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觀音法會開示之(叁)六度之忍辱波羅蜜
爲修持成佛要發殊勝菩提心!
爲度化一切父母衆生要發誓修持成佛!
爲早日圓成佛道要精進認真聞思修行!
今天,我們要學習的是忍辱波羅蜜。忍辱不容易,遇到逆境的時候,尤其是有人來傷害你的時候,心不亂、不動,這叫忍辱。在修行的過程中,遇到磨難的時候,心仍然不動搖,這也是一種忍辱。你所修的法再深奧、境界再高、意義再深,心裏沒有畏懼,敢學敢修,心也不動,這也是一種忍辱。
忍辱可以分叁種:他人邪行之安忍、求法苦行之安忍、不畏甚深法義之安忍。
第一個,他人邪行之安忍。假使有人無緣無故地打你、罵你、欺騙你、傷害你,你不但不以眼還眼,不以牙還牙,連心都不隨著動,這叫忍辱。
作爲修行人就要讓、就要忍。有什麼機會都要讓給衆生,有什麼艱難困苦都要忍耐、忍受。之前和他無冤無仇,如果他沒有任何原因,沒有任何理由地來責罵你、毆打你、羞辱你、诋毀你、誹謗你、欺騙你、傷害你、折磨你的時候,你都能忍,這就是忍辱。都要忍,不能和他一樣生起嗔恨心,不能和他一樣去爭吵,去傷害、惱害別人,修行人就要這樣。
要求有點過分是嗎?按世間的角度來看,這個要求是有點過分。按世間、世俗的角度來說,前天講的布施也難,也是過分的要求;昨天講的持戒也難,什麼也不允許,也有點過分;今天講的忍辱更過分。按世間的角度,有仇就得報,不報仇的話,就沒有人味,就不勇敢,就不是勇士,就是個無情無義的人。
但是按佛法,按出世間法來說,我們講二谛——世俗谛和勝義谛,它們是兩個方面。我們現在要修的是勝義谛,修的是出世間。什麼叫出世間呢?就是超越世間,與世間完全不同的。站的角度不一樣,看的事情就不一樣。對一個修行人來說,這都是應該的。應該心平氣和地接受、承受。對一個修行人來說,這些逆緣、逆境,這些磨難都是求之不得的。爲什麼呢?因爲你不是要成就嗎?要是沒有磨難,要是不磨練的話,你怎麼能成就呢?若是沒有這些逆境,沒有這些對境,無始劫以來積下的債怎麼還啊?所造的業怎麼消啊?隨隨便便、舒舒服服地,債就了了?哪有那麼容易?我經常講,修行就是了緣、了債、了生死。債得還,業得消啊!我們站在世俗、世間這個角度來看,是有點過分;但是我們現在換個角度,換個立場去看就不一樣了。
我給你們講過,學佛修行就是轉一個念。不管是人是事,還是其它物質,好與不好只是一個概念。主要是你怎麼看待它,怎麼對待它,怎麼利用它。若是你會面對、會利用的話,都是好的;若是你不會換角度、不會利用的話,都是不好的。方才這些也是,我們現在換個角度、換個立場,一看都是對的,都是好的。
按世間的標准看,殺父之仇、奪妻之恨,是最大的仇恨,是必須要報的。但是我們現在換角度來看,佛講的六道輪回、叁世因果,都是事實啊!他殺害你的父母,這是他們之間的因果,你父母前世肯定殺害過他們,所以今生他們來殺害你的父母。看似他無緣無故地來傷害你,其實這也是你們之間的因果!你前世肯定殺害過他的父母,所以今生他才來殺害你的父母。佛講的因果很清楚,“種瓜得瓜,種豆得豆。”你種的是豆,不可能得瓜;你種的是瓜,也不可能得豆。都是自造自受!
佛講的,如是因如是果,這都是因緣果報,是要了的!若是你能修忍辱的話,這也是修行的好機會,是了緣了債的好機會。若你不修忍辱,再去報仇,繼續和他們結仇,彼此嗔恨、傷害的話,對過世的父母,對雙方都沒有好處,就是冤冤相報,沒完沒了,以後還要不斷地感受同樣的果報。以前結的惡緣,現在成爲仇人了;如果你現在又跟他結惡緣,將來還是仇人。這都是在輪回中感受無窮無盡痛苦的因,不應該種這些因。
你嗔恨別人,甚至去傷害別人,這都是造業!這樣的話對父母也不好。你沒有給他們種善根、修福德,反而還造了這麼大的業,將來還要感受這些果報,他們的靈魂能得到安甯嗎?其實也沒什麼,都是因果,都是應該承受的,應該還的,應該了的,非常應該。作爲一個修行人,不應該再繼續造業。
在這樣的情況下,應該多做善事,積功德;然後回向給父母,回向給殺害父母的這些敵人、仇人;願他們能早日離苦得樂,早日解脫,早日成佛。這樣怨恨就了了,就不再循環了,然後輪回就沒有了。——這叫了緣了債!再來世的時候,他們都不是你的仇人,肯定會給你恩德,給你幫助,就能成爲你的恩人了。
還有奪妻之恨,這也是緣分的事。對一個修行人來說,什麼都是緣,緣聚緣散——緣在了就聚,緣盡了就散。緣分到了,你不想遇也會遇到;緣分盡了,你不想離也會分開。緣分沒有盡,你再想離開、分開、想甩掉也不可能;緣分盡了,你再執著,再想念、再留戀也沒有用。這都是緣,兩個人之間的緣分到了,誰也阻擋不了。
他來奪你的妻子,這是你和他之間的緣分。對自己來說是因果,自己前世肯定奪過他的妻子,今生他就來奪你的妻子。別的沒有什麼,這都是因果關系,都是因緣果報!你再怎麼煩惱痛苦,也是沒有用的。什麼都是一樣,緣到了自然就會有,緣盡了自然就會分開。
所以沒有必要執著這些,對修行人來說這些都是好事,都是消業、還債、修行的機會;修自他平等,自輕他重,自他交換菩提心的一個對境。通過這些坎坷、磨難、挫折,讓你成長,讓你成熟。否則你怎麼能成熟,怎麼能成長啊?
