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人、从熟人推到不认识的人,从不认识的人推到仇人、冤家。经过这样的改造,你就会对普天下的人都怀有慈心,凶恶的心慢慢就没有了。
佛教把 “四无量心观”又叫做“四梵住”(注:四梵住,又名四梵柱,四无量定,有慈住,悲住,喜住,舍住。)这是各派佛教各种各样的修行方法,在修行之初都应该修行的。这个正好跟儒家《大学》里边的“明明德,止于至善”是一致的。
无思无为与有分心
儒家心性修养的第三个层次要高一些,它是儒道所共同的——而后来的儒家是不承认的。这记载在《易传》里边。《易传》里边的心性论,要比“大学之道”更高一点,它表现为这一句话:“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
大家知道《易经》是用来算卦,用来卜筮的。古代的卜筮是向神祈祷,通过龟甲或蓍草,来祈祷神。他们认为有一种神,在商代是商人的祖先,也被称为“上帝”。要祖先能保佑自己,能够告诉我们,这件事情应该怎么办。但不是任何时候都可以祈祷神,必须要有一种祈祷神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就是达到“无思”、“无为”,心中任何念头、思考都没有。“无为”的意思是没有自己的主观意志。
“寂然不动”,达到心非常静止,没有任何起伏的状态。儒家认为,在这种状态的时候,就可以跟神感通,就可以接收神的信息,在一般的情况之下是不能接收的。
这种状态跟部派佛教所讲的本性心的另一种心,叫做“有分心”正好一样。“有分心”后来也叫做阿赖耶识,就是没有我们表层意识活动,但又不是没有心,也还是清清楚楚的,但是没有任何念头。这时候的心,儒家与道家都认为它有不可思议的作用。
像道士画符,画的符、念的咒实际上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时候的心。就是要保持“无思、无为、寂然不动”的心。因为这种心能接收一切信息、发射一切信息。这时候如果你祈祷神的话,神能接收到,自己也能接收到。这是儒家的先哲们非常重要的一个发现,可能其他的民族是没有这种发现的。
如果按照《易传》,经常达到无思、无为的这种心理状态去修行的话,这就超过一般儒家的修行之道,那就会慢慢进入佛教所说的禅定,就会跟道家接上。
上品丹法与圆通法门
另外第四个层次,与道家共同的儒家心性论,就是《庄子》里面所记载的,孔子和颜回所修的心性。这种心性,在佛教看来就是世间禅。《庄子·大宗师》里面叫做“坐忘”。颜回曰:“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智,同于大通,此谓坐忘。”这是颜回自己的一种修养方法。“堕肢体”就是忘记了自己对身体的感觉;“黜聪明”什么意思呢?耳朵能听到声音、眼睛能看到形象,些接收信息的功用停止,就是耳朵不听声音、眼睛不看任何形象;“离形去智”,“离形”,忘记了自己身体的存在,“去智”,没有任何念头的活动、认知活动。如果做到这样,这时候就会“同于大通”。“大通”就是贯通于全宇宙的东西,那就是平常所说的“道”。这叫做“坐忘”。
后来道教把“坐忘”作为一种重要的修行方法,作为内丹的“上品丹法”。唐代的司马承祯特别撰了一篇《坐忘论》,里边吸收了一些佛教“止观”的东西。如果这样修行,拿佛教的禅定来衡量的话,佛教叫做“初禅未到地定”。通过各种方法,达到忽然一下身体感觉不到了,任何觉知也没有了,但是心明明白白的。然后从这里进去。这是修行一切禅定、一切神通的基础,各派佛教都是这样强调的。
还有“心斋”,在《庄子·人间世》里边讲的。也是颜回请教孔子。历代对这个有很多解读。原来中国道教协会会长陈撄宁先生对这段话有一个解读,他认为是听呼吸的方法。“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这其中的意思,现代人很多都不能理解。我想它正好跟佛教《楞严经》里面讲的观音圆通法门、耳根法门是一样的。为什么“无听之以耳”呢,不用耳朵去听,那听什么声音呢?那就是心音。当你静止到一定状态的时候,自然会听到一种声音。这种声音持续不断,一直都是这样。有的人把它理解为法界的振动音,就是整个宇宙有一种振动的声音,它的频率一直是一样的;有的人认为是自己身体里血流动的声音。不管是什么声音吧,当静止到一种程度,每个人都会听见。
听这种声音听到一定的时候,不要用耳朵去听,用心去听,“心”是自己的深层意识。然后连深层意识也没有了,要拿气去听它。气就是不可言说的一种感觉,它是意识层下的一种感觉,你只是感觉到它。“无听之以耳”,忽然一下,声音就停止了,佛教讲从初禅进到二禅的时候,正好就是这样声音忽然一下停止,然后呼吸大概达到几乎是没有,变得很缓慢,但是肚子还在呼吸,那就叫“胎息”。后来的道教讲,达到胎息的时候,就开始结丹了;从佛教来讲,他已达到二禅。
这种方法就是修行禅定的方法,又是“内丹”的方法。但是历代研究《庄子》的人,都认为《庄子》是一个哲学著作、文学著作,认为那不是修行方法。实际上是非常切实的修行方法,而且是非常高明的修行方法,比以后道教“内丹”“走任督”这些要高明得多,后来的道教把它列为上品丹法。
对于这种方法,佛教肯定它,这样修是可以修到禅定的,但佛教认为它没有多高,佛教用的方法更高明。
《三教一贯心性法门(上)儒家心性论》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