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三教一贯心性法门(上)儒家心性论

  儒家心性论

  ——三教一贯心性法门(上)

  陈兵

  内容提要

     中华传统文化以儒、释、道三家为主流,三教在修心养性方面各有优长。陈兵教授以丰厚的学养,贯通三家,条分缕析三家心性修养的方法、层次以及其间细微的差别。

  今天我讲的题目是关于国学的研究。

  国学现在是一个讨论得很热的题目,《中国社会科学报》上面对国学有激烈的争论,因为现在有一些儒家文化的弘扬者,把国学说成是儒学。当然反对的人很多。

  “国学”这个词,大概是民国时候出现的,当时的国学包括的东西非常多。只要是我们中国传统所有而其他的国家所没有的东西,当时都把它称为“国学”。

  儒、释、道三家文化,甚至民族乐器、民族音乐、武术、茶道、古琴、古筝这些,都应该算作国学,麻将也可以算国学的一个内容,因为这个只有我们国家才有。

  我同意很多学者的意见,认为国学不仅仅是儒学。儒学只是国学当中最重要的一家,但国学不仅是这一家。道家、道教的地位应该差不多。儒家并不是中国文化的根源。现在弘扬儒学的人,讲中国文化的、民族文化的根就是儒学,如果没有儒学中国文化就断根了,实际上不是这样。

  中国文化的根

  如果我们要追究中国文化的根的话,应该追究到我们最老最老的老祖先,那就是传说中的伏羲跟女娲。传说伏羲画八卦,女娲画了阴阳鱼、太极图。一直到今天,这两个符号所含的神秘内容,我们还不能完全解读。它可以应用于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一切方面,确实是含义非常深刻的符号。

  女娲和伏羲大概是六千多年以前的人,那时候中国还是原始社会的早期,谈不上有什么文化,当时的人跟动物差不了多少,怎么能有这么高的智慧,发明出这么好的东西呢?女娲和伏羲肯定不是一般的人,他们的智慧远远超越当时的地球人。他们画的这两个符号一直到今天,还是有深刻的含义。如果要讲中国文化的根,我认为应该追究到这个地方,这应该是易学的渊源了。易学经过周文王的发挥,才成为一家之学。

  王道文化

  所谓中国传统文化,在古代来说,实际上是一种“王道”。王道就是部落的首领,或者是中国人首领的一种文化,并不是属于广大劳动人民的文化。因为创造这些文化的人,都是首领。伏羲被认为是中国的第一位“王”,被称为“羲皇”。他当时从甘肃的天水走到陕西,创立了一个国家,那是中国出现的第一个国家。

  庄子的《天下篇》把古代的文化通称为“道术”,在春秋战国的时候,“道术”分裂为诸子百家,庄子认为它的渊源是一个,我们应该追溯到伏羲跟女娲那儿。这种文化就可以叫做“道”。

  “道”的象形字,旁边是一个“走”字,“走”是跑的意思。右边是一个人的头,是个“首”字。在篆书里面,这个字头上有三道弯曲的线,这意味着什么呢?这个字的意思就是人的头脑里面产生一种智慧,这种智慧可以指引我们行动达到目的地。这样的东西叫做“道”。甚至今天也有人这样解释:三道弯曲的线是朝天的,我们的头脑和“天”接通,从那里得到一种智慧,能够指引我们的达到目的地,这种东西叫做“道”。

  据庄子讲,古代的帝王首领,全都是修道成就者,伏羲、女娲、黄帝都是这样的。他们是经过修养、修道,才成为群体当中的优秀者,才被群体拥戴为首领。这种“道”,后人把它叫做“内圣外王之道”,这个“王”应该念做去声,它是一个动词,就是“为王”的意思。就是内在要把自己修养成为一个圣人,特别聪明,智慧远远超过一般人,而且道德十分高尚,这样的人叫做圣人。现在解释“王”,就是管理者。一个优秀的管理者,首先在心性的修养上,应该是一个“圣人”。圣人把“道”用在管理的时候,这个也叫做“道”,合起来就叫做“内圣外王之道”。

  一阴一阳之谓道

   “道”通过一个道统,从伏羲、女娲这样一代一代相传,一直传到春秋时代,然后分裂为百家。这个“道”是什么道呢?我们可以用《易传》里的一句话来概括它,那就是“一阴一阳之谓道”。中国文化的核心应该就是“阴阳”。它用的方法是“取象”,这个方法非常奇特。它跟西方文化不一样。西方文化是用的“抽象”的方法,就是说从普遍的规律里边,抽象出一个概念或者理念,用这个理念来认识世界。而我们中国文化不是这样,它像象形文字一样,抽象出一个符号,这叫“取象”,叫做“近取诸身,远取诸物”。首先从自己的身体里边,取出一个最根本的“象”,这个“象”就是八卦里的乾、坤两卦。世界和人最普遍的规律,那就是阴阳。能够掌握阴阳,就掌握了“道”,整个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就是“阴阳和谐”,因为阴阳表现在一切方面——自然界有阴阳,人的内心有阴阳,人的性别有阴阳,一切东西都有阴阳。

