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
2.唯有心灵的净化.才能拯救我们的地球
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一方面以高科技主宰世界,一方面也因恶性攫取而破坏世界。由于人类不遵循自然界生态平衡的客观规律,盲目的开发自然资源,严重破坏自然环境,导致生态失去平衡。生态学家早已向人类发出警告,地球环境正在恶化,亟需开展一场环境革命来拯救地球、拯救人类,否则地球将失去供养人类的能力。因此,无休止的对大自然的破坏,无疑是人类自取灭亡的路径。
自1989年起,全球性环境问题早已列入「世界末日」的指标。环境的污染问题日益严重,不再只是如何净化与挽救的问题,而是关系到人类能否持续性发展,乃至能否生存下去的问题。随着科技发达及经济繁荣,为人民带来富裕,而自然环境的污染,更是每况愈下,走上了不归之路,其破坏之进行远远超过了经济发展的速度,自然环境的全面救治与保护已迫在眉睫,刻不容缓。
佛教指出世间万物皆遵循一定的因果规律,是一种和合共生的关系。有情生命按照各自的业力,生死轮回于六道之中,其求生意志与对死亡的恐惧,乃至对安乐与幸福的追求,基本上都是一样,而在佛性上更是平等无别,因此佛教主张人类要善待一切生灵。大自然对人类有天覆地载和养育之德,地球无疑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唯一家园;因此人类对自然应怀抱感恩之心;反对过度的占有、浪费,更何况是恣意的破坏与糟蹋!所以,凡为地球家园的成员,都有责任关心地球的永续生存;保护大自然、爱惜大自然,就是保护、爱惜我们赖以生存的空间。
从环保角度来说,释迦牟尼佛无疑是倡导关怀生命及环保的伟大先驱与圣者。佛陀对自然环境十分珍爱,例如在《菩萨璎珞经》中说:「不败自然相,相应度无极。」又在戒律中规定:「僧尼不得随意砍伐树木,不得焚烧山林。」而《楞严经》中又说:「清净比丘及诸菩萨,于歧路行,不踏生草,况以手拔。」所引经文,在在说明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关系,人必须珍爱自然;自然才会给予我们更适合生活的空间;佛法中有清净和谐的理论建构,通过这些理论足以规范人类的正常生活。
因此,今日佛教在世界环保的功能上:大约可从三方面的内容来体现:
(一)惜生、护生:佛法倡导众生平等,教诫佛弟子要慈悲为怀,要关爱生命,要「从慈悲眼等视一切众生」,要做到「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是故为佛弟子者,不但要做到惜生、护生,而且更要戒杀、放生。
(二)惜福、培福:人类的欲望是无穷无尽的,而地球的资源却是有限有尽的,这是显而易见的道理。然而当今社会经济的发展,却极度激发人们的欲望,如此下去,势必造成资源的枯竭,后果实在是不堪设想。
因此,佛教教导我们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应该学会节约资源、爱惜资源、合理利用资源。今有御寒之衣,有安适之居,有舟车代步,我们就应该好好珍惜,尽量节约每一分可用的资源,以惜福、惜物来作为最佳的消费方式,以储备未来的福报与资粮。佛说财富是不断在交换、转化,其属性是空的,没有恒常不变的实体。若从宗教理论上认识,提升生活的层次,不是表面上的物质追求,而是一种由内而外的精神或心灵境界的提升。
(三)净化、提升:《维摩诘经·佛国品》云:「菩萨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佛弟子将心灵的净化与寺院环境的美化,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其效果可以说是有目共睹的。「佛教中最有名的环保专家,可以说是阿弥陀佛,他在因地修行时,曾发了四十八愿,为建设清净安乐的国土,历经久远时日,成就零污染的西方极乐世界,其中的公共设施,如:黄金铺地,是城市的规划;七宝楼阁,是房舍建筑的规划;七重行树,是公园的规划;八功德水,是水源的规划。不但便利于民众,而且殊胜庄严。」没有各种的污染,没有生、老、病、死,而且没有寒暑冷暖,气候宜人,人人身心健康,寿命无量,是彻底推行环境保护的最佳典范。其它如药师佛的琉璃净土,以及三世诸佛的清净国土,无不是规划完善的美好居处。
寺院在社会环境的保护上,更发挥着积极而正面的作用,寺院素有育林护山,绿化环境的优良传统;寺院所在,大多林木葱茏,曲径通幽,潺潺细流,景色奇秀,幽静宜人;营造出能陶冶性情、净化身心的优美环境,香客、游人来到寺院,可以从繁嚣嘈杂的都市生活中,感受到宁静、自在、安适和满足,顿时忘却烦恼的束缚,给人一种洗涤心灵的效果;体现了从「境解脱」到「心解脱」的法益。由是,极大地促进了整体的社会的环保工作。
结语
依佛所说,一切诸法,皆是「唯心所现」,是故,唯有众生的心清净了,佛土自然就会归于清净。也就是说,要实现环境的清净,其根本乃在于净化人心;人的心念可以超越一切、创造一切、净化一切、成就一切,而改善地球、拯救地球也都是可能、可行与可实现的;所谓「天生万物以养人,人无一德以报天」;在地球环境不断恶化的今天,为佛弟子者应迫切的发菩提心,行菩萨愿;所谓「菩萨畏因,众生畏果」,凡事都有因果,我们要做的,应该是多种善因,避免恶因,从自身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所有破坏环境的恶事都不作,所有促进环保的善事都要去奉行,而且自己身体力行还不够,更要时时劝请身边或所能接触到的人,一起来实践环保、推动环保;只要我们愿意做、开始做、用心做,那么,我们现时所居住的这个地球,将不再是秽土,而当下即是净土了。
《上天好生 怜悯万物──略述中国佛教放生的起源》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