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百日共修 因果不虛(八)
爲修持成佛要發殊勝菩提心!
爲度化一切父母衆生要發誓修持成佛!
爲早日圓成佛道要精進認真聞思修行!
《中觀寶鬘論》中說:“貪嗔癡及彼,所生業不善。”這是小乘、大乘,顯宗、密宗共同承認的善惡標准。什麼是善?誠如《中觀寶鬘論》中說:“無有貪嗔癡,及彼生業善。”意思是在不貪、不嗔恨、不愚癡的狀態下,每一個言行舉止、起心動念,所做的一切都是善。反之就是惡。
二、應取之善業(十善業):身叁業、口四業、意叁業。
身叁種善業: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
第一、不殺生:斷除殺生,愛護生命。在斷除殺生的基礎上愛護自他的生命,包括愛護自己的生命。自殺也是殺人,也是殺未來佛。愛護自己的生命,指時刻吃好、喝好、穿好、睡好,保護好自己的身體。尤其是作爲大乘行者,我們的身口意是上師叁寶利益衆生的工具,不能損壞、破壞它。再者,我們的身體也是一座圓滿的壇城,保護壇城,就是行善。
無論是人,還是動物,都一樣不能殺。愛護衆生的生命,包括愛護自己和他人的生命,愛護動物的生命,愛護一切衆生的生命,這就是善。比如護生、放生。
第二、不偷盜:斷除偷盜,慷慨布施。布施分叁種:法布施、無畏布施、財布施。
法布施:想開啓智慧就要做法布施。若是你有講經說法的能力,就要把這個能力布施給衆生;若是沒有這個能力,就要爲衆生認真聞思修行,把善根回向給衆生。與此同時,你可以到山上、海邊、森林中,給有形、無形的衆生念佛號、念各種有加持力的咒語,在它們的相續中播下解脫的種子,種下善根,並發願:願它們都能獲得法益,能得到解脫。這都屬于法布施。
無畏布施:就是在衆生身心不安、害怕恐懼的時候,解除衆生身心上的恐懼或痛苦,並全力以赴地保護衆生的生命。現在我們吃素、戒殺、放生、護生等都是無畏布施。
財布施:就是把自己的受用毫無吝啬地布施給衆生。這樣做可以使你財富圓滿。我們常常會猶豫,怕布施以後自己就沒有了。不要擔心,付出越多,得到的越多。不會因爲布施了,你的福報就窮盡了。正好相反,布施可以增加福報。
但人是愚癡顛倒的,不明理,從來不做布施,所以始終沒有福報。大家爲了錢財,爲了暫時的利益,奔波忙碌,這只是一種緣,而積福德是因。“精勤如山王,不如積微福。”若是沒有因僅有緣也沒有用,即使下了大如山王般的功夫也收效甚微,還不如積累微小的福德。所以,大家應該有因果正見,應該懂得怎樣去取舍善惡,取舍因果。
第叁、不邪淫:斷除邪淫,受持戒律。受持戒律的時候,我們應該根據自身條件來選擇,認真去受持別解脫戒——居士五戒、沙彌(尼)戒、比丘(尼)戒;認真去受持菩薩戒——上根者、中根者、下根者受持的戒條;認真去受持密乘戒——外密、內密,共同與不共同的各種根本戒和支分戒(誓言)。
現在我們正學習的十善業戒是基本戒,是世間出世間共同的戒律,先不說獲得出世間的成就,哪怕想得到世間的福報,想獲得人天的安樂,也必須要受持這些戒律。
口四種善業:不妄語、不兩舌、不惡語、不绮語。
第一、不妄語:斷除妄語,說谛實語。在此基礎上,如果有能力就給大家講解諸法的真相與真理。在生活和工作當中,我們會對別人說實話,說悅意的話,但這些是善還是惡,主要看發心和動機。花言巧語誰都會說,但這不一定是真心話,也許是惡語或绮語。有些人在道友面前,甚至在上師面前都花言巧語,從來不說真心話、實話。說谛實語,不僅僅是說實話,還要說好聽的話。但這個好聽的話不是虛僞的,而是真心的。大家要有智慧,不能一說要講好聽的話,就跟誰都花言巧語,沒有修行說有修行,沒有成就說有成就。
第二、不兩舌:斷除離間語,化解怨恨。首先,自己心相續中不能有怨恨,要化解自心上的怨恨,還要化解同修之間、朋友之間、親戚之間、人與人之間、人與非人之間的怨恨,再進一步去化解教派與教派之間,團隊與團隊之間,國與國之間,民族與民族之間的怨恨。我們學佛修行不是要積累怨恨,而是要化解怨恨;不是要挑起沖突,而是要化解沖突。
第叁、不惡語:斷除惡語,說悅耳語。一般的情況下,對方愛聽什麼話,就跟他說什麼話,不能惡口罵人。在不貪、不嗔恨、不愚癡的狀態下說悅耳語才是善。
大家要清楚,能引起貪嗔癡的話不是真話,不是悅耳語。要說他人愛聽的話,不是跟他講他愛聽的髒話,不是跟他講戰爭、盜竊之類容易引起嗔恨的話。如果他認爲這些是好聽、悅意的話,那是他顛倒,我們不能隨順他,跟著他顛倒。
