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这就是教化的目的。
儒家的情绪管理学
这三家在心性上面究竟是不是完全一样的?我认为是不一样的。但是它正好构成一个从低到高的阶梯状结构。
我先讲儒家的心性论。儒家的心性论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中庸》里边讲的心性论,我认为它是一个当今心理学讲的“情绪管理学”,它集中表现为这一句话:“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中”、“和”这两个字,在宋代以来,被认为是三教所共同的精神。
那么什么是“中”呢,就是我们的喜怒哀乐的情绪没有发动,内心非常平和,这时候就是天性,就是“性”。这个时候的“性”就叫做“中”,因为它是中性的,它不偏不倚,没有情绪波动,非常平静,叫做“中”。
“发而皆中节”,但是人不可能没有情绪,碰到不高兴的事情,别人触怒了你,你要生气;碰到高兴的事情,要手舞足蹈,内心要激动;碰到自己亲人死了,要悲伤,这是不可避免的,而且也是不可消灭的。心理学家也讲,情绪是生来就有的。怎么去对待它呢?中医讲过激的情绪,会伤害自己的身体。过度的五情会伤害五脏,在医学上、心理学上都可以找到很多证据。那儒家修道的基本原则,就是当自己情绪发作出来以后,把它控制在一定限度内。并不是完全不发作,现在心理学认为完全不发作对心理是非常有害的。比如强忍着怒气不发泄,这样长期下去,会导致肝癌或肝硬化。该发泄的时候还是要发泄。但是发泄的时候你要注意它、调节它,把它调节在一个适度的范围之内、量度之内,这叫做“发而皆中节”。
自己的亲人死了要悲伤,儒家有一定的礼节,但是要节哀,要限制在一定的限度之内;碰到该发火的事情,要发火,发了以后马上要反省它,要把发火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如果这样长期修养,这种人就是一个心理素质非常好的人。从心理学讲,就是一个心理很健康的人。这种人在处理事情的时候,他必然比一般人要强得多。这是《中庸》里边所讲的心性论。
《中庸》的心性论,正好跟佛教部派佛学的心性论是一致的。部派佛学的分别论者曾经认为“无记心”就是本来的心性。什么叫做“无记心”呢?那就是不善不恶、没有情绪的发动。人的心理状态一天大部分时候都处在这个状态下,如果不遇到事情、不处理事情,不对人、处事的话,人的心理一般是很平和的。这时候的心,应该就是生来所具有的那个心,没有经过污染。当然,部派佛教不以这个心为道,只认为这个心就是本来的“本性心”,在这一点上,跟儒家完全一致。
“明明德”与“四无量心观”
一、四端、五常、三德
再看《大学》里的心性论,《大学》里的心性论要高一级。我们现在的大学用的是儒家“大学”的这两个字,但是当时的“大学”跟现在的大学意思不一样。这个大学的意思是“君子大人之学”,就是君子大人修养自己的学问,很高级的学问。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明明德”是什么意思呢?前面的“明”是动词,“明德”就是我们人性里面本来具有的光明的那一面,我们人性里面具有阴暗面,具有光明面,发现光明的一面叫“明”。“明”有发现、发扬的意思,发现以后我们要把它发扬光大。
“在亲民”,“亲”是什么意思呢,“亲”是“新”字的借用字,因为在篆字里面,“亲”和“新”经常写做一样的。“亲民”的意思,就是“君子日新”,就是一个君子应该是每天都修养自己,每天都换一个人,每天都有进步,这叫做“又新日新”。这种“明明德”的功夫每天都要做、每天都有进步。然后达到什么境界呢?“止于至善”。“止于至善”就是善的极点,就是把自己人性里面善的、光明的那一面发挥到极点。
发挥到极点以后呢,“知止而后有定”,这时候你的心就很定了;“定而后能静”,定了以后,这种心理就非常平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在平静的时候考虑问题才能特别清醒,才能不带情绪,才能没有主观成见;“虑而后能得”,这样考虑的问题才没有差错。这是儒家特有的修养心性的方法。
那么它这里面所讲的心性,先天的本性,那就是“明德”。这个“明德”具体是什么呢?就是儒家后来所讲的,“四端、五常、三德”。孟子讲“四端”,“端”是“端倪”,就是人本性里面,可以发展为善的苗头,四种本来具有的本性。
第一个,“恻隐之心,仁之端也”,比如看到小孩掉到井里边去,生起恻隐之心,想把他救出来,或者喊别人来救,这是人所本有的一个本性。它再发展就是“仁”了。“仁”的意思是“爱人”,关爱别人。
