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2011百日共修 不共之五內加行 皈依(六)

  2011百日共修 皈依(六)

   爲修持成佛要發殊勝菩提心!

   爲度化一切父母衆生要發誓修持成佛!

   爲早日圓成佛道要精進認真聞思修行!

   皈依就是下決心。皈依佛,下決心以佛爲究竟的導師;皈依法,下決心以法爲究竟的道路;皈依僧,下決心以僧衆爲究竟的道友。

  

   一、因皈依的學處

  

   我們在相續中得到了皈依的戒體以後,要學修皈依的學處,受持皈依的戒律。皈依的學處有叁種所斷之學處、叁種所修之學處、叁種同分之學處和五種共同之學處。叁種所斷之學處是不允許有的行爲,叁種所修之學處是必須有的行爲。今天我們接著學習叁種同分之學處和五種共同之學處。

  

   (叁)叁同分之學處

  

   我們皈依上師叁寶以後,要將上師的身語意和眷屬視爲叁寶,因爲上師是叁寶的總體。如頌雲:“上師即佛亦即法,如是上師即僧衆,一切能作乃上師,師爲具德金剛持。”

  

   第一、皈依佛以後,應將上師善知識視爲真佛,甚至連上師的身影也不能隨意踐踏,而要精勤承侍、供養。

  

   佛在《涅槃經》中講:“末時五百世,我現善知識,饒益汝等衆。”現在佛已經涅槃了,雖然我們不能親見佛陀,但是佛會化現成具德的上師善知識來度化衆生。我們要深信這個道理,視具德的上師善知識爲究竟的導師,一心一意地依止。

  

   第二、皈依法以後,應將上師善知識的教言視爲真正的法寶,依教奉行,哪怕僅僅是一言一句也不能置之不理。因爲佛法廣大奧妙,若是沒有上師的竅訣,我們無法能夠領悟佛法。

  

   第叁、皈依僧以後,應將上師善知識的眷屬,自己的同修道友們視爲僧寶,緊緊跟隨,畢恭畢敬,和睦相處,共同進步。

  

   上師的眷屬,自己的同修道友裏,有聖者僧衆,也有凡夫僧衆。不是必須要把文殊菩薩、觀音菩薩等聖者僧衆視爲究竟的道友,這是分別執著,舍近求遠。你身邊的這些金剛道友就是文殊菩薩、觀音菩薩,在別處你根本找不到文殊菩薩、觀音菩薩。你現在看不到別的,即使文殊菩薩和觀音菩薩親自降臨,你看到的還是眼前的這些。因爲你心不清淨,一切都不清淨;你心清淨了,一切都清淨了。實際上文殊菩薩、觀音菩薩就在你身邊。尤其我們作爲密乘弟子,一切都要觀爲清淨圓滿。這些同修道友都是僧寶,互相都要畢恭畢敬,和睦相處,這叫皈依僧寶。若是不皈依身邊的僧衆,舍棄了他們,相當于舍棄了一切僧衆,舍棄了十方叁世一切僧寶。

  

   佛就在你眼前,法就在你眼前,僧就在你眼前,上師叁寶就在你的眼前,你在別處是找不到的。自己的上師善知識就是斷證圓滿的佛陀,你究竟的導師;上師的教言、竅訣就是正法,就是法寶,就是你解脫的道路。你要解脫,要到達彼岸,就要修持上師的教言,就要依止上師的竅訣。你身邊的同修就是究竟的道友,就是僧寶。

  

   (四)五共同之學處

  

   第一、縱遇命難也不能舍棄上師叁寶。你皈依上師叁寶了,無論有再多的艱難困苦,有再大的違緣障礙,也不能舍棄誓言,也不能動搖決心,這就是縱遇命難也不舍棄上師叁寶,也可以說不舍棄皈依上師叁寶的誓言。

  

   我們已經立下誓言了,下定決心了:從現在一直到獲得無上菩提果之間,只把佛作爲究竟的導師,把法作爲究竟的道路,把僧作爲究竟的道友。上師是叁寶的總體,身爲佛,語爲法,上師的眷屬,自己的同修道友爲僧寶,可以這樣皈依;上師的意爲佛,語爲法,身爲僧,總集叁寶,也可以這樣皈依。

  

   智者、聖者不會輕易立下誓言,一旦立下了誓言,縱使舍棄生命,也不會舍棄誓言。什麼叫智者?什麼叫聖者?你學佛修行,解脫成佛,就是要成爲智者,成爲聖者。如果你有“爲了守護誓言甯願舍棄自己生命”的決心,你就成爲聖者、智者了,同時你也可以脫離輪回,獲得成就了。

  

   無論是世間還是出世間,最終的成就都要靠堅定的信念,靠不動搖的決心。愚公移山靠的是信心和決心,同理,我們見性成佛也要靠信心和決心。正如蓮師所說:“具有堅信得加持,若離疑心成所願。”大家一定要祛除疑惑,堅定信心。信心包括清淨信心、欲樂信心和勝解信心。我們想要取得最終的成就,要靠勝解信心,它是任何時候都不動搖的。我們皈依上師叁寶是爲了解脫成佛,要達成所願就要靠決心。所以縱遇命難也不舍棄上師叁寶,縱遇命難也不舍棄皈依上師叁寶的決心和信心。

  

   爲了學佛修行應該舍棄一切,就是說任何時候都要把修行放在第一位,任何事都不能影響自己的修行,不能影響自己的道業。沒有比修行更重要的事了,除非你不想解脫。現在一些人常常爲了世間的瑣事動搖自己的決心,放棄學佛修行,還找很多冠冕堂皇的理由:家裏有事,家人起煩惱了;單位有事,領導來電話了;頭疼了,腰疼了,犯心髒病了,犯血壓高了……這都是自己的決心不夠堅定,願力不夠大!你的願力沒有超越業力,所以就有這麼多事。若是你有堅定的信心,有不動搖的決心,誰也阻礙不了你,誰也影響不了你!

