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
2.唯有心靈的淨化.才能拯救我們的地球
作爲萬物之靈的人類,一方面以高科技主宰世界,一方面也因惡性攫取而破壞世界。由于人類不遵循自然界生態平衡的客觀規律,盲目的開發自然資源,嚴重破壞自然環境,導致生態失去平衡。生態學家早已向人類發出警告,地球環境正在惡化,亟需開展一場環境革命來拯救地球、拯救人類,否則地球將失去供養人類的能力。因此,無休止的對大自然的破壞,無疑是人類自取滅亡的路徑。
自1989年起,全球性環境問題早已列入「世界末日」的指標。環境的汙染問題日益嚴重,不再只是如何淨化與挽救的問題,而是關系到人類能否持續性發展,乃至能否生存下去的問題。隨著科技發達及經濟繁榮,爲人民帶來富裕,而自然環境的汙染,更是每況愈下,走上了不歸之路,其破壞之進行遠遠超過了經濟發展的速度,自然環境的全面救治與保護已迫在眉睫,刻不容緩。
佛教指出世間萬物皆遵循一定的因果規律,是一種和合共生的關系。有情生命按照各自的業力,生死輪回于六道之中,其求生意志與對死亡的恐懼,乃至對安樂與幸福的追求,基本上都是一樣,而在佛性上更是平等無別,因此佛教主張人類要善待一切生靈。大自然對人類有天覆地載和養育之德,地球無疑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唯一家園;因此人類對自然應懷抱感恩之心;反對過度的占有、浪費,更何況是恣意的破壞與糟蹋!所以,凡爲地球家園的成員,都有責任關心地球的永續生存;保護大自然、愛惜大自然,就是保護、愛惜我們賴以生存的空間。
從環保角度來說,釋迦牟尼佛無疑是倡導關懷生命及環保的偉大先驅與聖者。佛陀對自然環境十分珍愛,例如在《菩薩璎珞經》中說:「不敗自然相,相應度無極。」又在戒律中規定:「僧尼不得隨意砍伐樹木,不得焚燒山林。」而《楞嚴經》中又說:「清淨比丘及諸菩薩,于歧路行,不踏生草,況以手拔。」所引經文,在在說明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關系,人必須珍愛自然;自然才會給予我們更適合生活的空間;佛法中有清淨和諧的理論建構,通過這些理論足以規範人類的正常生活。
因此,今日佛教在世界環保的功能上:大約可從叁方面的內容來體現:
(一)惜生、護生:佛法倡導衆生平等,教誡佛弟子要慈悲爲懷,要關愛生命,要「從慈悲眼等視一切衆生」,要做到「無緣大慈,同體大悲」。是故爲佛弟子者,不但要做到惜生、護生,而且更要戒殺、放生。
(二)惜福、培福:人類的欲望是無窮無盡的,而地球的資源卻是有限有盡的,這是顯而易見的道理。然而當今社會經濟的發展,卻極度激發人們的欲望,如此下去,勢必造成資源的枯竭,後果實在是不堪設想。
因此,佛教教導我們在有限的資源條件下,應該學會節約資源、愛惜資源、合理利用資源。今有禦寒之衣,有安適之居,有舟車代步,我們就應該好好珍惜,盡量節約每一分可用的資源,以惜福、惜物來作爲最佳的消費方式,以儲備未來的福報與資糧。佛說財富是不斷在交換、轉化,其屬性是空的,沒有恒常不變的實體。若從宗教理論上認識,提升生活的層次,不是表面上的物質追求,而是一種由內而外的精神或心靈境界的提升。
(叁)淨化、提升:《維摩诘經·佛國品》雲:「菩薩欲得淨土,當淨其心;隨其心淨,則佛土淨。」佛弟子將心靈的淨化與寺院環境的美化,巧妙地結合在一起,其效果可以說是有目共睹的。「佛教中最有名的環保專家,可以說是阿彌陀佛,他在因地修行時,曾發了四十八願,爲建設清淨安樂的國土,曆經久遠時日,成就零汙染的西方極樂世界,其中的公共設施,如:黃金鋪地,是城市的規劃;七寶樓閣,是房舍建築的規劃;七重行樹,是公園的規劃;八功德水,是水源的規劃。不但便利于民衆,而且殊勝莊嚴。」沒有各種的汙染,沒有生、老、病、死,而且沒有寒暑冷暖,氣候宜人,人人身心健康,壽命無量,是徹底推行環境保護的最佳典範。其它如藥師佛的琉璃淨土,以及叁世諸佛的清淨國土,無不是規劃完善的美好居處。
寺院在社會環境的保護上,更發揮著積極而正面的作用,寺院素有育林護山,綠化環境的優良傳統;寺院所在,大多林木蔥茏,曲徑通幽,潺潺細流,景色奇秀,幽靜宜人;營造出能陶冶性情、淨化身心的優美環境,香客、遊人來到寺院,可以從繁囂嘈雜的都市生活中,感受到甯靜、自在、安適和滿足,頓時忘卻煩惱的束縛,給人一種洗滌心靈的效果;體現了從「境解脫」到「心解脫」的法益。由是,極大地促進了整體的社會的環保工作。
結語
依佛所說,一切諸法,皆是「唯心所現」,是故,唯有衆生的心清淨了,佛土自然就會歸于清淨。也就是說,要實現環境的清淨,其根本乃在于淨化人心;人的心念可以超越一切、創造一切、淨化一切、成就一切,而改善地球、拯救地球也都是可能、可行與可實現的;所謂「天生萬物以養人,人無一德以報天」;在地球環境不斷惡化的今天,爲佛弟子者應迫切的發菩提心,行菩薩願;所謂「菩薩畏因,衆生畏果」,凡事都有因果,我們要做的,應該是多種善因,避免惡因,從自身做起,從身邊的小事做起;所有破壞環境的惡事都不作,所有促進環保的善事都要去奉行,而且自己身體力行還不夠,更要時時勸請身邊或所能接觸到的人,一起來實踐環保、推動環保;只要我們願意做、開始做、用心做,那麼,我們現時所居住的這個地球,將不再是穢土,而當下即是淨土了。
《上天好生 憐憫萬物──略述中國佛教放生的起源》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