現在很多人都是,雖然年紀大了,但是人還沒有成熟。爲什麼呢?因爲沒有經曆磨難,沒有經曆坎坷。在人生的道路上,有人罵你、打你、傷害你,說你的壞話,說你的過錯,有坎坷、有挫折,你心裏會不舒服,其實這都是好事。是讓你堅強,讓你成長,讓你成熟,讓你成就的機會。
我們經常講,在修行的道路上需要善知識,沒有善知識不會有任何成就。爲什麼善知識那麼重要?爲什麼上師那麼重要?如果你有自己能信任,能崇拜,能接納的一個人,你能接受他的批評,能接受他的指點,他可以直指你的毛病,你就可以通過這些改正自己的毛病。
發現錯誤這叫開悟,改正錯誤這叫成就。發現了所有的錯誤,這叫徹悟;改正了所有的錯誤,這叫圓滿。佛法裏經常講的開悟、成就、圓滿,一點都不深奧。你的上師、善知識,他可以讓你發現自己的錯誤,他可以讓你改正自己的錯誤,這就是讓你開悟,讓你成就。
你的敵人、仇人也是一樣。如果你能夠接納、接受他的批評、指責,他就是你最好的善知識。因爲他只看你的毛病和缺點,不看你的優點和功德;他只說你的毛病和缺點,不說你的優點和功德。
你的家人、親朋好友不一樣。他們只看你的優點和功德,只贊歎你、哄你、讓你高興。你的敵人、仇人、對手特別能看出來你的缺點和毛病,也不會跟你客氣,一定會說這些。你借這個機會找到自己的毛病、缺點與錯誤,然後去改正這些,這樣你不就開悟了,不就成就了嗎?他才是你真正的善知識。
現在很多善知識都算不上是什麼善知識,也不直接指出你的毛病,也沒有讓你改掉不好的習氣。你在他面前裝模作樣,他在你面前花言巧語,都在互相欺騙。明明知道你有毛病,也不指出;明明知道你有缺點,也不讓你改正,這還叫善知識啊?
什麼叫善知識?什麼叫竅訣?我說過,能直接指出你毛病的人就是善知識,能改正你毛病的方法叫竅訣。我們有沒有師已攝受?上師或善知識所講的這些法,有沒有入你的心?如果他講的這些道理入到你心裏,入到你的骨頭裏了,他就是攝受你了,你才有師已攝受,之前沒有啊!
糊裏糊塗地在下面聽,糊裏糊塗地跟著瞎跑,沒有師已攝受。爲什麼呢?因爲他所講的法沒有讓你改變、轉變,沒有讓你開悟、成就。若是你有智慧、有修行的話,你的敵人、仇人,才是真正的善知識,他們對你一點都不客氣,會磨你,會直接指出你的毛病。
這都是好事,都可以轉爲道用。你不站在這個角度看,站在另一個角度看,就是完美。你站在這個角度看不完美,所以要換角度、換思維,這叫智慧。智慧是全面的,無分別的。愚癡是不全面的,有分別的。只看一個層面,考慮、描述得不全面,這叫分別、執著、妄想。
在這個角度看是這樣的,在那個角度看是那樣的。好和壞,善和惡也是一樣。什麼是好和壞?什麼是善和惡?其實說好都是好,說不好都是不好。若是你能夠全面地,平等地接受,那麼不管是順境、逆境都是好的;不管是善人、惡人都是好的。若是你考慮不全面,若是你有分別、執著;那不管是順境還是逆境,都是不好的,都在傷害你。
都可以轉爲道用。你換個角度,換個思維,然後一看都是好事,都是應該的。前天講的布施,昨天講的持戒,今天講的忍辱都是這樣。在明理的情況下不難,都是應該的,很容易就能做到。若是你不明理,沒有智慧,都難。布施難,持戒難,忍辱也難。
布施也好,持戒也好,忍辱也好,都要有善巧方便。心裏要平等,要清淨,要不動。但是在表面上需要憤怒,需要凶狠。但是我們現在不會。一到關鍵的時候,一遇到對境的時候,都是手忙腳亂、心慌意亂的。不知道怎麼面對,怎麼解決。這樣也不對,那樣也不對;這個也不好,那個也不行。這就是智慧不夠!沒有善巧方便,所以都是障礙。要福慧雙修,方便智慧雙修。有善巧方便才有智慧,有智慧才有善巧方便。
前天講的布施是心裏平等,昨天講的持戒是心裏清淨,今天講的忍辱是心裏不動。只有內心達到這些了,才是真正的布施波羅蜜、持戒波羅蜜、忍辱波羅蜜。若是內心沒有達到,表面上再好,也不是布施、持戒、忍辱,不是真正的波羅蜜。
我們做布…
《2010年觀音法會開示之(叁)六度之忍辱波羅蜜》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