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爲我們對佛生起信心了,我們想獲得佛所具有的無漏的功德,所以就要憶念佛的功德。恭敬佛像就是憶念佛的功德,若是沒有憶念佛的功德,對佛的功德沒有生起歡喜之心,就不叫恭敬。雖然表面上頂禮佛像了,放在高處了,但是否是恭敬要看你的心。你心裏若是沒有恭敬,這種行爲就不叫恭敬,叫裝模作樣。恭敬心不是一種行爲,而是一種心態。恭敬心就是憶念佛的功德,對佛的功德生起歡喜之心,這也是一種清淨信心。
爲什麼要恭敬佛像呢?因爲佛像代表佛的身。當見到佛像時,我們應該想起佛無漏的功德,應該對佛無漏的功德生起歡喜心,這叫恭敬心,這也是我們塑佛像的真實意義。
塑佛像的目的不是讓你生起貪心、嫉妒心。現在很多寺院之間、道場之間互相攀比,看誰塑的佛像高,誰塑的佛像好,“我是用珠寶塑的佛像,又高又大,質量又好……”傲慢心就生起來了,身邊的人就開始嫉妒了,然後也想塑一個更好的佛像。來朝拜的人也是,只看佛像的材質和高度,“這個佛像高,叁十多米、六十多米、一百多米……是世界第一高的佛像!”“這個佛像是用珠寶做的,那個佛像是用水晶做的,那個佛像是用黃金做的……”開始生起貪心了。
現在有些寺院、道場塑佛像,讓衆生生起了嫉妒心、傲慢心、嗔恨心、貪心,這是造業!塑的不是佛像而是魔像!塑佛像的目的,應該是讓衆生生起恭敬心、信心。衆生見到佛像,頂禮佛像時,應該想起佛的身,也應該想起偉大佛陀具有的無漏、超凡的功德,而後生起歡喜心。
皈依佛以後,哪怕是佛像的碎片都應該恭敬頂戴。一見到這些,就應該想起偉大的佛陀,想起他所具有的無漏的功德,並且自己也想得到這些功德。不應該錯過生起恭敬心,繼而生起信心的機會。
第二、皈依法以後,要恭敬法寶,看到佛經,哪怕是上面的一個字、一個詞、一句話都要看作是真正的法寶生起恭敬心,頂戴供養,放在高處。
佛在《耳飾經》中雲:“末世五百年,我現文字相,作意彼爲我,爾時當恭敬。”佛經、佛書裏的句句字字都是佛的化身,也可以說代表佛的語,所以都要恭敬、供養。對法生起恭敬心就是想起教法和證法的功德和利益,生起歡喜心,並且想得到,這就增加了信心。所以無論是對教法還是對證法,都應該生起恭敬心。
佛經、佛書不應該隨便扔,隨便跨,這樣是對佛不恭敬,對法不恭敬。我們將法寶頂戴供養、置于高處,這都是一種恭敬心的表現。生起恭敬心、增長信心的同時,也是消業積福的一個殊勝的機緣,我們不應該錯過。
第叁、皈依僧以後,要恭敬僧衆。無論是出世間的還是世間的,無論是聖者還是凡夫,所有穿叁法衣的僧人,我們都應該恭敬有禮。甚至對法衣上的紅黃補丁我們也應生起真實僧寶想,恭敬頂戴供養,將它放在幹淨的地方,生起信心並觀清淨心。走路的時候,應該讓僧人走在前面;安坐的時候應該讓他們先坐,這是一種恭敬的表現。同時還應該憶念僧寶的功德,對僧寶這些無漏的功德生起歡喜之心,並且想獲得這些功德。
佛陀當時裁製僧衣時,看到了田地,于是依照田地的形狀裁製僧衣。因爲農民種莊稼要將種子播種在良田裏,而衆生要種福德就要種在佛法僧叁寶這樣殊勝的田地裏,尤其是種在僧寶這個良田裏。對僧寶說一句恭敬的話,做一個恭敬的表示,都能獲得不可思議的福德。
佛法僧叁寶是人天的供養處,是人天的福田,如果對叁寶生起了恭敬心、信心,會消除我們的業障,積累福慧資糧。恭敬供養僧寶是給自己積累福報,是圓滿福德資糧最最殊勝的一種助緣。
佛法僧叁寶都是已經斷除了貪欲的,他們不需要我們恭敬供養。現在我們都顛倒了,以爲是佛需要什麼,法需要什麼,僧需要什麼。不是佛法僧叁寶需要什麼,而是衆生需要種福田,需要積福德。什麼叫種福田?不是表面上恭敬一下,供養一下就可以了,必須要生起恭敬心和信心。
恭敬供養叁寶也是一種弘揚佛法、利益衆生。有叁寶才有衆生的幸福,有叁寶才有衆生的安樂。哪裏有佛法,哪裏就有安樂;哪裏有佛法,哪裏就有幸福。沒有佛法僧叁寶,衆生不會有安樂,也不會有真正的幸福。
恭敬供養也是我們修施舍心,斷除對受用、身體、善根貪著的一種方式,也是一個修行人必須要做的。有貪著就有束縛,有束縛就不會有解脫,不會有自由。若是不斷除這叁種貪著,就不能解脫。
大家應該有智慧,應該明明白白地去恭敬供養叁寶,那才是做功德。若是你糊裏糊塗地恭敬供養也沒多大意義,不但沒有功德反而還有罪過。大家明白了這麼多佛理,真的沒有白參加百日共修。現在我們已經知道、學會了恭敬供養、消業積福的方法,以後就知道該怎麼做了。佛法裏講的都是事實真理,學佛就是要做一個明白的人,學佛就是要做一個有智慧的人。人的生命中不能缺少智慧,有智慧的生命才是快樂的,沒有智慧、缺少智慧的生命是痛苦的。希望大家都能做一個智者,以智慧來指導自己的未來,保護自己的生命,把握自己的命運。
此福已得一切智,摧伏一切過患敵,
生老病死猶波濤,願度苦海諸有情。
以佛所獲叁身之加持,法性不變真谛之加持,
僧衆不退意樂之加持,如是回向發願悉成就!
達雅塔,班贊哲雅阿瓦波達呢耶所哈!
《2011百日共修 不共之五內加行 皈依(五)》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