  

   縱遇命難也不舍棄上師叁寶,不動搖皈依上師叁寶的決心,這是戒,大家要明白。人活著最重大、最嚴重的事情莫過于涉及到自己的生命,即使如此也不能舍棄誓言。說那麼多空話沒有用,就看自己能否做到。你現在是凡夫,暫時還做不到,但是你必須要有“一定要做到”的決心,這個決心是你努力的目標與方向。凡夫把錢財看得最重要,其次是生命,最後是仁義道德。守護誓言就是講仁義道德。現在的人特別荒唐,特別愚癡顛倒,爲了錢財可以舍棄生命,可以舍棄仁義道德,可以舍棄一切,包括自己的誓言與決心。若是不顛倒,應該將仁義道德、守護誓言放在第一位,生命放在第二位,錢財放在第叁位。

  

   皈依是一種誓言,一種決心。你真正如理如法地皈依以後,相續中就有了戒體。大乘佛法裏所講的戒體是決心,你相續中若是沒有決心就沒有戒體,沒有戒體就沒有皈依。你立下誓言,下定決心之後,就不能再動搖。但是要做到不動搖,難啊!如何能做到不動搖?就是要有勝解信心。勝解信心首先要明理,斷除疑惑。若是沒有斷除心裏的疑惑,你能不懷疑嗎?若是懷疑了,你能不動搖嗎?你仔細觀察一下自己,你就是這樣動搖的。假若沒有斷除疑惑,一到關鍵的時候就開始懷疑了、動搖了。

  

   縱遇命難也不能舍棄誓言!因爲遇命難只是失去一次生命,只會感受短暫的痛苦,而舍棄誓言意味著我們要繼續六道輪回,要無數次地失去生命,要感受無窮無盡的痛苦。守護誓言比愛護生命還重要,它是成就的根本,是解脫的方法。若是我們不舍棄誓言,只皈依也能解脫!若是我們有縱遇命難也不舍棄誓言的這種決心,成就就在眼前!我們解脫了之後就不用再六道輪回了,也不用再感受痛苦了,可以獲得永恒的安樂了。我們今生縱然因守護誓言失去一條命,也就感受幾十分鍾的痛苦,也就是失掉了一條沒有價值的爛命而已。這樣一比較,縱遇命難也不舍棄誓言,值!

  

   第二、縱使獲得大利也不能舍棄上師叁寶。第一條內容主要講我們應該如何面對坎坷和磨難,現在講我們應該如何面對利益。

  

   假使今天有一個人對你說:“若是你能舍棄上師叁寶,就可以當總統、當主席。”若是真能如此,你會不會動搖?也許很多人都不敢肯定,也許很多人都會動搖。爲什麼?因爲不明理,沒有生起堅定不移的信心。堅定的信心是從明理中産生的,不明理的人怎麼能有堅定的信心呢?如果不明理,我們一定會選擇地位等名聞利養。我們可以對皈依上師叁寶所得到的功德與利益,和你要獲得的總統或主席的地位作個比較。佛在經中講,皈依叁寶的功德,若是有個形狀,整個虛空也容納不了。在這裏我們不講皈依其他的功德,只講其中一個功德——將來能無數次地獲得轉輪王的果位。前者是無數次地獲得這樣的利益,後者僅僅是一次。前者獲得的轉輪王位是統治整個南瞻部洲的,後者所獲得的主席或總統,和轉輪王相比只是個小小的官位,是微不足道的。若是我們在這種誘惑面前動搖了,也許是因爲不知道這個道理,倘若知道了以後還動搖,那就是我們沒有深信佛的教言。否則,我們不可能選擇那種地位,一定會選擇皈依,一定不會動搖自己的決心。這兩者之間的差距是天壤之別。若不是個傻子,不可能選擇那種地位。若是選擇了,還是信心不足,沒有完全相信佛,根本談不上是信佛的人。現在很多人信佛、學佛都在表面上,實際上根本沒有信佛學佛。信佛學佛要“諸惡莫作,衆善奉行”,斷一切惡,行一切善。如果不按佛的要求去做,怎麼算是信佛學佛的人呢?

  

   我們再用錢財做比喻,假設有人給你一千萬人民幣,條件是你必須舍棄上師叁寶,你會不會動搖?你是選擇上師叁寶,還是選擇一千萬?

  

   戒律就是標准。拿這些標准來衡量自己的決心,然後就知道自己是什麼人了。用佛法當鏡子照自己,才能看清自己。在地位、金錢等世間福報的誘惑面前,你能不能把握住自己?若再大的利益,再高的地位,再多的錢財都不能動搖你的決心,那世間的一些蠅頭小利,就更不能影響和動搖你了。

  

   我們絕對不能動搖自己的決心!不能今天說要學佛,明天又不想學了;不能今天說要出家,明天又不想出了;不能今天說要參加百日共修,沒有幾天就想下山了……還找好多理由。總是飄浮不定的,這種人到哪裏都一樣,是不會成就的。成就靠的是堅定的信念!

  

   第…

《2011百日共修 不共之五內加行 皈依(六)》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