第二,“羞恶之心,义之端也”,人知道羞耻,儒家认为、基督教也认为,这是人跟动物、禽兽的一个重大的区别。所有的动物都是不知道羞耻的,只有人这种动物知道羞耻。而它是“义之端”。“义”是什么意思呢,“义”就是合理,讲道理、合理,这种心发展就是“义”。
第三,是“辞让之心,礼之端也”,“辞让之心”就是跟别人相处的时候,能够礼让别人、能够讲礼节,这是礼节的端。
第四,“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天生有一种能够明辨是非的心理功能,这种功能就是“智”,“智”就是智慧。
然后把这四端——孟子认为这是人的本性里面所具有的——通过“明明德”的功夫把它发扬光大,就变成了“五常”,就是“仁、义、礼、智、信”。为什么叫做“常”呢?就是说这五种道德准则,是在任何时代、任何地域都是正确的。我们今天检讨,确实是这样。在今天看来,这“五常”确实是应该肯定的、最根本的伦理准则。
过去的人把佛教的“五戒”跟“五常”相比附,认为“五戒”就是“五常”,它的精神是一致的。是有一致的地方,但作为一种道德信条的表达来说,我觉得儒家的“五常”要更好一点。
最重要的还有孔子讲的“三德”,那就是“智、仁、勇”。“智”是智慧,“仁”是仁慈,“勇”是勇敢、精进。这三德正好跟佛教所强调的佛法的最根本的精神是一致的。佛法最根本的精神实际上就是三点:第一个,智慧;第二个,慈悲;第三个,精进。精进就是“勇”,慈悲就是“仁”,智慧就是“智”。所以儒、佛在最根本的道德准则这一方面,应该说是非常一致的。
二、人性的善与恶
儒家认为 “四端”、“五常”、“三德”,都是在人性里面本来就具有的,人生下来就有这种本性。如果一个人表现不出这“四端”、“五常”、“三德”的话,那么这个人就不是人,那就是畜牲、动物。儒家论证自己的道德信条,主要是通过人性来论证的。孟子主张“人性善”。当时对人性的讨论有三家,儒家一直主张人性善。但这种观点到现在,还是有问题的。小孩子一生下来是不是就有“四端”呢?我曾经注意观察过小孩,我看没有“四端”。他一点也不仁慈,嫉妒心却非常明显;他也不知道报恩;小孩子一点儿也不知道羞耻,他把屎拉得满床都是,还非常得意地手舞足蹈。
这“四端”实际上都是长大以后,在社会生活中慢慢形成的。当代的心理学,弗洛伊德那一派就认为人对人是豺狼,人的本性就是恶的,善是经过社会教化形成的。你做反省的时候、做心理分析的时候,你会反省到每个人的本性里面、内心深处,都有跟野兽一模一样的东西,甚至还有非常凶恶的东西,那就是“破坏性的心理动力”,每个人都有。所以儒家的伦理,认为人的本性善这一点,从科学上讲很难站得住脚。它有它的缺陷。
道家老子也特别推崇婴儿,认为婴儿是没有邪念、没有烦恼的。但在佛经里面,《阿含经》中就专门记载了这件事情。有一个佛弟子请教佛,说婴儿身体柔软,卧在草上——印度当时没有棉花,小孩都放在柔软的草上——看起来非常纯净,内心没有烦恼。没有烦恼那不成罗汉了么?佛讲,婴儿虽然没有表现出烦恼,但是他具足一切烦恼。正因为他具足一切烦恼,他长大以后,才可能成长为一个小偷、成长为一个贪官。那是他本性里面所具有的。
佛教认为,人心有善的一方面,那就是“善心所法”;也有不善的一方面,就是“不善心所法”。善心所法要少一点,有十一个,不善心所法有二十多个,种类更多一些。
三、四无量心观
佛教也有跟《大学》里面的“明明德”,甚至可以说相同的修养方法,那就是“四无量心观”。
不管是小乘也好、大乘也好、西藏的密教也好,入佛门的第一步,所修的禅定应该是“四无量心观”。“四无量心观”就是把人心里边善的四种最重要的心理功能,就是“慈、悲、喜、舍”四种,通过体会,然后扩充,通过这种功夫来改造自己的心理结构。把具有很多恶的心理结构,改造成善性非常大的心理结构。正好跟《大学》讲的“明明德,止于至善”精神是一样的。
“慈”相当于儒家的“仁”,它是对别人快乐的一种感受。通过心理学所讲的“通情”,就是体会到别人的快乐,希望别人快乐、为别人而快乐,这叫做“慈”。“悲”就是体会到别人的痛苦,产生一种同情、解救别人痛苦的心,就叫做“悲”。“喜”就是看到别人成功,为别人高兴,就是我为您高兴、为您快乐,这种叫做“喜”,它跟嫉妒正好是相反的。“舍”就是舍弃自己的所有,给予别人而自己感到快乐,这种叫“舍”。“舍”的另一种意思,相当于现在所讲的放下、放松,它是指心非常放松的一种状态,佛教认为这是最佳的心理状态,人在这个时候是最快乐的。
通过“慈、悲、喜、舍”,先是 “慈无量心”观,先想象你的亲人,你的父母亲、你的子女,他快乐的时候的心理状态,产生自己再给他快乐的心理。然后体会自己的这种心,把它推到其他人身上,从亲属推到朋友、从朋友推到同事、从同事推到熟…
《三教一贯心性法门(上)儒家心性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