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心性論
——叁教一貫心性法門(上)
陳兵
內容提要
中華傳統文化以儒、釋、道叁家爲主流,叁教在修心養性方面各有優長。陳兵教授以豐厚的學養,貫通叁家,條分縷析叁家心性修養的方法、層次以及其間細微的差別。
今天我講的題目是關于國學的研究。
國學現在是一個討論得很熱的題目,《中國社會科學報》上面對國學有激烈的爭論,因爲現在有一些儒家文化的弘揚者,把國學說成是儒學。當然反對的人很多。
“國學”這個詞,大概是民國時候出現的,當時的國學包括的東西非常多。只要是我們中國傳統所有而其他的國家所沒有的東西,當時都把它稱爲“國學”。
儒、釋、道叁家文化,甚至民族樂器、民族音樂、武術、茶道、古琴、古筝這些,都應該算作國學,麻將也可以算國學的一個內容,因爲這個只有我們國家才有。
我同意很多學者的意見,認爲國學不僅僅是儒學。儒學只是國學當中最重要的一家,但國學不僅是這一家。道家、道教的地位應該差不多。儒家並不是中國文化的根源。現在弘揚儒學的人,講中國文化的、民族文化的根就是儒學,如果沒有儒學中國文化就斷根了,實際上不是這樣。
中國文化的根
如果我們要追究中國文化的根的話,應該追究到我們最老最老的老祖先,那就是傳說中的伏羲跟女娲。傳說伏羲畫八卦,女娲畫了陰陽魚、太極圖。一直到今天,這兩個符號所含的神秘內容,我們還不能完全解讀。它可以應用于社會科學、自然科學的一切方面,確實是含義非常深刻的符號。
女娲和伏羲大概是六千多年以前的人,那時候中國還是原始社會的早期,談不上有什麼文化,當時的人跟動物差不了多少,怎麼能有這麼高的智慧,發明出這麼好的東西呢?女娲和伏羲肯定不是一般的人,他們的智慧遠遠超越當時的地球人。他們畫的這兩個符號一直到今天,還是有深刻的含義。如果要講中國文化的根,我認爲應該追究到這個地方,這應該是易學的淵源了。易學經過周文王的發揮,才成爲一家之學。
王道文化
所謂中國傳統文化,在古代來說,實際上是一種“王道”。王道就是部落的首領,或者是中國人首領的一種文化,並不是屬于廣大勞動人民的文化。因爲創造這些文化的人,都是首領。伏羲被認爲是中國的第一位“王”,被稱爲“羲皇”。他當時從甘肅的天水走到陝西,創立了一個國家,那是中國出現的第一個國家。
莊子的《天下篇》把古代的文化通稱爲“道術”,在春秋戰國的時候,“道術”分裂爲諸子百家,莊子認爲它的淵源是一個,我們應該追溯到伏羲跟女娲那兒。這種文化就可以叫做“道”。
“道”的象形字,旁邊是一個“走”字,“走”是跑的意思。右邊是一個人的頭,是個“首”字。在篆書裏面,這個字頭上有叁道彎曲的線,這意味著什麼呢?這個字的意思就是人的頭腦裏面産生一種智慧,這種智慧可以指引我們行動達到目的地。這樣的東西叫做“道”。甚至今天也有人這樣解釋:叁道彎曲的線是朝天的,我們的頭腦和“天”接通,從那裏得到一種智慧,能夠指引我們的達到目的地,這種東西叫做“道”。
據莊子講,古代的帝王首領,全都是修道成就者,伏羲、女娲、黃帝都是這樣的。他們是經過修養、修道,才成爲群體當中的優秀者,才被群體擁戴爲首領。這種“道”,後人把它叫做“內聖外王之道”,這個“王”應該念做去聲,它是一個動詞,就是“爲王”的意思。就是內在要把自己修養成爲一個聖人,特別聰明,智慧遠遠超過一般人,而且道德十分高尚,這樣的人叫做聖人。現在解釋“王”,就是管理者。一個優秀的管理者,首先在心性的修養上,應該是一個“聖人”。聖人把“道”用在管理的時候,這個也叫做“道”,合起來就叫做“內聖外王之道”。
一陰一陽之謂道
“道”通過一個道統,從伏羲、女娲這樣一代一代相傳,一直傳到春秋時代,然後分裂爲百家。這個“道”是什麼道呢?我們可以用《易傳》裏的一句話來概括它,那就是“一陰一陽之謂道”。中國文化的核心應該就是“陰陽”。它用的方法是“取象”,這個方法非常奇特。它跟西方文化不一樣。西方文化是用的“抽象”的方法,就是說從普遍的規律裏邊,抽象出一個概念或者理念,用這個理念來認識世界。而我們中國文化不是這樣,它像象形文字一樣,抽象出一個符號,這叫“取象”,叫做“近取諸身,遠取諸物”。首先從自己的身體裏邊,取出一個最根本的“象”,這個“象”就是八卦裏的乾、坤兩卦。世界和人最普遍的規律,那就是陰陽。能夠掌握陰陽,就掌握了“道”,整個中國文化的基本精神就是“陰陽和諧”,因爲陰陽表現在一切方面——自然界有陰陽,人的內心有陰陽,人的性別有陰陽,一切東西都有陰陽。
