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百日共修 皈依(六)
为修持成佛要发殊胜菩提心!
为度化一切父母众生要发誓修持成佛!
为早日圆成佛道要精进认真闻思修行!
皈依就是下决心。皈依佛,下决心以佛为究竟的导师;皈依法,下决心以法为究竟的道路;皈依僧,下决心以僧众为究竟的道友。
一、因皈依的学处
我们在相续中得到了皈依的戒体以后,要学修皈依的学处,受持皈依的戒律。皈依的学处有三种所断之学处、三种所修之学处、三种同分之学处和五种共同之学处。三种所断之学处是不允许有的行为,三种所修之学处是必须有的行为。今天我们接着学习三种同分之学处和五种共同之学处。
(三)三同分之学处
我们皈依上师三宝以后,要将上师的身语意和眷属视为三宝,因为上师是三宝的总体。如颂云:“上师即佛亦即法,如是上师即僧众,一切能作乃上师,师为具德金刚持。”
第一、皈依佛以后,应将上师善知识视为真佛,甚至连上师的身影也不能随意践踏,而要精勤承侍、供养。
佛在《涅槃经》中讲:“末时五百世,我现善知识,饶益汝等众。”现在佛已经涅槃了,虽然我们不能亲见佛陀,但是佛会化现成具德的上师善知识来度化众生。我们要深信这个道理,视具德的上师善知识为究竟的导师,一心一意地依止。
第二、皈依法以后,应将上师善知识的教言视为真正的法宝,依教奉行,哪怕仅仅是一言一句也不能置之不理。因为佛法广大奥妙,若是没有上师的窍诀,我们无法能够领悟佛法。
第三、皈依僧以后,应将上师善知识的眷属,自己的同修道友们视为僧宝,紧紧跟随,毕恭毕敬,和睦相处,共同进步。
上师的眷属,自己的同修道友里,有圣者僧众,也有凡夫僧众。不是必须要把文殊菩萨、观音菩萨等圣者僧众视为究竟的道友,这是分别执着,舍近求远。你身边的这些金刚道友就是文殊菩萨、观音菩萨,在别处你根本找不到文殊菩萨、观音菩萨。你现在看不到别的,即使文殊菩萨和观音菩萨亲自降临,你看到的还是眼前的这些。因为你心不清净,一切都不清净;你心清净了,一切都清净了。实际上文殊菩萨、观音菩萨就在你身边。尤其我们作为密乘弟子,一切都要观为清净圆满。这些同修道友都是僧宝,互相都要毕恭毕敬,和睦相处,这叫皈依僧宝。若是不皈依身边的僧众,舍弃了他们,相当于舍弃了一切僧众,舍弃了十方三世一切僧宝。
佛就在你眼前,法就在你眼前,僧就在你眼前,上师三宝就在你的眼前,你在别处是找不到的。自己的上师善知识就是断证圆满的佛陀,你究竟的导师;上师的教言、窍诀就是正法,就是法宝,就是你解脱的道路。你要解脱,要到达彼岸,就要修持上师的教言,就要依止上师的窍诀。你身边的同修就是究竟的道友,就是僧宝。
(四)五共同之学处
第一、纵遇命难也不能舍弃上师三宝。你皈依上师三宝了,无论有再多的艰难困苦,有再大的违缘障碍,也不能舍弃誓言,也不能动摇决心,这就是纵遇命难也不舍弃上师三宝,也可以说不舍弃皈依上师三宝的誓言。
我们已经立下誓言了,下定决心了:从现在一直到获得无上菩提果之间,只把佛作为究竟的导师,把法作为究竟的道路,把僧作为究竟的道友。上师是三宝的总体,身为佛,语为法,上师的眷属,自己的同修道友为僧宝,可以这样皈依;上师的意为佛,语为法,身为僧,总集三宝,也可以这样皈依。
智者、圣者不会轻易立下誓言,一旦立下了誓言,纵使舍弃生命,也不会舍弃誓言。什么叫智者?什么叫圣者?你学佛修行,解脱成佛,就是要成为智者,成为圣者。如果你有“为了守护誓言宁愿舍弃自己生命”的决心,你就成为圣者、智者了,同时你也可以脱离轮回,获得成就了。
无论是世间还是出世间,最终的成就都要靠坚定的信念,靠不动摇的决心。愚公移山靠的是信心和决心,同理,我们见性成佛也要靠信心和决心。正如莲师所说:“具有坚信得加持,若离疑心成所愿。”大家一定要祛除疑惑,坚定信心。信心包括清净信心、欲乐信心和胜解信心。我们想要取得最终的成就,要靠胜解信心,它是任何时候都不动摇的。我们皈依上师三宝是为了解脱成佛,要达成所愿就要靠决心。所以纵遇命难也不舍弃上师三宝,纵遇命难也不舍弃皈依上师三宝的决心和信心。
为了学佛修行应该舍弃一切,就是说任何时候都要把修行放在第一位,任何事都不能影响自己的修行,不能影响自己的道业。没有比修行更重要的事了,除非你不想解脱。现在一些人常常为了世间的琐事动摇自己的决心,放弃学佛修行,还找很多冠冕堂皇的理由:家里有事,家人起烦恼了;单位有事,领导来电话了;头疼了,腰疼了,犯心脏病了,犯血压高了……这都是自己的决心不够坚定,愿力不够大!你的愿力没有超越业力,所以就有这么多事。若是你有坚定的信心,有不动摇的决心,谁也阻碍不了你,谁也影响不了你!