第四、不绮語:禁止绮語,精進念誦。念誦不是只念佛、念咒語或者念經文。念誦也是指說能引起正知正見,對自他的解脫有直接或間接利益的話。比如:他人來了,你很有禮貌地接待他,慢慢地再進一步地談佛法,這也是間接地利益他。因有遠因和近因,我們只看到了近因,看不到遠因;只能看到客觀上的原因,卻沒有看到主觀上的原因。這樣還是沒有抓住根本,沒有從根本上明白。如果有人來了,你還在“阿彌陀佛”、“嗡嘛呢呗美吽”地念,不說話,也不理睬他,這樣太不圓融了。“念誦”不是這個意思。
意叁種善業:無貪心、無害心、無邪見。
第一、無貪心:斷除貪心,尤其是斷除對他人的盤算,修持舍心。他人有功德或者得到利益的時候,我們要隨喜贊歎,同時要修舍心,就是舍掉對身體、受用、善根的貪著。上等人貪著善根,中等人貪著自己的生命或身體,下等人貪著受用,這些要全部舍掉。因爲貪心會影響你的受用圓滿,影響你的善根圓滿,影響你的生命圓滿,影響你心的甯靜。只有斷除貪心,你的一切才能圓滿。大家一定要有智慧,有正知正見。
第二、無害心:斷除害心,修饒益心。在相續中不能存有對其他衆生的傷害之心,要修饒益心,真心實意地希望所有衆生都能獲得暫時和究竟的安樂。希望惡道衆生能夠獲得善趣的安樂,發誓、發願要把惡道衆生安置于善趣當中,或者祈求上師叁寶加持惡道衆生能夠早日獲得善趣的安樂。希望六道衆生都能得到四聖果位,尤其是獲得佛的果位,發誓、發願讓六道衆生獲得四聖果位,或者祈求上師叁寶加持六道衆生早日能獲得四聖果位。希望、發誓、祈求,都是饒益心。
第一是希望;第二是發誓發願;第叁是祈求上師叁寶加持,不求自己解脫而求衆生解脫。我們思維要具體一點,再具體一點!希望他們有吃的、有穿的、有住的,能夠過得好,這是最普通的一種饒益心。這種饒益心,在此處根本挂不上號!
第叁、無邪見:斷除邪見,依止正見,就是依止因果正見,依止無我空性這樣究竟的正見。相續中不能有邪見,應該有因果正見。你的思想、觀點、心態能完全依止諸法的事實真相、事實真理,這些都是正見。凡是違反諸法的事實真相、真理的思想、觀點、心態等,都是邪見。那什麼是諸法的事實真相?從顯現上、相上講,六道輪回離不開無常,都在刹那當中變;從體上、本性上講都是無我和空性。
現在我已經講完十惡業、十善業了,而且講得很仔細。我們掌握了善惡的標准後,接下來要掌握什麼是斷惡和行善的標准。不做惡業不叫斷惡:比如很多衆生都不殺生,這不是斷惡;無論是在人道,還是在其他道都有很多衆生自然而然地不偷盜,這也不是斷惡;有些人或其他道裏也有衆生自然而然地就不邪淫,這也不是斷惡。不妄語、不绮語、不兩舌、不惡語,無貪心、無害心、無邪見,都不是斷惡。只有立下誓言,得到戒體,才是斷惡。沒有戒體,是不能對治煩惱,對治習氣的。比丘戒、菩薩戒、密乘戒等很多戒都要在上師善知識面前親自受,才能得到戒體。此處講的斷十種惡,行十種善,如果能在上師善知識面前受最好,但不是必須要這樣。自己在心裏觀想,在上師善知識、佛菩薩面前受,或在叁寶的所依,比如佛像、佛經、佛塔前面受也可以。
在此處,所依不是很重要,主要是要下決心,做決定,包括時間和地點。比如不殺生,時間最好是“乃至菩提果”之間,從現在開始,直至成就佛果之前,不殺害任何一個衆生。或者無論何時何地,不殺害任何衆生,這是最圓滿的戒殺。只要下決心、立下誓言,就能得到戒體。
在小乘佛法裏,戒體是一種細微的物質,但是在大乘佛法裏,所謂的戒體是一種決心和誓言。立下誓言的同時得到了戒體,得到了戒體才能對治煩惱和習氣。若是沒有立下誓言,不殺生也只是一般的善,不是持戒;沒有戒體,不能對治煩惱和習氣,不叫斷惡。如果現在實在做不到無論何時何地不殺任何衆生,你也可以這樣發誓、發願:在某某地方,某某時間,不殺害某某衆生。雖然這並不是一個圓滿的戒殺,但也有極大的功德。
限某地,比如發願在寺院、道場的任何時候,不殺害任何一個衆生,這是對地點的限製;限某時,比如發願在正月裏,在任何地方不殺害任何一個衆生,這是對時間的限製;限對境,比如發願何時何地不殺害人或牦牛,這是對對境的限製。雖然以上這叁種斷殺都不是很圓滿,但是也有極大的功德、極大的善根。 曾經嘎達雅納尊者所在的城市有一位屠夫,嘎達雅納經常勸他放下屠刀戒殺,但是他…
《2011百日共修 共同之四外加行 因果不虛(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