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要輕易地相信活著的人,不要輕易地相信活人的言論和教法,包括超然在內。
爲啥呢?因爲,還不完全具備說服力的緣故啊。
如果您需要老師,需要依止善知識,或者依止金剛上師的話,那很好。但是,請一定一定仔細進行考察,全面地考察自己未來的老師和上師,看看他是否已經明心見性,是否具有不染塵欲的出離心,是否具有平等普遍的慈悲心,是否具有持戒的言行,是否比較寬容自在,是否心境祥和,是否發自內心地敬仰佛陀,是否通達大乘教法,是否看淡了名利和欲望,是否能夠潔身自好地注重實修,而不是到處攀緣。是否,真地願意,並且有時間來指導您修行。
如果這些條件基本滿足,您才可以考慮依止,另外,還要看您和這位善知識之間的緣分,是否良好。而這樣的考察和觀察呢,應當進行比較長的時間。比如,藏傳佛教某些教派的優良傳統當中,就要求金剛上師和弟子之間的相互考察,需要進行叁年的時間。
嘿嘿,正所謂“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呀。自己的法身慧命,怎麼可以輕易地托付給別人呢!除非,對方是真正了不起的善知識,真正的菩薩行者,真正的明心見性之人。那麼,如果善知識也接受您的話,雙方一旦達成依止和被依止的師徒關系,您自己呢,必須要求自己成爲一個合格的弟子才可以。
——啥樣的弟子才合格呢?
——把師父當做佛陀來看待,真正信受奉行他的教法,絕無絲毫懷疑,就差不多了。但是,同時,又絕不能要求師父像佛陀一樣完美無暇,甚至要求師父具備佛陀的能力。或者說,不應當用分別心和執著念,來挑剔師父的缺點。
這,非常地不容易,很少很少有人能夠真正做到。所以呢,當咱大家,都在紛紛感慨善知識難尋難遇的時候,嘿嘿,您是否知道,諸佛菩薩們,持法大德們,也紛紛在感慨弟子難得呢。
爲啥說尚未見性的弘法者,尤其是那些妄自尊爲善知識,乃至于妄自稱佛的人,是魔王,是極大的罪惡之人,會把弟子和一切衆生引入歧途,騙入魔界呢?達摩大師繼續說道:
“若不見性,說得十二部經教,盡是魔說。魔家眷屬,不是佛家弟子。既不辨皂白,憑何免生死?”
“如果尚未見性的話,縱然能夠解說叁藏十二部教典,也都是魔在說法。”
“像這樣僅僅憑著知識和學問,就講經說法的人,正是魔王家裏的眷屬,本來就不是佛家弟子。”
“尚未見性的人,連法的正邪與黑白都分辨不清楚,他們憑什麼能夠免除自己的生死輪回,進而幫助別人免除生死輪回呢!”
——哎,達摩祖師一聲獅子吼,真可謂驚天動地呀。
嘿嘿,這句話,也嚇退了無數的出家人和在家居士,從此,再也不敢講經說法了。他們說呀:哎呀,不得了,祖師說啦,沒有開悟就講經,就是魔呀!將來會墮落地獄的,太可怕啦!
不僅如此,哎,當別人講經說法的時候,他來勁了:“嗨,你開悟了嗎?”
——誰敢隨便說自己開悟了呢,一般都會謙虛,或者避讓,等等。水平高的,人家可能會跟你打個禅機:“啊,謝謝關心,我剛才吃過飯了。”
這位二百五,哪懂機鋒呀,他接著來勁:“嘿,還耍滑頭!你沒開悟就敢講經,你知道不,達摩祖師說啦,你就是魔,就是魔王呀!你等著下輩子下地獄吧。”
——像這樣理解祖師的開示,達摩大師呀,真是跳進黃河都洗不清啦。
爲啥呢?嘿嘿,此乃祖師照應當時那個時代的情形,應機而說的,是典型的方便開示啊!
