庭內部的關系,周圍的人際關系處理好。若是將前面的布施、持戒、忍辱、精進都做到了,都修得差不多了,後面的禅定就沒問題了。若是前面那幾個都沒有做好,修禅定說容易,做難啊!
一坐下來,心就定不下來,沒有任何的覺受與成就,最終對自己失去信心,對佛法失去信心,就徹底完蛋了。我經常跟大家講,若是真心想學修,一定要按次第來,都是有次第的,想一步登天是不可能的。
比如說我們今天講禅定,然後你要修禅,布施波羅蜜、持戒波羅蜜、忍辱波羅蜜、精進波羅蜜都修得差不多了,有一定的成就了,在這個基礎上修禅定就容易了。布施——財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主要就是斷除貪心和吝啬心。如果沒有去掉對物質的貪著心,然後持戒、忍辱、精進這幾個也沒有做到,修禅是修不好的!
都知道禅殊勝,都知道修禅好,尤其是在內地,禅宗比較興盛;但是很多人都修不好,修不長。是什麼原因呢?就是基礎沒有打好,前面那些沒有修好。剛才講得很清楚,它們之間是因果關系。
總的來說,環境、寂靜處也是修來的,沒有一定的福德資糧是不會遇到的。在各地,聖地、山洞有很多;但是寺院、道場裏面不一定具備修禅的機緣與條件,不一定是修行的寂靜處。你得考慮這些。
現在好多人,到處東跑西顛,始終找不到一個合適的地方,始終找不到一個寂靜處,始終找不到一個因緣具足、條件具備的禅修環境。這個也可以說是自己的福報不夠,也可以說基礎的修法沒有修好。你把基礎的這些修法,就是我們現在講的四外加行、五內加行這些基礎腳踏實地地修好,到時候禅定自然就會有。條件具備了,因緣具足了,福報上來了,自然就能禅修,自然就有禅定波羅蜜。
第一個是環境,在家裏,或者在單位修行,給自己創造一個好的環境。
第二個就是心態,這也是很重要的。我們坐下來修禅的時候,身、口、意叁門的調整也很重要。若是身口意叁門沒有調整好,心無法安住,無法定下來。身體先要調整好,可以雙盤、單盤,最起碼要單盤,這是身的要求。身直脈直、脈直氣直、氣直心直。身和心之間有密切的關系,若是身體沒有調整好,心也無法安住。然後口與氣也要調整。
我們現在修的是內、外加行,後面還有幾個特加行。那個時候是轉變、調整身叁門的修法。剛開始呼氣、吸氣都很重要。不好的氣呼出去,新鮮的氣吸進來,在這種情況下安住。心也是,它就像脫缰的野馬,直接抓它、控製它,都不是好方法。先不抓它,否則它跑得更快了,想辦法讓它自己停下來,讓它自然安住。這有很多方法,以後再仔細講。
簡單地說,不追隨過去,不迎接未來,不執著于現在這些六塵緣法,心不散亂于外境當中,心自然就能安住下來。進一步說,不追隨過去,不刻意地去想過去的事;不迎接未來,不刻意地去想未來的事;不執著于現在,不刻意地去想現在的事,它自然就停下了。
什麼叫禅定呢?以前也講過,定是不散亂。心專注于一個善緣,不散亂叫禅定。
禅定的支分,可以分好多:有世間的禅,也有出世間的禅。四禅八定,都屬于是世間的——就是修色界和無色界這些天界的。還有出世間的禅——就是四谛、十二緣起、空性智慧這些。主要是爲證得聲聞緣覺的果位、菩薩和佛的果位。也有有相和無相之分:有相就是小乘,修不淨觀、慈氏觀;還有呼氣、吸氣觀,還有聲聞乘的四谛、十六行相;還有緣覺的十二緣起、大乘的叁十七菩提分法——這些都屬于是有相的。無相的主要就是無我、空性這些,大概就是這樣。
還有凡夫行靜慮、義分別靜慮、緣真如靜慮。凡夫行靜慮主要就是剛才講的,小乘裏那些不淨觀等,大乘裏主要講的就是慈悲喜舍,這些主要是資糧道的修法。
第一個是凡夫行靜慮,就是修這些禅的過程中,會出現很多覺受——樂覺受、明覺受、無分別覺受等等。那個時候的狀態,執著于樂、明、無分別的覺受,所以是凡夫行,也可以說是一般凡夫一些禅定的修法。
樂覺受就是自然會出現一些喜樂:沒有什麼可高興的也高興,心裏舒服、快樂,還說不出來——這些覺受叫樂覺受,這是一般的覺受。現在很多居士,很多修行人都有這樣的覺受。
明覺受就是在禅修的過程中,能看到、感覺到外面的很多東西,如房屋、山等,這叫明覺受。這也是一種覺受,但這也不是什麼,不能執著。
無分別覺受是修禅修到一定層次的時候,就是入定的過程中,這些分別念徹底沒有了。這些妄念與分別,你特意讓它生它也生不起來。但這些覺受也是偶爾的,不是永久的。
第二個就是義分別靜慮,也就是觀空性。對無我、空性也有一定的了解,但還沒有達到現量,是比量的智慧,還會執著于空,這個是義分別靜慮。這個時候還有分別念。剛才是在資糧道中修的禅,現在這個是在加行道中修的禅。
第叁個是緣真如靜慮,這個時候是現量——寂止和勝觀。寂止也就是定,如如不動;勝觀就是慧,智慧,了了分明。這兩個是…
《2010年觀音法會開示之(五)六度之禅定波羅蜜》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