  而阴阳是互相激荡的,就像太极阴阳鱼一样。因为它含有力量。这两种力量,从来都是互相斗争、互相激荡的。激荡的时候必然出现不和谐,“道”就是使这两种力量得到和谐。治理人心,把自己修养成圣人是这样,让自己内心的阴阳能够平衡;养生,中医也讲要把自己生理上的阴阳能够平衡;治理社会也是这样,要把社会的阴阳所产生的种种矛盾,能够和谐、能够平衡。这种文化传统一直延续到今天,我们讲和谐社会,实际上也是体现了中国文化的这种阴阳和谐的精神。

  如果从阴阳这两方面来讲,儒家文化是偏重于“阳”的一方面,偏重于“乾”卦,表现一种很强的社会责任心、君子自强不息的精神。所以它始终是社会的主流文化,因为社会需要这种主动承担起教化社会、改造社会、管理社会的文化。

  道家呢,是重“阴”,老子讲“知其雄,守其雌”,“雌”是阴;“上善若水”,“水”是阴。它把“阴”的精神运用于一切方面。

  所以儒、道两家是互补的。实际上, 历代君王都是“内道外儒”。儒家的东西用来教化老百姓好好做人,这样就维持很安定的社会秩序;但他自己治理社会的时候,必须要用道家,用道家“无为而无不为”的精神。道家讲阴谋、权术、怎么治理人。在社会上是不公开讲,实际上内心用道家的东西。

  从东汉末年佛教传进来以后,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文化结构就是儒释道三家,古人称之为“三教”。在这之前还有其他的百家,这三教兴起以后,其他的百家有的慢慢地消灭了,有的融合到这三教里面。

  吸取精华、扬弃糟粕

  三教的关系,自从唐末以来,就成为中国文化的热门话题。各家都在讲三教文化的和谐,最后导致 “三教合一”。特别在道教里面,从宋代以来盛行这么一句话,“天下无二道,圣人无二心”,儒家也有这样讲的,佛教也有这样讲的,道教讲得最多。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天下的“道”作为一个客观规律或者客观的“理”,它是一个,不管你从哪个角度去认识它,“道”只有一个。所以不管是儒家也好,佛教也好,道教也好,你想要所体认的“道”只是一个,它不会有两个。“圣人无二心”呢,就是圣人是因为用他的心去认识“道”、去体会“道”,“以心体道”才使他成为圣人。而人心的结构都是一样的,所以圣人体道的心,必然是一样的。不管是佛教里边的圣人也好,儒教里边的圣人也好,道教里边的圣人也好,只要你有修养,你体道的道、体道的心, 是没有两样的。这话当然有它的道理,但从学术上看,并不确切。

  现在很多人主张复兴传统文化,甚至大有想要把儒学搞成国学,甚至搞成主流思想这样的架势。我不同意这种观点,我认为这不可能。传统文化也不一定百分之百都是好的。儒释道三教结合,从北宋以来就是这样。作为官方来说,它是主流意识形态,维持了一千多年。最后的结果是什么呢?就是国家几乎要灭亡了。古代的科举考试,读书人没有一个不是从幼年就开始读儒家的“四书五经”,都是倒背如流。这样培养的结果,到明清时代,就是培养出大批的贪官。所以这种文化它必然有它的缺点——当然政治体制有问题,文化也有问题。

  传统文化的精华是必须要吸取的,不吸取的话,民族文化是建立不起来的;但必须是像毛泽东所说的那样,“吸收其精华,扬弃其糟粕”,而且要广泛地吸收全世界各种先进的文化的精华,熔铸成一种新型的民族文化。对儒释道三教也是这样,我认为应该继承发扬它的精华,但是对不合于时代的糟粕,是应该扬弃的——有些东西在过去不是糟粕,现在就变成糟粕了。

  心与性、道与教

  从儒释道三教来讲,它的核心思想是什么呢?就像刚才这两句讲的,“天下无二道,圣人无二心”。宋代以来,三教中的人,共同把三教的核心归结到了心性。认为三教就是在这个问题上是一致的,而且心性就是三教最核心的思想。

  心性的“性”是什么意思呢,大家看性是一个“心”字边,一个“生”字,《说文解字》解释:“性,心中之阳气也。”就我们人心当中的“阳”,正面的那一面,叫做“性”。在儒家的《中庸》里面解释:“天命之谓性。”就是说天所赋予我们最根本的东西,我们天生带来的最根本的东西就叫做“性”。如果从字面意思来讲,“性”就是人天生的“心”,没有经过后天污染的“心”,就叫做“性”。而经过后天社会习染的“心”,叫做“心”。我们一般的心理活动,叫做“心”或“人心”。

  什么是“道”呢?“率性之谓道”,就是你顺着天生的人性或是心性去修养它,去保持它,这就叫“道”。“修道之谓教”,“教”就是社会教化。什么叫做社会教化呢?就是拿修养心性的功夫去教化社会的全体民众,这个就叫做“教”。

  儒家、道家、佛教,它的功能在儒家看来,就应该是这样。就拿圣人的“内圣外王之道”,去教化社会的全体民众,使他们的精神境界、道德水平能够提高,从而形成一个和谐的社会…

《三教一贯心性法门(上)儒家心性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