而陰陽是互相激蕩的,就像太極陰陽魚一樣。因爲它含有力量。這兩種力量,從來都是互相鬥爭、互相激蕩的。激蕩的時候必然出現不和諧,“道”就是使這兩種力量得到和諧。治理人心,把自己修養成聖人是這樣,讓自己內心的陰陽能夠平衡;養生,中醫也講要把自己生理上的陰陽能夠平衡;治理社會也是這樣,要把社會的陰陽所産生的種種矛盾,能夠和諧、能夠平衡。這種文化傳統一直延續到今天,我們講和諧社會,實際上也是體現了中國文化的這種陰陽和諧的精神。
如果從陰陽這兩方面來講,儒家文化是偏重于“陽”的一方面,偏重于“乾”卦,表現一種很強的社會責任心、君子自強不息的精神。所以它始終是社會的主流文化,因爲社會需要這種主動承擔起教化社會、改造社會、管理社會的文化。
道家呢,是重“陰”,老子講“知其雄,守其雌”,“雌”是陰;“上善若水”,“水”是陰。它把“陰”的精神運用于一切方面。
所以儒、道兩家是互補的。實際上, 曆代君王都是“內道外儒”。儒家的東西用來教化老百姓好好做人,這樣就維持很安定的社會秩序;但他自己治理社會的時候,必須要用道家,用道家“無爲而無不爲”的精神。道家講陰謀、權術、怎麼治理人。在社會上是不公開講,實際上內心用道家的東西。
從東漢末年佛教傳進來以後,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文化結構就是儒釋道叁家,古人稱之爲“叁教”。在這之前還有其他的百家,這叁教興起以後,其他的百家有的慢慢地消滅了,有的融合到這叁教裏面。
吸取精華、揚棄糟粕
叁教的關系,自從唐末以來,就成爲中國文化的熱門話題。各家都在講叁教文化的和諧,最後導致 “叁教合一”。特別在道教裏面,從宋代以來盛行這麼一句話,“天下無二道,聖人無二心”,儒家也有這樣講的,佛教也有這樣講的,道教講得最多。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就是天下的“道”作爲一個客觀規律或者客觀的“理”,它是一個,不管你從哪個角度去認識它,“道”只有一個。所以不管是儒家也好,佛教也好,道教也好,你想要所體認的“道”只是一個,它不會有兩個。“聖人無二心”呢,就是聖人是因爲用他的心去認識“道”、去體會“道”,“以心體道”才使他成爲聖人。而人心的結構都是一樣的,所以聖人體道的心,必然是一樣的。不管是佛教裏邊的聖人也好,儒教裏邊的聖人也好,道教裏邊的聖人也好,只要你有修養,你體道的道、體道的心, 是沒有兩樣的。這話當然有它的道理,但從學術上看,並不確切。
現在很多人主張複興傳統文化,甚至大有想要把儒學搞成國學,甚至搞成主流思想這樣的架勢。我不同意這種觀點,我認爲這不可能。傳統文化也不一定百分之百都是好的。儒釋道叁教結合,從北宋以來就是這樣。作爲官方來說,它是主流意識形態,維持了一千多年。最後的結果是什麼呢?就是國家幾乎要滅亡了。古代的科舉考試,讀書人沒有一個不是從幼年就開始讀儒家的“四書五經”,都是倒背如流。這樣培養的結果,到明清時代,就是培養出大批的貪官。所以這種文化它必然有它的缺點——當然政治體製有問題,文化也有問題。
傳統文化的精華是必須要吸取的,不吸取的話,民族文化是建立不起來的;但必須是像毛澤東所說的那樣,“吸收其精華,揚棄其糟粕”,而且要廣泛地吸收全世界各種先進的文化的精華,熔鑄成一種新型的民族文化。對儒釋道叁教也是這樣,我認爲應該繼承發揚它的精華,但是對不合于時代的糟粕,是應該揚棄的——有些東西在過去不是糟粕,現在就變成糟粕了。
心與性、道與教
從儒釋道叁教來講,它的核心思想是什麼呢?就像剛才這兩句講的,“天下無二道,聖人無二心”。宋代以來,叁教中的人,共同把叁教的核心歸結到了心性。認爲叁教就是在這個問題上是一致的,而且心性就是叁教最核心的思想。
心性的“性”是什麼意思呢,大家看性是一個“心”字邊,一個“生”字,《說文解字》解釋:“性,心中之陽氣也。”就我們人心當中的“陽”,正面的那一面,叫做“性”。在儒家的《中庸》裏面解釋:“天命之謂性。”就是說天所賦予我們最根本的東西,我們天生帶來的最根本的東西就叫做“性”。如果從字面意思來講,“性”就是人天生的“心”,沒有經過後天汙染的“心”,就叫做“性”。而經過後天社會習染的“心”,叫做“心”。我們一般的心理活動,叫做“心”或“人心”。
什麼是“道”呢?“率性之謂道”,就是你順著天生的人性或是心性去修養它,去保持它,這就叫“道”。“修道之謂教”,“教”就是社會教化。什麼叫做社會教化呢?就是拿修養心性的功夫去教化社會的全體民衆,這個就叫做“教”。
儒家、道家、佛教,它的功能在儒家看來,就應該是這樣。就拿聖人的“內聖外王之道”,去教化社會的全體民衆,使他們的精神境界、道德水平能夠提高,從而形成一個和諧的社會…
《叁教一貫心性法門(上)儒家心性論》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