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2011百日共修 共同之四外加行 因果不虛(十)

  2011百日共修 因果不虛(十)

   爲修持成佛要發殊勝菩提心!

   爲度化一切父母衆生要發誓修持成佛!

   爲早日圓成佛道要精進認真聞思修行!

   今天是學習因果不虛的最後一天。前面已經講了很多,到臨終的時候,能夠跟隨自己的只有業——善業和惡業。那個時候我們沒有自由,只能跟著善業或惡業走。到臨終面臨死亡的時候,財富、權勢、親友都不會跟隨我們,只有我們修的善業和造的惡業會跟隨我們,甚至會牽引我們上升叁善道或者下墮叁惡道。在死亡來臨前,我們一定要建立因果正見,否則就會墮落,有因果正見最起碼能投生上叁善道。

  

   什麼是因果正見?昨天講了,整個因果不虛的內容都總集在四個方面裏:第一、輪涅一切法,唯獨因業生;第二、黑白業果,絲毫不爽;第叁、因緣果報,自作自受,絲毫不爽;第四、斷惡行善,改變命運,離苦得樂。大家按照這四個內容,去了解、掌握因果,就能生起無僞的因果正見。

  

   想離苦得樂,改變命運,唯一要做的就是斷惡行善。我等大師世尊的緣起咒翻譯過來,就是“諸法由因生,彼因如來說,彼法因緣盡,是大沙門說”。“諸法”指的是一切緣法,是屬于輪回和涅槃的一切法;“由因生”都是由因而産生的。“彼因如來說”中的這個“因”,就是佛說的業——善業、惡業。“彼法因緣盡,是大沙門說。”“大沙門”指的是釋迦牟尼佛。釋迦牟尼佛以及他所有的弟子都是“沙門”。“沙門”是勤息的意思,即勤修戒定慧叁學,息滅貪嗔癡叁毒。你是否是佛的弟子,就要這樣衡量。如果你在勤修叁學,息滅叁毒,那你就是沙門,就是佛弟子,就是真正的佛教徒。

  

   釋迦牟尼佛說,業有白業和黑業。白業就是善業,善業的果報是快樂的,所以用白色來形容;黑業就是惡業,惡業的果報是痛苦的,所以用黑色來形容。快樂的因是善,痛苦的因是惡,都是因果關系。有因就有果,沒有惡因就沒有痛苦的果。你曾經造過無數惡業,若不消業,不將惡業忏掉,它就會結痛苦的果。想遠離痛苦,從現在開始再也不要造惡業,這樣就不會再感受痛苦。如同沒有火就沒有煙一樣,火與煙是因果關系。熄滅了火,煙自然就沒有了。大家要明白這些道理,並且要在相續中生起定解,這叫因果正見。

  

   快樂和善業也是因果關系,你要享受永遠的快樂,就要種快樂的因,就是去做善業,並且保護好所做的善業,不要讓它毀壞。善業分有漏的善和無漏的善:沒有無我和空性智慧的攝持所積累的善是有漏的善,是暫時快樂的因;有無我和空性智慧的攝持所積累的善是無漏的善,是永遠快樂的因。暫時的快樂是一種表面上的快樂,不是真正的快樂,它的本質是痛苦的。真正的快樂是永恒不變的,即出世間的大樂。

  

   萬法皆空,但因果不空,萬萬不可以高深見解的法語來輕視因果。現在用無我和空性等高深見解來輕視因果的情況非常嚴重。輪涅一切法都是無我的,都是空性的,善業、惡業都是空的,但不是沒有因果。在空性,勝義谛的境界裏是沒有因果的,但是那不等于沒有因果。禅宗有這樣的見解,我們講大圓滿正行的時候也會有這樣的見解。就好比在我們實修中心的院子裏沒有牦牛,但是不等于沒有牦牛。再者,無論被白狗咬,還是被黑狗咬,咬出來的血都是紅的。同樣道理,無論是執著善還是執著惡,都是執著,都會影響你成就,影響你功德圓滿。所以,我們不能執著善,也不能執著惡,都要觀爲空。

  

   在勝義谛的境界裏,沒有善也沒有惡,沒有快樂也沒有痛苦,但是我們不能拿這樣的見解來概括一切。在世俗谛的境界裏有善也有惡,有快樂也有痛苦。二谛是雙運的,世俗谛中“有”,與勝義谛中“沒有”是一體的。“有”就是“沒有”,“沒有”就是“有”。所以,可以說“有”善惡,也可以說“沒有”善惡;可以說“有”苦樂,也可以說“沒有”苦樂。

  

   這裏強調的是,“萬萬不可以高深見解的法語來輕視因果”。如邬金蓮師對國王赤松德贊說:“君王,我的密乘見解(大中觀、大手印、大圓滿的見解)極其重要,行爲不能偏墮于見解方面,否則善空惡空黑法漫布,將成爲魔見。同樣,見解也不能偏墮于行爲方面,否則將被實有和有相所束縛而無有解脫的機會。”又說:“是故見比虛空高,取舍因果較粉細。”也就是說,在證悟實相之見解的同時,必須要細致入微地取舍因果。

  