哎,當時是啥時代,南北朝啊,公元五百年前後,佛陀涅槃一千年剛過,正法時期剛剛結束,像法時期剛剛開始,佛教相當發達,得道高僧大把地有,印度和西域來的菩薩、聖僧、羅漢們,比比皆是呀。
那年頭講經說法的人,都是不得了的大法師,要不然,嘿嘿,早就被人家給哄下來了。
在那年頭講經,確實需要有真實的見地,至少也要具有非凡的慧解,要不然,真是會耽誤別人的法身慧命啊。
另外呢,達摩大師也的確是如實說,是勝義說,是契合究竟義之說,絕非妄語,而是應上乘根基的人而說的。因爲呀,只有見性之人,才有能力住持正法;所說法義呢,才能夠圓融透徹,而不會落入邪知邪見當中。
——但是,嘿嘿,這樣的開示,卻不是普遍適用之說法,並不完全適用于咱如今的時代——末法時代,因爲,不契合世俗義的緣故。
各位兄弟姐妹,咱要知道,沒見性的人,也可以學習講經說法,也可以隨著自己的能力,爲初學者講解呀!而且,只要是本著自他兩利的發心,爲了大家的覺悟與解脫來說法,就是“好心說法”,本身就功德無量。哎,這是佛陀在諸多大乘經典當中,所印可的。因此,這種說法不夠圓滿,是契機的方便之說,需要咱大家善巧理解。
並非僅僅達摩大師如此,通常,禅宗門下,祖師大德們的開示,常有如此的契機之說,契合勝義之說,而並不契合普遍妙理,不契合世間法。古人把這叫做“契機不契理”,只能夠稱之爲“論”,而不能夠稱之爲“經”。啥叫做“經”呢?嘿嘿,就是普遍適用的修行法門呀。
佛經則不同,能夠契合普遍的圓滿妙理,照應到出世間法的同時,也會照應世間法,從而能夠契合大多數衆生的根機,普遍適用,這叫做“契理契機”,所以稱之爲“修多羅”,譯爲“契經”,簡稱爲“經”。
——這是佛陀的殊勝之處,智慧圓滿之處。
——但是,大家千萬不要因此而認爲,經,勝過了論,嘿嘿,那就大錯而特錯了。
爲啥呢?嘿嘿,難道您沒聽說過嗎,經雲:“是法平等,無有高下”,乃至于“法無高下,契機者妙”啊。
咱大家呀,學會了如此全面深入,而沒有偏執地觀察法義,哎,您呢,就堪稱之爲“善學者”了。您要是能夠如此地深入經藏,必將會智慧如海呀。
因此,關于講經說法的問題,咱大家還是要依照各部大乘佛經的教導,依照佛陀的教導,無論自己見性與否,都可以隨著自己的能力“爲人解說”,乃至于如《金剛經》所雲:“受持讀誦,廣爲人說”,其功德,無量無邊呀。
關于“免生死”的問題,也叫做“了生死”,哎,至少要明心見性才可以初步做到。爲啥呢?
——因爲呀,見性的人,現量明達了自性不生不滅,所以,從見地上,超越了生死輪回,初步覺悟了生死如幻。猶如,透過水波,觀察到了無形的水性,知其本無高低起伏,本來沒有水波的形相;同時呢,也就明達了,無論水波如何地湧起,都是如幻的假相而已,對于水本身,絲毫也沒有破壞呀。
哎,生死輪回也是如此,無論因緣果報如何地讓我們生生死死,見性的人如實觀察到,自性並不會隨著生死輪回而有絲毫的改變,猶如水性,永遠也不會被水波的起伏破壞一樣。
對于大家來說,這或許只是一個美妙的道理,而對于見性的菩薩們來說呢,嘿嘿,這是每一個當下的默契,每一個當下的自知自明,自覺自醒啊。
——各位,請從這裏努力,各自明了。切莫陷入思維分別,務必要明見本有的不生滅性,如對鏡自照一般,清清楚楚。這,就叫做見性。對于這樣的人,達摩大師繼續說道:
“若見性即是佛,不見性即是衆生。若離衆生性,別有佛性可得者,佛今在何處?即衆生性,即是佛性也。性外無佛,佛即是性。除此性外,無佛可得,佛外無性可得。”
“如果能夠見性,那就是佛;不見性呢,就是衆生。”
“如果說,離開了衆生性以外,另外有一個佛性,可以被找到的話,那麼,這個所謂的佛性,如今到底在哪裏呢?”
“既然找不到,就說明,當前的衆生性,就是佛性啊。”
“因此,當前衆生性之外,沒有另外的佛了;而所謂的佛陀呢?也就是當前衆生的本性啊。”
“除了當前的衆生性以外,沒有另外的佛陀,可以被找到;而在佛陀,或者說佛性之外呢?也沒有另外的衆生性,可以被找到啊。”
哎,祖師的這段開示,把佛陀,或者說佛性,與咱自己的關系,與一切衆生的關系,完全說透徹了。
那就是說呀,咱就是佛,佛就是咱。哎,不需要任何轉彎抹角,本來如此。問題是,需要咱大家,明見當前的如如自性才可以,才可以如此地確信無疑,自性,就是如來。
各位兄弟姐妹,讓您見到佛性,您或許會覺得有些遙遠;可是,見到自己的衆生性,這有何難呢!
就在咱自己的見、聞、覺、知,與所見、所聞、所覺、所知的無法分割之處,何處不是咱的衆生性呢?何處不是咱的佛性呢!
就是那個,不需要分別思維,而自然明明了了的本來能力啊。只要停止攀緣,只要咱的心不留戀任何東西,那麼,每一個當下,它,就在那裏;雖然沒有相貌,卻無處不在。
——這,就叫做“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金剛經》的這句經文,也是一個巧妙的實修口訣,需要咱大家,反複地觀察與實踐,一旦到達了如此的心境,自然就會明白的,猶如六祖大師一樣。這裏,世尊是在告訴咱,當咱大家平息了思慮分別,心中無所留戀的時候,那個仍然活生生而不曾死去的,就是咱的妙明真心,就是咱的本來佛性呀。各位,請多靜心觀察吧。
《達摩大師《血脈論》淺讀 之六》全文閱讀結束。