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2011百日共修 共同之四外加行 因果不虚(十)

  2011百日共修 因果不虚(十)

   为修持成佛要发殊胜菩提心!

   为度化一切父母众生要发誓修持成佛!

   为早日圆成佛道要精进认真闻思修行!

   今天是学习因果不虚的最后一天。前面已经讲了很多,到临终的时候,能够跟随自己的只有业——善业和恶业。那个时候我们没有自由,只能跟着善业或恶业走。到临终面临死亡的时候,财富、权势、亲友都不会跟随我们,只有我们修的善业和造的恶业会跟随我们,甚至会牵引我们上升三善道或者下堕三恶道。在死亡来临前,我们一定要建立因果正见,否则就会堕落,有因果正见最起码能投生上三善道。

  

   什么是因果正见?昨天讲了,整个因果不虚的内容都总集在四个方面里:第一、轮涅一切法,唯独因业生;第二、黑白业果,丝毫不爽;第三、因缘果报,自作自受,丝毫不爽;第四、断恶行善,改变命运,离苦得乐。大家按照这四个内容,去了解、掌握因果,就能生起无伪的因果正见。

  

   想离苦得乐,改变命运,唯一要做的就是断恶行善。我等大师世尊的缘起咒翻译过来,就是“诸法由因生,彼因如来说,彼法因缘尽,是大沙门说”。“诸法”指的是一切缘法,是属于轮回和涅槃的一切法;“由因生”都是由因而产生的。“彼因如来说”中的这个“因”,就是佛说的业——善业、恶业。“彼法因缘尽,是大沙门说。”“大沙门”指的是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佛以及他所有的弟子都是“沙门”。“沙门”是勤息的意思,即勤修戒定慧三学,息灭贪嗔痴三毒。你是否是佛的弟子,就要这样衡量。如果你在勤修三学,息灭三毒,那你就是沙门,就是佛弟子,就是真正的佛教徒。

  

   释迦牟尼佛说,业有白业和黑业。白业就是善业,善业的果报是快乐的,所以用白色来形容;黑业就是恶业,恶业的果报是痛苦的,所以用黑色来形容。快乐的因是善,痛苦的因是恶,都是因果关系。有因就有果,没有恶因就没有痛苦的果。你曾经造过无数恶业,若不消业,不将恶业忏掉,它就会结痛苦的果。想远离痛苦,从现在开始再也不要造恶业,这样就不会再感受痛苦。如同没有火就没有烟一样,火与烟是因果关系。熄灭了火,烟自然就没有了。大家要明白这些道理,并且要在相续中生起定解,这叫因果正见。

  

   快乐和善业也是因果关系,你要享受永远的快乐,就要种快乐的因,就是去做善业,并且保护好所做的善业,不要让它毁坏。善业分有漏的善和无漏的善:没有无我和空性智慧的摄持所积累的善是有漏的善,是暂时快乐的因;有无我和空性智慧的摄持所积累的善是无漏的善,是永远快乐的因。暂时的快乐是一种表面上的快乐,不是真正的快乐,它的本质是痛苦的。真正的快乐是永恒不变的,即出世间的大乐。

  

   万法皆空,但因果不空,万万不可以高深见解的法语来轻视因果。现在用无我和空性等高深见解来轻视因果的情况非常严重。轮涅一切法都是无我的,都是空性的,善业、恶业都是空的,但不是没有因果。在空性,胜义谛的境界里是没有因果的,但是那不等于没有因果。禅宗有这样的见解,我们讲大圆满正行的时候也会有这样的见解。就好比在我们实修中心的院子里没有牦牛,但是不等于没有牦牛。再者,无论被白狗咬,还是被黑狗咬,咬出来的血都是红的。同样道理,无论是执着善还是执着恶,都是执着,都会影响你成就,影响你功德圆满。所以,我们不能执着善,也不能执着恶,都要观为空。

  

   在胜义谛的境界里,没有善也没有恶,没有快乐也没有痛苦,但是我们不能拿这样的见解来概括一切。在世俗谛的境界里有善也有恶,有快乐也有痛苦。二谛是双运的,世俗谛中“有”,与胜义谛中“没有”是一体的。“有”就是“没有”,“没有”就是“有”。所以,可以说“有”善恶,也可以说“没有”善恶;可以说“有”苦乐,也可以说“没有”苦乐。

  

   这里强调的是,“万万不可以高深见解的法语来轻视因果”。如邬金莲师对国王赤松德赞说:“君王,我的密乘见解(大中观、大手印、大圆满的见解)极其重要,行为不能偏堕于见解方面,否则善空恶空黑法漫布,将成为魔见。同样,见解也不能偏堕于行为方面,否则将被实有和有相所束缚而无有解脱的机会。”又说:“是故见比虚空高,取舍因果较粉细。”也就是说,在证悟实相之见解的同时,必须要细致入微地取舍因果。

  

