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叁教一貫心性法門(上)儒家心性論▪P2

  ..續本文上一頁,這就是教化的目的。

  儒家的情緒管理學

  這叁家在心性上面究竟是不是完全一樣的?我認爲是不一樣的。但是它正好構成一個從低到高的階梯狀結構。

  我先講儒家的心性論。儒家的心性論是分爲叁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是《中庸》裏邊講的心性論,我認爲它是一個當今心理學講的“情緒管理學”,它集中表現爲這一句話:“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中”、“和”這兩個字,在宋代以來,被認爲是叁教所共同的精神。

  那麼什麼是“中”呢,就是我們的喜怒哀樂的情緒沒有發動,內心非常平和,這時候就是天性,就是“性”。這個時候的“性”就叫做“中”,因爲它是中性的,它不偏不倚,沒有情緒波動,非常平靜,叫做“中”。

  “發而皆中節”,但是人不可能沒有情緒,碰到不高興的事情,別人觸怒了你,你要生氣;碰到高興的事情,要手舞足蹈,內心要激動;碰到自己親人死了,要悲傷,這是不可避免的,而且也是不可消滅的。心理學家也講,情緒是生來就有的。怎麼去對待它呢?中醫講過激的情緒,會傷害自己的身體。過度的五情會傷害五髒,在醫學上、心理學上都可以找到很多證據。那儒家修道的基本原則,就是當自己情緒發作出來以後,把它控製在一定限度內。並不是完全不發作,現在心理學認爲完全不發作對心理是非常有害的。比如強忍著怒氣不發泄,這樣長期下去,會導致肝癌或肝硬化。該發泄的時候還是要發泄。但是發泄的時候你要注意它、調節它,把它調節在一個適度的範圍之內、量度之內,這叫做“發而皆中節”。

  自己的親人死了要悲傷,儒家有一定的禮節,但是要節哀,要限製在一定的限度之內;碰到該發火的事情,要發火,發了以後馬上要反省它,要把發火控製在一定的範圍之內。如果這樣長期修養,這種人就是一個心理素質非常好的人。從心理學講,就是一個心理很健康的人。這種人在處理事情的時候,他必然比一般人要強得多。這是《中庸》裏邊所講的心性論。

  《中庸》的心性論,正好跟佛教部派佛學的心性論是一致的。部派佛學的分別論者曾經認爲“無記心”就是本來的心性。什麼叫做“無記心”呢?那就是不善不惡、沒有情緒的發動。人的心理狀態一天大部分時候都處在這個狀態下,如果不遇到事情、不處理事情,不對人、處事的話,人的心理一般是很平和的。這時候的心,應該就是生來所具有的那個心,沒有經過汙染。當然,部派佛教不以這個心爲道,只認爲這個心就是本來的“本性心”,在這一點上,跟儒家完全一致。

  “明明德”與“四無量心觀”

  一、四端、五常、叁德

  再看《大學》裏的心性論,《大學》裏的心性論要高一級。我們現在的大學用的是儒家“大學”的這兩個字,但是當時的“大學”跟現在的大學意思不一樣。這個大學的意思是“君子大人之學”,就是君子大人修養自己的學問,很高級的學問。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明明德”是什麼意思呢?前面的“明”是動詞,“明德”就是我們人性裏面本來具有的光明的那一面,我們人性裏面具有陰暗面,具有光明面,發現光明的一面叫“明”。“明”有發現、發揚的意思,發現以後我們要把它發揚光大。

  “在親民”,“親”是什麼意思呢,“親”是“新”字的借用字,因爲在篆字裏面,“親”和“新”經常寫做一樣的。“親民”的意思,就是“君子日新”,就是一個君子應該是每天都修養自己,每天都換一個人,每天都有進步,這叫做“又新日新”。這種“明明德”的功夫每天都要做、每天都有進步。然後達到什麼境界呢?“止于至善”。“止于至善”就是善的極點,就是把自己人性裏面善的、光明的那一面發揮到極點。

  發揮到極點以後呢,“知止而後有定”,這時候你的心就很定了;“定而後能靜”,定了以後,這種心理就非常平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在平靜的時候考慮問題才能特別清醒,才能不帶情緒,才能沒有主觀成見;“慮而後能得”,這樣考慮的問題才沒有差錯。這是儒家特有的修養心性的方法。

  那麼它這裏面所講的心性,先天的本性,那就是“明德”。這個“明德”具體是什麼呢?就是儒家後來所講的,“四端、五常、叁德”。孟子講“四端”,“端”是“端倪”,就是人本性裏面,可以發展爲善的苗頭,四種本來具有的本性。

  第一個,“恻隱之心,仁之端也”,比如看到小孩掉到井裏邊去,生起恻隱之心,想把他救出來,或者喊別人來救,這是人所本有的一個本性。它再發展就是“仁”了。“仁”的意思是“愛人”,關愛別人。

  第二,“羞惡之心,義之端也”,人知道羞恥,儒家認爲、基督教也認爲,這是人跟動物、禽獸的一個重大的區別。所有的動物都是不知道羞恥的,只有人這種動物知道羞恥。而它是“義之端”。“義”是什麼意思呢,“義”就是合理,講道理、合理,這種心發展就是“義”。

