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所有善業或不善業的唯一造作者,就是自己的這顆心。盡管身體的一舉一動,口中的一言一語,並沒有表現出來,但是心的分別念,往往會導致嚴重的惡果。所以,我們每個人都要經常觀察自己的心態。如果處在善心之中,理應生起歡喜,盡量使善業與日俱增;倘若處于惡意之下,必須立刻忏悔,而且暗暗自我譴責:“我這個人真是惡劣,雖然聽聞了那麼多正法,竟然還生起這樣的惡分別念,實在慚愧!”然後在心裏下決心,做決定,今後縱遇命難也不再造這些惡業。
一切善業惡業之中,是黑是白,是輕是重,關鍵還是要看人的起心動念。舉個例子來說,一棵大樹,如果它的根是良藥,那麼它的樹幹和樹葉肯定是良藥;如果它的根是毒藥,那麼它的樹葉和樹幹也必然是毒藥,毒性十足的樹根絕不可能生長出靈丹妙藥的枝葉。同樣,如果帶著貪嗔的動機,居心不良,意樂不淨,即使表面上所作所爲是善業,但實際上只會變成不善業。假設內心清清淨淨,純正無暇,那麼縱然從外觀看起來好像是在造惡業,但事實上已經成了善舉。《功德藏》中說:“樹根爲藥芽亦藥,根爲毒芽何用說,唯隨善惡意差別,不隨善惡像大小。”
身叁種惡業,口四種惡業,在大乘佛法裏都有允許的時候。殺生在什麼樣的情況下允許,聽下面這個故事就能明白。從前,我等大師釋迦牟尼佛轉生爲大悲商主的時候,和五百位商人一起去大海取寶,途中遇到了一個名叫短矛黑人的強盜,他心狠手辣,企圖殺害五百位商人,搶占財寶。大悲商主知道後,心想:這五百名商人全是不退轉菩薩,如果這個人殺害了他們,後果必定是身陷地獄,住無量劫,實在是可憐。如果我殺了這個人,不僅可避免他墮入地獄,還可以保住這些菩薩的生命,我將來即使下地獄了,也心甘情願。如此叁思之後,大悲商主以非凡的勇氣,毅然決然地殺掉了短矛黑人。以此善念大悲商主非但沒有墮入惡趣,反而圓滿了七萬劫的資糧。這個故事表面上看大悲商主造了惡業,實際上卻是善業,因爲大悲商主沒有一點自私自利的心念,不是虛僞的,是真心的,是爲了利益衆生。從眼前來看保護了五百商人的身家性命,從長遠而言,把短矛黑人從地獄的痛苦中拯救出來,所以這是偉大的善行。
第一、沒有絲毫的自私自利,完全是爲衆生;第二、對衆生的利大害小。倘若你要殺生吃肉,在這樣的情況下才可以進行。這不是造業,而是積功德,積福德。表面上是惡業,但是也能圓滿自己的福慧資糧。在爲了衆生,爲了佛教事業,對衆生有利而且利遠大于弊的情況下,殺生是允許的。
再有,星宿婆羅門長年在林間持梵淨行(持戒),非常嚴格。一次到城中化緣時,一位婆羅門女對他一見鍾情,生起貪愛,若是不跟她結婚,她便會命絕身亡。星宿婆羅門不由地對她生起了悲憫之心,于是和她結成夫妻,因此圓滿了四萬劫的資糧。
星宿婆羅門不是因爲貪心,也沒有絲毫的私心,僅僅是爲了救護這個可憐的衆生,勇敢地接受這樣一個現實,這也是一種非凡的心。僅僅爲了一個女人、一個普通的衆生,舍棄自己的道業,舍棄自己多年苦修的成就,對于一個修行人來說,那是不可能做到的,這也是一種非凡的行爲。在這樣的情況下是允許的。而對于爲一己私欲,在貪嗔癡的驅使下而行,在何時何地,對任何人都不會開許。
這不是找借口!現在的人一聽說惡業有允許的時候,就什麼都能想到:“我也是爲了他,也是爲了衆生啊!”不能找借口,造惡業了將來自己要感受果報,不是別人替你感受果報的。
不與取也不例外,對于根本沒有私心雜念、有膽有識、大義凜然的菩薩來說,爲了給愛財如命的富翁積累善根,而從他們手中盜竊財物上供叁寶,下施乞丐等是允許的。
