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因果,就要取舍因果,斷惡行善就是戒律。戒律就像大地一樣。若是沒有大地,我們怎麼蓋樓,怎麼行走?同樣,沒有戒律我們無法修行。佛講戒定慧,首先是戒,然後才能有定,最後才能産生慧。我們不說特殊情況,一般的情況就是這個程序,這個次第。戒律是根!不受持戒律,不可能成就!現在很多人都不受持戒律,都不願意受持戒律。爲什麼呢?有的怕犯戒不敢受戒;有的不懂,不明白受持戒律的必要性。
你想成佛,必須要受持戒律,這是解脫、成佛的必經之路。戒律有好多種:有世間的戒律,有出世間的戒律;還有小乘的別解脫戒,大乘的菩薩戒,密乘的十四條根本戒等等很多。這些戒律也不是都要受,是根據自己的根基、意樂、因緣來受。一下子都受,而且想守住是不可能的。如果你守住了所有的戒,戒律圓滿了,就是佛了。那個時候不受而受,受就是不受,不受就是受。受不受都一樣。那時候沒有什麼可受的了,都是清淨的,都是圓滿的,都是美好的,哪有什麼戒和律啊?哪有什麼戒和律的分別啊?哪有什麼戒和律的取舍啊?我們現在還沒有成就佛果,所以要受持戒律。
受持戒律要根據自己的意樂。你處于世間階段,就受世間的戒;你處于小乘階段,就受小乘的戒;你修大乘佛法,就受大乘的戒;你修密宗,就受持密宗的戒。真正的受戒,不是一種約束,而是一種輕松自在。你真正明白了自己的修行,到時候自然就受戒了。
其實受戒是一種快樂,不是一種痛苦。若是內心不清淨,身心不輕松,那就不是受戒,是給自己壓力、折磨。因爲都不懂,所以都是勉強的,刻意地控製。這都不是真正的受戒。不明理的時候就是這樣,明白了以後,就不會這樣了。
受戒也是,不是剛開始什麼戒都受,而且全要守住。你修到不同的層次,受不同層次的戒律。你的相續、境界在哪個層次裏,你就受哪個層次的戒律。都是自然的,到時候瓜熟蒂落。所以,我現在不勉強,大家盡量做。你受戒了以後,不可能不犯戒。但是盡量別犯戒,萬一犯戒了,也可以忏悔。
佛非常慈悲,佛講的法也非常圓融,非常圓滿。佛講戒律的時候,大概分叁個部分。第一個部分講如何受戒。分別講解了受別解脫戒、菩薩戒、密乘戒的儀軌。第二個部分講戒條,包括允許的、不允許的戒條。沒有絕對的不允許,也沒有絕對的允許。在什麼樣的情況下是允許的,在什麼樣的情況下是不允許的?在什麼樣的情況下是必須的,在什麼樣的情況下不是必須的?講得很細致。也不是任何時候都不允許,這些世間法、緣法都一樣,沒有一個絕對的標准。
戒律有性罪、有定罪之分。什麼是性罪呢?它的本性是一種罪,叫性罪。什麼叫定罪呢?就是佛製定的。性罪,不學佛的人也一樣有;定罪,學佛的人才有。
比如殺生、偷盜,這些都是性罪。不管你是學佛還是不學佛;不管是人還是非人,都一樣,做了就有罪。定罪是佛製定的,這個是可以變的——隨著年代、隨著地區可以變。以前佛在世的時候,很多是不允許的,現在都可以允許。
比如說在印度,佛在世的時候,結夏安居是夏天叁個月。後來佛法,尤其是戒律傳到藏地的時候,就變了,結夏安居是一個半月。以前若是沒有叁個月的結夏安居就是犯戒,這是佛定的。爲什麼要結夏安居?有兩種原因,一個是出家人經常到城裏、到其它地方化緣,有其它教派誹謗,說釋迦族的這些出家人,也不學修,整天在外面化緣。爲了避免這種誹謗,佛製定了夏天叁個月不許出門,要安居靜靜修行的規矩。爲什麼要定在夏天呢?夏天外面蟲子這樣的衆生多。若是經常出去,容易傷害這些衆生。佛製定夏天叁個月必須要安居,要靜修。但是到藏地就不一樣了,夏天沒有那麼長,就改成了一個半月,這是可以變的。
還有以前在印度,佛在世的時候,規定出家人不許穿帶袖的衣服。都是露著胳膊的,上面也不穿上衣,下面也不穿褲子,只是穿袈裟。這是爲了和一般在家人或外道區分開來。在服飾上也能看出來他是釋迦族,是佛教界的;而且是個出家人。到藏地又變了,藏地和印度不一樣:印度氣溫高,暖和;藏地氣溫低,寒冷。然後就開許了,可以穿帶袖的衣服。
我們再回到戒律上來。定罪根據情況是可以改變的,性罪是不能改變的。任何時候,不管是學佛還是不學佛的人,不管是人還是非人;不管是在印度,還是在藏地、漢地都一樣。但是大乘佛法裏,是以利他心爲主,爲了衆生的利益,身口的這些惡業都有允許的時候。
我們說過大悲商主殺掉短矛黑人的公案。大悲商主是個修行者,也是釋迦牟尼佛的前世。他殺了短矛黑人,表面上是殺生,但是他沒有罪過,反而圓滿了六十劫的福德資糧和智慧資糧。不是六十年,是六十劫啊!爲什麼呢?因爲發心!他不是爲了自己,而是爲了衆生。那五百個商人都是有修證的,都是不退轉的聖者。短矛黑人若是殺害了他們,一定會墮落地獄的。爲了避免他墮落地獄,大悲商主殺了他。這對短矛黑人來說也是一種傷害,但是這個傷害對短矛黑人來說很小。因爲他只是失去了一條命,只感受了幾分鍾的折磨與痛苦。如果下地獄了就是出苦無期,要感受地獄的痛苦。
對大悲商主來說,他傷害了短矛黑人,使短矛黑人沒有傷害到那五百個商人,避免了短矛黑人將來下地獄的果報,這是第一。第二,殺了一個人,卻保護了五百個商人的生命。
在這樣的情況下,我跟大家講過:第一個,完全是爲了衆生,而不是爲了自己;第二個,就是對衆生利大害小的情況下,這些身叁種惡業、口四種惡業都有允許的時候。但是一般在大乘裏,尤其是在顯宗裏,意叁種惡業是沒有允許的時候。它可以說是性罪,但是也不一定。在密乘裏,煩惱也可以轉爲菩提。煩惱當下就是清淨的,不用特意斷除,有轉變的方法。這麼一說,都是以方便爲主。
不是講過麼,大乘佛法以慈悲爲本,方便爲門。若是爲了衆生,怎麼都可以。如果你有智慧,會方便行持,受戒也不難。受持戒律不是一種苦,而是一種樂;不是一種約束,而是一種解脫。受戒、不犯戒是最好的了,犯戒也沒事。
佛講戒律的第叁個部分,就是萬一犯戒了怎麼辦,還有沒有余地?