  第叁,是“辭讓之心,禮之端也”,“辭讓之心”就是跟別人相處的時候,能夠禮讓別人、能夠講禮節,這是禮節的端。

  第四,“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天生有一種能夠明辨是非的心理功能,這種功能就是“智”,“智”就是智慧。

  然後把這四端——孟子認爲這是人的本性裏面所具有的——通過“明明德”的功夫把它發揚光大,就變成了“五常”,就是“仁、義、禮、智、信”。爲什麼叫做“常”呢?就是說這五種道德准則,是在任何時代、任何地域都是正確的。我們今天檢討,確實是這樣。在今天看來,這“五常”確實是應該肯定的、最根本的倫理准則。

  過去的人把佛教的“五戒”跟“五常”相比附,認爲“五戒”就是“五常”,它的精神是一致的。是有一致的地方,但作爲一種道德信條的表達來說,我覺得儒家的“五常”要更好一點。

  最重要的還有孔子講的“叁德”,那就是“智、仁、勇”。“智”是智慧,“仁”是仁慈,“勇”是勇敢、精進。這叁德正好跟佛教所強調的佛法的最根本的精神是一致的。佛法最根本的精神實際上就是叁點:第一個,智慧;第二個,慈悲;第叁個,精進。精進就是“勇”,慈悲就是“仁”,智慧就是“智”。所以儒、佛在最根本的道德准則這一方面,應該說是非常一致的。

  二、人性的善與惡

  儒家認爲 “四端”、“五常”、“叁德”,都是在人性裏面本來就具有的,人生下來就有這種本性。如果一個人表現不出這“四端”、“五常”、“叁德”的話,那麼這個人就不是人,那就是畜牲、動物。儒家論證自己的道德信條,主要是通過人性來論證的。孟子主張“人性善”。當時對人性的討論有叁家,儒家一直主張人性善。但這種觀點到現在,還是有問題的。小孩子一生下來是不是就有“四端”呢?我曾經注意觀察過小孩,我看沒有“四端”。他一點也不仁慈,嫉妒心卻非常明顯;他也不知道報恩;小孩子一點兒也不知道羞恥,他把屎拉得滿床都是,還非常得意地手舞足蹈。

  這“四端”實際上都是長大以後,在社會生活中慢慢形成的。當代的心理學,弗洛伊德那一派就認爲人對人是豺狼,人的本性就是惡的,善是經過社會教化形成的。你做反省的時候、做心理分析的時候,你會反省到每個人的本性裏面、內心深處,都有跟野獸一模一樣的東西,甚至還有非常凶惡的東西,那就是“破壞性的心理動力”,每個人都有。所以儒家的倫理,認爲人的本性善這一點,從科學上講很難站得住腳。它有它的缺陷。

  道家老子也特別推崇嬰兒,認爲嬰兒是沒有邪念、沒有煩惱的。但在佛經裏面,《阿含經》中就專門記載了這件事情。有一個佛弟子請教佛,說嬰兒身體柔軟,臥在草上——印度當時沒有棉花,小孩都放在柔軟的草上——看起來非常純淨,內心沒有煩惱。沒有煩惱那不成羅漢了麼?佛講,嬰兒雖然沒有表現出煩惱,但是他具足一切煩惱。正因爲他具足一切煩惱,他長大以後,才可能成長爲一個小偷、成長爲一個貪官。那是他本性裏面所具有的。

  佛教認爲,人心有善的一方面,那就是“善心所法”;也有不善的一方面,就是“不善心所法”。善心所法要少一點,有十一個,不善心所法有二十多個,種類更多一些。

  叁、四無量心觀

  佛教也有跟《大學》裏面的“明明德”,甚至可以說相同的修養方法,那就是“四無量心觀”。

  不管是小乘也好、大乘也好、西藏的密教也好,入佛門的第一步,所修的禅定應該是“四無量心觀”。“四無量心觀”就是把人心裏邊善的四種最重要的心理功能,就是“慈、悲、喜、舍”四種,通過體會,然後擴充,通過這種功夫來改造自己的心理結構。把具有很多惡的心理結構,改造成善性非常大的心理結構。正好跟《大學》講的“明明德,止于至善”精神是一樣的。

  “慈”相當于儒家的“仁”,它是對別人快樂的一種感受。通過心理學所講的“通情”,就是體會到別人的快樂,希望別人快樂、爲別人而快樂,這叫做“慈”。“悲”就是體會到別人的痛苦,産生一種同情、解救別人痛苦的心,就叫做“悲”。“喜”就是看到別人成功,爲別人高興,就是我爲您高興、爲您快樂,這種叫做“喜”,它跟嫉妒正好是相反的。“舍”就是舍棄自己的所有,給予別人而自己感到快樂,這種叫“舍”。“舍”的另一種意思,相當于現在所講的放下、放松,它是指心非常放松的一種狀態,佛教認爲這是最佳的心理狀態,人在這個時候是最快樂的。

  通過“慈、悲、喜、舍”,先是 “慈無量心”觀,先想象你的親人,你的父母親、你的子女,他快樂的時候的心理狀態,産生自己再給他快樂的心理。然後體會自己的這種心,把它推到其他人身上,從親屬推到朋友、從朋友推到同事、從同事推到熟…

《叁教一貫心性法門(上)儒家心性論》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