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人、從熟人推到不認識的人,從不認識的人推到仇人、冤家。經過這樣的改造,你就會對普天下的人都懷有慈心,凶惡的心慢慢就沒有了。
佛教把 “四無量心觀”又叫做“四梵住”(注:四梵住,又名四梵柱,四無量定,有慈住,悲住,喜住,舍住。)這是各派佛教各種各樣的修行方法,在修行之初都應該修行的。這個正好跟儒家《大學》裏邊的“明明德,止于至善”是一致的。
無思無爲與有分心
儒家心性修養的第叁個層次要高一些,它是儒道所共同的——而後來的儒家是不承認的。這記載在《易傳》裏邊。《易傳》裏邊的心性論,要比“大學之道”更高一點,它表現爲這一句話:“易,無思也,無爲也,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天下之故。”
大家知道《易經》是用來算卦,用來蔔筮的。古代的蔔筮是向神祈禱,通過龜甲或蓍草,來祈禱神。他們認爲有一種神,在商代是商人的祖先,也被稱爲“上帝”。要祖先能保佑自己,能夠告訴我們,這件事情應該怎麼辦。但不是任何時候都可以祈禱神,必須要有一種祈禱神的心理狀態,這種心理狀態就是達到“無思”、“無爲”,心中任何念頭、思考都沒有。“無爲”的意思是沒有自己的主觀意志。
“寂然不動”,達到心非常靜止,沒有任何起伏的狀態。儒家認爲,在這種狀態的時候,就可以跟神感通,就可以接收神的信息,在一般的情況之下是不能接收的。
這種狀態跟部派佛教所講的本性心的另一種心,叫做“有分心”正好一樣。“有分心”後來也叫做阿賴耶識,就是沒有我們表層意識活動,但又不是沒有心,也還是清清楚楚的,但是沒有任何念頭。這時候的心,儒家與道家都認爲它有不可思議的作用。
像道士畫符,畫的符、念的咒實際上並不重要,重要的是這時候的心。就是要保持“無思、無爲、寂然不動”的心。因爲這種心能接收一切信息、發射一切信息。這時候如果你祈禱神的話,神能接收到,自己也能接收到。這是儒家的先哲們非常重要的一個發現,可能其他的民族是沒有這種發現的。
如果按照《易傳》,經常達到無思、無爲的這種心理狀態去修行的話,這就超過一般儒家的修行之道,那就會慢慢進入佛教所說的禅定,就會跟道家接上。
上品丹法與圓通法門
另外第四個層次,與道家共同的儒家心性論,就是《莊子》裏面所記載的,孔子和顔回所修的心性。這種心性,在佛教看來就是世間禅。《莊子·大宗師》裏面叫做“坐忘”。顔回曰:“墮肢體,黜聰明,離形去智,同于大通,此謂坐忘。”這是顔回自己的一種修養方法。“墮肢體”就是忘記了自己對身體的感覺;“黜聰明”什麼意思呢?耳朵能聽到聲音、眼睛能看到形象,些接收信息的功用停止,就是耳朵不聽聲音、眼睛不看任何形象;“離形去智”,“離形”,忘記了自己身體的存在,“去智”,沒有任何念頭的活動、認知活動。如果做到這樣,這時候就會“同于大通”。“大通”就是貫通于全宇宙的東西,那就是平常所說的“道”。這叫做“坐忘”。
後來道教把“坐忘”作爲一種重要的修行方法,作爲內丹的“上品丹法”。唐代的司馬承祯特別撰了一篇《坐忘論》,裏邊吸收了一些佛教“止觀”的東西。如果這樣修行,拿佛教的禅定來衡量的話,佛教叫做“初禅未到地定”。通過各種方法,達到忽然一下身體感覺不到了,任何覺知也沒有了,但是心明明白白的。然後從這裏進去。這是修行一切禅定、一切神通的基礎,各派佛教都是這樣強調的。
還有“心齋”,在《莊子·人間世》裏邊講的。也是顔回請教孔子。曆代對這個有很多解讀。原來中國道教協會會長陳撄甯先生對這段話有一個解讀,他認爲是聽呼吸的方法。“無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無聽之以心,而聽之以氣。”這其中的意思,現代人很多都不能理解。我想它正好跟佛教《楞嚴經》裏面講的觀音圓通法門、耳根法門是一樣的。爲什麼“無聽之以耳”呢,不用耳朵去聽,那聽什麼聲音呢?那就是心音。當你靜止到一定狀態的時候,自然會聽到一種聲音。這種聲音持續不斷,一直都是這樣。有的人把它理解爲法界的振動音,就是整個宇宙有一種振動的聲音,它的頻率一直是一樣的;有的人認爲是自己身體裏血流動的聲音。不管是什麼聲音吧,當靜止到一種程度,每個人都會聽見。
聽這種聲音聽到一定的時候,不要用耳朵去聽,用心去聽,“心”是自己的深層意識。然後連深層意識也沒有了,要拿氣去聽它。氣就是不可言說的一種感覺,它是意識層下的一種感覺,你只是感覺到它。“無聽之以耳”,忽然一下,聲音就停止了,佛教講從初禅進到二禅的時候,正好就是這樣聲音忽然一下停止,然後呼吸大概達到幾乎是沒有,變得很緩慢,但是肚子還在呼吸,那就叫“胎息”。後來的道教講,達到胎息的時候,就開始結丹了;從佛教來講,他已達到二禅。
這種方法就是修行禅定的方法,又是“內丹”的方法。但是曆代研究《莊子》的人,都認爲《莊子》是一個哲學著作、文學著作,認爲那不是修行方法。實際上是非常切實的修行方法,而且是非常高明的修行方法,比以後道教“內丹”“走任督”這些要高明得多,後來的道教把它列爲上品丹法。
對于這種方法,佛教肯定它,這樣修是可以修到禅定的,但佛教認爲它沒有多高,佛教用的方法更高明。
《叁教一貫心性法門(上)儒家心性論》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