   “行爲不能偏墮于見解方面”。不要一聽說沒有善,沒有惡等勝義谛、空性境界的見解,就不取舍善惡了,因爲在世俗谛、在緣起上善惡都是存在的,所以依然要取舍善惡。剛才講了“空”不是沒有,我們講的“空”和我們平常所認爲的“空”是兩個意思。“性空”和一般的“空”不一樣,一般的“空”是“沒有”的意思,但是“性空”不是“沒有”,而是“有”的意思。宗喀巴大士講的“諸法是性空的,所以遠離滅邊”,“滅”是沒有、斷滅,就是一般的“空”。空性本身不需要靠緣起,它本身就能遠離寂滅邊,這是它的特點之一。一般情況下,我們說緣起可以遠離寂滅邊,但是宗喀巴大士講,不依緣起,只依空性,就能遠離寂滅邊。

  

   我們講緣起的時候,講的是“有”,這個“有”是“沒有”的意思。緣起不依賴空性,它本身就能遠離“有邊”(實有邊)。緣起是有爲法,怎麼能遠離“有邊”呢?緣起是“有”,但是這個“有”不是我們所說的“有”,它本身就遠離了我們所說的這個“有”。

  

   講緣起的時候,“有”不是我們所認爲的“有”,所以遠離實有邊。講空性的時候,“空”也不是我們所認爲的“沒有”,所以遠離寂滅邊。現在很多人都有偏見,一講緣起,一說“有”,就視爲實有、真有;一說“沒有”就認爲是斷滅,是根本不存在的“沒有”,這都是錯誤的觀點。事實上,這就是《心經》裏講的道理:“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與“空”是一體的。

  

   一說“四大皆空,萬法皆空”,就覺得因果也空了,就不取舍因果了,這叫作“黑法漫布”。爲什麼用“黑”這個詞來形容呢?因爲對空性的偏見,是最大、最嚴重的邪見。“將成爲魔見”,這是魔王波旬的見解,不是佛的見解。如果你對空性有邪見,有這樣的見解,就直接成爲魔王波旬的得意弟子了。

  

   現在這樣的人很多,在漢地爲數不少,在藏地也有。藏地沒有修加行就直接修大圓滿正行的人,就存有這樣的見解。他們不重視因果,不取舍因果,認爲都是空的。而漢地很多修禅宗的人,認爲沒有善惡,就不用取舍善惡。這種人是愚癡的、顛倒的,他沒有真正明白“萬法皆空,因果不空”的道理。

  

   “萬法皆空”就是一切都空的意思。“因果不空”就是一切不空的意思。哪有不屬于因果的法?沒有!這是緣法,緣法都是屬于因果的,因果不空就說明一切不空,不空而空。一會兒說“空”,一會兒又說“不空”,到底是“空”,還是“不空”啊?“空”就是“不空”,“不空”就是“空”,這就是真理,你以分別念是不可能真正體悟到的。

  

   “見解也不能偏墮于行爲方面,否則將被實有和有相所束縛而無有解脫的機會。”見解不能跟著行爲走,行爲也不能跟著見解走。見解是“空”的,但是行爲“不空”。見解是性空,行爲是緣起。一說緣起,一說有,我們又都視爲實有、真有了,如此,這些緣起法,這些現象就會束縛你,你就無法解脫了。

  

   實際上緣起和性空,世俗谛和勝義谛,一定要合一,不能偏墮空性,也不能偏墮緣起,否則是不會有成就的。“見比虛空高,取舍因果較粉細”,是指盡管你的見解比虛空還高,但是取舍因果的行爲比面粉還要細,即見解愈高,取舍因果的行爲愈要細。

  

   有人問帕單巴仁波切:“如果證悟了空性而造罪,到底是有害還是無害呢?”帕單巴仁波切回答說:“如果真正徹悟了空性,就絕不會造罪,因爲證悟空性和生起悲心是同時的。”真正證悟了空性,生起了大悲心,是絕對不會造惡業傷害衆生的。如果你還在造惡業,說明你肯定沒有證悟空性。現在很多人都說:“我開悟了,證悟了,成就了。”那就請用這個標准衡量一下,你的身口意是否清淨?是否還在造惡業?

  

   《大圓滿前行引導文》裏講,無論是佛菩薩、阿羅漢、大成就者,還是一般的凡夫,只要造了惡業,就必須要承受果報。

  

   那果報什麼時候成熟呢?有叁種情況:現世現報、來世再報、生生世世以後再報。好比我們種莊稼一樣,有些莊稼一個月左右就可以收獲,有些莊稼幾個月後才可以收獲,有些莊稼甚至要一年後才能收獲。

  

   在哪些田裏“種莊稼”收獲快呢?佛講,在福田、恩田、悲(悲憫、悲心)田裏播種收獲快。

  

   福田是佛、菩薩、上師。他們是種福最好的良田,故稱爲福田。以他們爲對境,無論是修善業,還是造惡業,果報成熟得都非常快,基本上都是現世現報。若是恭敬他們,供養他們,果報非常殊勝;若是輕視他們,傷害他們,惡業非常嚴重。

  

   恩田是現世的父母。以現世的父母爲對境做善事或造惡業,基本上也是現世現報。父母對我們恩重如山,還有其他如父母般的恩人也屬于恩田,不能恩將仇報,要知恩、念恩、報恩,否則罪過也非常嚴重。

  

   悲田是可憐的衆生,比如對病情嚴重的人,對處在艱難困苦當中的衆生,對處在郁悶、絕望境地的衆生等,做好事了,果報非常殊勝、不可思議。若是不憐憫他們,連一點同情心都沒有,甚至還對他們進行誹謗或傷害,…

《2011百日共修 共同之四外加行 因果不虛(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