妄語也是同樣,如果爲了保護瀕臨絕境的衆生性命或者保護叁寶財産等說妄語是開許的,但以私欲欺騙他人是絕對不開許的。假設今天有人來搶、偷叁寶的財産,問你看見沒,你即使看見了,也可以毫不猶豫地說沒看見,什麼也不知道。若是有人問,是不是在某某地方有法會?如果你知道告訴他會有違緣,你就可以說不知道,沒有。比如說今天有人追殺動物,你知道它的去向,但是你可以說不知道。或者說往東跑了,往西跑了等。爲了保護衆生的生命而說,叫方便語。
離間語也有允許的時候,比如說有人依止了惡知識或者跟隨了惡友,這個時候你爲了拯救他,避免他將來跟著惡知識下地獄或被惡友帶入邪道,可以從中挑撥離間,破壞他們的關系。如果你有能力,可以在明處挑撥離間;如果你沒有能力,可以在暗處挑撥離間,背後說壞話。在此情況下說離間語是允許的。相反,使志同道合的兩人關系四分五裂,說離間語絕不開許。
交友很重要!我們在道場,在寺院學習,大家應該好好地依止善友,誰有修行,誰有成就,誰精進,就應該跟誰接觸,不要跟那些不叁不四,每天都懈怠懶惰的人在一起。本來很有修行、很有信心、很有正見、很精進的人,若是交了惡友,就會變成有邪見、懈怠的人了。你爲了拯救他,允許說離間語。
惡語也是如此,對于用溫和的方式實在無法調伏的人,只有以強製性的手段才能使他步入正法,跟這種人就不能客氣,該說則說,該打則打,這是允許的。
再有,上師等宣講教言,揭露弟子的罪惡等,在這種情況下口出惡語是開許的。正如阿底峽尊者所說:“殊勝上師爲揭露罪惡,殊勝竅訣爲擊中要害。”而輕視侮辱對方的粗惡語是不開許的。上師總是和顔悅色、花言巧語,經常說“老居士、老菩薩,功德無量”這樣的話,不一定是具德的上師。能夠揭露你的罪惡,直指你的毛病、過錯,讓你改正的上師一定是殊勝、具德的上師。什麼是竅訣?聽了半天,一句話也沒聽懂,這不叫竅訣。若是聽不懂的話也可以稱爲竅訣,那聽貓、狗的聲音就行了。有些話能一下子擊中你的要害,也許你當時會生氣,但這是一種竅訣。你放心,一位真正具德的上師,心是善的、正的、軟的,他是不會害你的,他說你是真正對你好。
你恭敬、供養上師,上師對你說幾句好話,沒有什麼難的。但是這不叫師已攝受,也不叫慈悲。看到你有毛病必須要說,你有缺點必須要改。讓你發現錯誤,就是竅訣;讓你改正錯誤,就是讓你開悟,讓你成就,這叫師已攝受。對你花言巧語,會讓你更迷茫,更傲慢,造業更多,這不叫師已攝受。
绮語也有允許的時候,爲了度化愛說绮語的人,剛開始時你可以跟他說绮語,講一些故事,說一些世間的俗語。通過這樣的方法,讓他慢慢地接觸佛法,進入佛門。如果他愛說绮語,但你卻一句也不跟著說,只說嚴肅的話,只講道理,他不可能接受,還不如跟他說幾句绮語。等他皈依佛門後,也有信心了,你就不用再跟他說绮語了。
也許他會想:“這個人以前挺愛說話的,現在怎麼不愛說話了呢?”也許他已經明白了:“原來在剛開始他跟我說那些話,是爲了讓我進入佛門。”爲了他人,爲了弘法利生,說绮語是允許的,而說讓自他心思散亂的無稽之談是不允許的。
在顯宗裏,貪心、害心、邪見這叁種意惡業,沒有轉變成善妙動機的方法,只要一生起惡分別念,就必然是不善業,因此在任何時候對任何人都沒有允許的時候。但是在大乘佛法,尤其是在密宗裏,意叁惡業有轉爲道用的方法。如果你能看懂,能認識煩惱,不管是貪心、害心還是邪見,都是菩提,都是智慧。轉識成智,將煩惱轉爲菩提,將煩惱轉成智慧,這是很高的境界。密宗裏有這些方法,顯宗裏沒有。
此福已得一切智,摧伏一切過患敵,
生老病死猶波濤,願度苦海諸有情。
以佛所獲叁身之加持,法性不變真谛之加持,
僧衆不退意樂之加持,如是回向發願悉成就!
達雅塔,班贊哲雅阿瓦波達呢耶所哈!
《2011百日共修 共同之四外加行 因果不虛(七)》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