不同層次裏也講不同忏悔的方法。比如說犯別解脫戒了,有它彌補、忏悔的方法;比如說犯了菩薩戒了,也有它彌補、忏悔的方法;若是犯密乘戒了,也有它忏悔的方法。通過忏悔,都能彌補;通過忏悔,都能返回;通過忏悔,都能清淨。
但是,很多人都沒有明白這個道理,認爲受戒是一種壓力,是一種約束,是一種束縛。還是不懂戒律,還是不會受持戒律。若是懂得了戒律,會受持戒律的話,不難。剛才說的,不同層次有不同的戒律,不同戒律有不同的受持方法,不同戒律有不同的忏悔方法。它不是死的,是活的。
我們現在所認爲的戒律是定死的,必須要受,絕對不能犯。雖然受戒了,但我們把它當成了一種壓力。這樣,受戒就變成了一種痛苦。就是不懂戒律,不會受持戒律。主要是你不知道自己在哪裏,也不知道自己處在哪個境界裏。
佛講佛法可以分爲很多乘:叁乘、四乘、八乘……現在我們是九乘次第——紅教甯瑪派所有的佛法都歸納到九乘佛法裏。你所修的法是哪個乘,你的根器在哪裏,很多人都不知道。現在很多人都不懂佛法,還講佛法。他講的只是一部分,是不全面的。世間、出世間,小乘、大乘,顯宗、密宗都不同。
九乘佛法都是出世間的,它從聲聞、緣覺開始。大幻化網等許多續部裏講人天乘、聲聞緣覺乘、菩薩乘、金剛乘。但九乘次第裏沒有講人天乘,沒有包括下士道的修法,講的都是出世間的。小乘兩個:聲聞乘和緣覺乘;然後是大乘顯宗、密宗。顯宗一個就是波羅蜜乘,然後其它六個都是密宗裏的。密宗又包括外密、內密——即外密叁乘:事部、行部、瑜伽部;內密叁乘:馬哈瑜伽、阿努瑜伽、阿底瑜伽。一共六乘,再加那叁乘,共九乘。
你的根基在哪裏?是聲聞乘還是緣覺乘?是波羅蜜乘——顯宗,還是密宗?是外密還是內密?不同層次的九乘次第都有戒律——有共同的,也有不共同的戒律。你的根基在哪裏,你就去受和自己的根基相應的戒律。這樣的話,受戒不會爲難你。佛沒有爲難你,是你自己不會受。
很多人都是東抓西抓,東跑西顛的,學佛修行都是不死不活的。說修也沒有修,說沒有修也修了;說學也沒有學到什麼,說沒有學也學了一些。這是什麼狀態啊?自己仔細考慮一下,你到底在幹些什麼?忙活些什麼?你到底在學什麼,修什麼呢?你修世間還是修出世間?是修小乘還是修大乘?是修顯宗還是密宗?你說自己是修密宗的,密宗有六個乘,你在學哪個?
我們很難做到不犯戒。佛講造業、犯戒有四種原因:第一個原因是:不明理。不明白、不知道這是在犯戒、造業,在迷茫的狀態下犯戒。第二個原因是:在半信半疑的狀態下,也知道這是在犯戒、造業;但是不太相信,然後又造業了、犯戒了。第叁種原因是:也明白、也相信,但是煩惱重。嗔恨心、貪心一上來,沒有控製住,又犯戒了。第四種原因是:串習。是無始劫以來的習氣,不知不覺地犯戒了,不知不覺地造業了。
煩惱是不好對付的,沒有一定的正知正見,沒有一定的定解,無法能夠降伏它。它一上來,我們就得跟著跑——讓你罵人你就罵人,讓你打人你就打人,讓你幹壞事你就幹壞事。現在很多人都存在這四種問題,還能不犯戒嗎?但是我說過,不要緊,你好好忏悔就可以。但是,如果你認爲只要忏悔就可以了,然後你就隨便了——“沒事,我受戒了也可以犯戒,因爲我可以忏悔。”有這樣的心態就不行了,以這樣的心態犯戒是罪過。剛才是沒有辦法,有的不知道,有的不相信,沒有生起那種深信。有的有煩惱,而且非常強烈,在…
《2010年觀音法會開示之(二)六度之持戒波羅蜜》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