纵遇命难也不舍弃上师三宝,不动摇皈依上师三宝的决心,这是戒,大家要明白。人活着最重大、最严重的事情莫过于涉及到自己的生命,即使如此也不能舍弃誓言。说那么多空话没有用,就看自己能否做到。你现在是凡夫,暂时还做不到,但是你必须要有“一定要做到”的决心,这个决心是你努力的目标与方向。凡夫把钱财看得最重要,其次是生命,最后是仁义道德。守护誓言就是讲仁义道德。现在的人特别荒唐,特别愚痴颠倒,为了钱财可以舍弃生命,可以舍弃仁义道德,可以舍弃一切,包括自己的誓言与决心。若是不颠倒,应该将仁义道德、守护誓言放在第一位,生命放在第二位,钱财放在第三位。
皈依是一种誓言,一种决心。你真正如理如法地皈依以后,相续中就有了戒体。大乘佛法里所讲的戒体是决心,你相续中若是没有决心就没有戒体,没有戒体就没有皈依。你立下誓言,下定决心之后,就不能再动摇。但是要做到不动摇,难啊!如何能做到不动摇?就是要有胜解信心。胜解信心首先要明理,断除疑惑。若是没有断除心里的疑惑,你能不怀疑吗?若是怀疑了,你能不动摇吗?你仔细观察一下自己,你就是这样动摇的。假若没有断除疑惑,一到关键的时候就开始怀疑了、动摇了。
纵遇命难也不能舍弃誓言!因为遇命难只是失去一次生命,只会感受短暂的痛苦,而舍弃誓言意味着我们要继续六道轮回,要无数次地失去生命,要感受无穷无尽的痛苦。守护誓言比爱护生命还重要,它是成就的根本,是解脱的方法。若是我们不舍弃誓言,只皈依也能解脱!若是我们有纵遇命难也不舍弃誓言的这种决心,成就就在眼前!我们解脱了之后就不用再六道轮回了,也不用再感受痛苦了,可以获得永恒的安乐了。我们今生纵然因守护誓言失去一条命,也就感受几十分钟的痛苦,也就是失掉了一条没有价值的烂命而已。这样一比较,纵遇命难也不舍弃誓言,值!
第二、纵使获得大利也不能舍弃上师三宝。第一条内容主要讲我们应该如何面对坎坷和磨难,现在讲我们应该如何面对利益。
假使今天有一个人对你说:“若是你能舍弃上师三宝,就可以当总统、当主席。”若是真能如此,你会不会动摇?也许很多人都不敢肯定,也许很多人都会动摇。为什么?因为不明理,没有生起坚定不移的信心。坚定的信心是从明理中产生的,不明理的人怎么能有坚定的信心呢?如果不明理,我们一定会选择地位等名闻利养。我们可以对皈依上师三宝所得到的功德与利益,和你要获得的总统或主席的地位作个比较。佛在经中讲,皈依三宝的功德,若是有个形状,整个虚空也容纳不了。在这里我们不讲皈依其他的功德,只讲其中一个功德——将来能无数次地获得转轮王的果位。前者是无数次地获得这样的利益,后者仅仅是一次。前者获得的转轮王位是统治整个南瞻部洲的,后者所获得的主席或总统,和转轮王相比只是个小小的官位,是微不足道的。若是我们在这种诱惑面前动摇了,也许是因为不知道这个道理,倘若知道了以后还动摇,那就是我们没有深信佛的教言。否则,我们不可能选择那种地位,一定会选择皈依,一定不会动摇自己的决心。这两者之间的差距是天壤之别。若不是个傻子,不可能选择那种地位。若是选择了,还是信心不足,没有完全相信佛,根本谈不上是信佛的人。现在很多人信佛、学佛都在表面上,实际上根本没有信佛学佛。信佛学佛要“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断一切恶,行一切善。如果不按佛的要求去做,怎么算是信佛学佛的人呢?
我们再用钱财做比喻,假设有人给你一千万人民币,条件是你必须舍弃上师三宝,你会不会动摇?你是选择上师三宝,还是选择一千万?
戒律就是标准。拿这些标准来衡量自己的决心,然后就知道自己是什么人了。用佛法当镜子照自己,才能看清自己。在地位、金钱等世间福报的诱惑面前,你能不能把握住自己?若再大的利益,再高的地位,再多的钱财都不能动摇你的决心,那世间的一些蝇头小利,就更不能影响和动摇你了。
我们绝对不能动摇自己的决心!不能今天说要学佛,明天又不想学了;不能今天说要出家,明天又不想出了;不能今天说要参加百日共修,没有几天就想下山了……还找好多理由。总是飘浮不定的,这种人到哪里都一样,是不会成就的。成就靠的是坚定的信念!
第…
《2011百日共修 不共之五内加行 皈依(六)》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