   “行为不能偏堕于见解方面”。不要一听说没有善,没有恶等胜义谛、空性境界的见解,就不取舍善恶了,因为在世俗谛、在缘起上善恶都是存在的,所以依然要取舍善恶。刚才讲了“空”不是没有,我们讲的“空”和我们平常所认为的“空”是两个意思。“性空”和一般的“空”不一样,一般的“空”是“没有”的意思,但是“性空”不是“没有”,而是“有”的意思。宗喀巴大士讲的“诸法是性空的,所以远离灭边”,“灭”是没有、断灭,就是一般的“空”。空性本身不需要靠缘起,它本身就能远离寂灭边,这是它的特点之一。一般情况下,我们说缘起可以远离寂灭边,但是宗喀巴大士讲,不依缘起,只依空性,就能远离寂灭边。

  

   我们讲缘起的时候,讲的是“有”,这个“有”是“没有”的意思。缘起不依赖空性,它本身就能远离“有边”(实有边)。缘起是有为法,怎么能远离“有边”呢?缘起是“有”,但是这个“有”不是我们所说的“有”,它本身就远离了我们所说的这个“有”。

  

   讲缘起的时候,“有”不是我们所认为的“有”,所以远离实有边。讲空性的时候,“空”也不是我们所认为的“没有”,所以远离寂灭边。现在很多人都有偏见,一讲缘起,一说“有”,就视为实有、真有;一说“没有”就认为是断灭,是根本不存在的“没有”,这都是错误的观点。事实上,这就是《心经》里讲的道理:“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与“空”是一体的。

  

   一说“四大皆空,万法皆空”,就觉得因果也空了,就不取舍因果了,这叫作“黑法漫布”。为什么用“黑”这个词来形容呢?因为对空性的偏见,是最大、最严重的邪见。“将成为魔见”,这是魔王波旬的见解,不是佛的见解。如果你对空性有邪见,有这样的见解,就直接成为魔王波旬的得意弟子了。

  

   现在这样的人很多,在汉地为数不少,在藏地也有。藏地没有修加行就直接修大圆满正行的人,就存有这样的见解。他们不重视因果,不取舍因果,认为都是空的。而汉地很多修禅宗的人,认为没有善恶,就不用取舍善恶。这种人是愚痴的、颠倒的,他没有真正明白“万法皆空,因果不空”的道理。

  

   “万法皆空”就是一切都空的意思。“因果不空”就是一切不空的意思。哪有不属于因果的法?没有!这是缘法,缘法都是属于因果的,因果不空就说明一切不空,不空而空。一会儿说“空”,一会儿又说“不空”,到底是“空”,还是“不空”啊?“空”就是“不空”,“不空”就是“空”,这就是真理,你以分别念是不可能真正体悟到的。

  

   “见解也不能偏堕于行为方面,否则将被实有和有相所束缚而无有解脱的机会。”见解不能跟着行为走,行为也不能跟着见解走。见解是“空”的,但是行为“不空”。见解是性空,行为是缘起。一说缘起,一说有,我们又都视为实有、真有了,如此,这些缘起法,这些现象就会束缚你,你就无法解脱了。

  

   实际上缘起和性空,世俗谛和胜义谛,一定要合一,不能偏堕空性,也不能偏堕缘起,否则是不会有成就的。“见比虚空高,取舍因果较粉细”,是指尽管你的见解比虚空还高,但是取舍因果的行为比面粉还要细,即见解愈高,取舍因果的行为愈要细。

  

   有人问帕单巴仁波切:“如果证悟了空性而造罪,到底是有害还是无害呢?”帕单巴仁波切回答说:“如果真正彻悟了空性,就绝不会造罪,因为证悟空性和生起悲心是同时的。”真正证悟了空性,生起了大悲心,是绝对不会造恶业伤害众生的。如果你还在造恶业,说明你肯定没有证悟空性。现在很多人都说:“我开悟了,证悟了,成就了。”那就请用这个标准衡量一下,你的身口意是否清净?是否还在造恶业?

  

   《大圆满前行引导文》里讲,无论是佛菩萨、阿罗汉、大成就者,还是一般的凡夫,只要造了恶业,就必须要承受果报。

  

   那果报什么时候成熟呢?有三种情况:现世现报、来世再报、生生世世以后再报。好比我们种庄稼一样,有些庄稼一个月左右就可以收获,有些庄稼几个月后才可以收获,有些庄稼甚至要一年后才能收获。

  

   在哪些田里“种庄稼”收获快呢?佛讲,在福田、恩田、悲(悲悯、悲心)田里播种收获快。

  

   福田是佛、菩萨、上师。他们是种福最好的良田,故称为福田。以他们为对境,无论是修善业,还是造恶业,果报成熟得都非常快,基本上都是现世现报。若是恭敬他们,供养他们,果报非常殊胜;若是轻视他们,伤害他们,恶业非常严重。

  

   恩田是现世的父母。以现世的父母为对境做善事或造恶业,基本上也是现世现报。父母对我们恩重如山,还有其他如父母般的恩人也属于恩田,不能恩将仇报,要知恩、念恩、报恩,否则罪过也非常严重。

  

   悲田是可怜的众生,比如对病情严重的人,对处在艰难困苦当中的众生,对处在郁闷、绝望境地的众生等,做好事了,果报非常殊胜、不可思议。若是不怜悯他们,连一点同情心都没有,甚至还对他们进行诽谤或伤害,…

《2011百日共修 共同之四外加行 因果不虚(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